书籍详情
日本:速兴骤亡的帝国
作者:孙仁宗著
出版社:三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5-05-01
ISBN:9787806289273
定价:¥15.00
购买这本书可以去
内容简介
日本帝国的速兴骤亡都有着太多的特殊性,这与日本历史发展和历史传统的特殊性不可分。日本帝国的某些速兴的原因也正是它骤亡的原因,其中包括历史传统的两重性,在不同的历史时代起着截然不同的作用。日本帝国速兴骤亡的经验教训,有的很值得重视、学习,大多主要属于日本,不过多少还可以作为借鉴。而且通过这段兴亡史,也可更好地了、认识日本,这是本书写作的目的之一。本书前言一个阶级在取得政权以后,总要竭力巩固它的政权,为此,都要总结历史经验教训,以供自己巩固政权的借鉴。一切剥削阶级掌握国家政权的根本目的,是保持剥削制度,维护剥削阶级的利益。封建统治阶级无不想使自己的王朝长久延续下去,为此,其中一些有作为和头脑比较清醒的君主及其辅佐就特别注意总结历代治乱兴衰的经验教训。例如,汉高祖刘邦在定天下后,让列侯诸将直言他之所以有天下,而项羽之所以失天下的原因。高起、王陵的回答是:“陛下使人攻城略地,所降下者因以予之,与天下同利也。项羽妒贤嫉能,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战胜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刘邦说,你们知其一,未知其二。“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①刘邦在这里总结了能否用人,是刘胜项败的一个重要原因。唐太宗李世民有几句名言:“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④李世民的大臣魏徵十分重视隋炀帝灭亡的教训,多次引用《荀子·王制》上的话:“君,舟也;民,水也。水所以载舟,亦所以覆舟。”劝告唐太宗要搞好君民关系,注意人心向背①。唐太宗自己也用同样的话诲谕太子,说:“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②“经世致用”是中国封建史学的一个传统。一些卓越的史学家都很注意总结历代兴亡的道理。司马迁说他著《史记》的宗旨是:“网罗天下放失旧闻,考之行事,稽其成败兴坏之理,凡百三十篇,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③在本纪、表、书、世家、列传五个部分中,“本纪”的撰述宗旨是“王迹所兴,原始察终,见盛观衰”④。在《留侯世家》中,说张良“所与上(指刘邦)从容言天下事甚众”,但“非天下所以存亡,故不著”⑤。司马光撰《资治通鉴》,自述著作主旨是“专取关国家盛衰,系生民休戚,善可为法、恶可为戒者,为编年一书,使先后有伦,精粗不杂”,以达到“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嘉善矜恶,取是舍非,足以懋稽古之盛德,跻无前之至治”的目的⑥。当然,历代封建统治阶级是不可能做到长治久安,永葆其政权,传之万代的。他们和封建史学家也不可能从本质上说明历代封建王朝兴衰的原因。不过,他们所总结的某些具体的经验教训,如上面所说的要善于用人、要注意民心向背等,还是有一定参考价值的。资产阶级取得政权后,为了维护和巩固资本主义制度,为了说明资本主义制度是“最合理的”,当然也要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并从历史上寻找论据,说明资本主义是必然永存的制度。19世纪,法国复辟时期的资产阶级历史家梯叶里、基佐、米涅、梯也尔(后三人还是政治家)在解释欧洲中世纪以来的历史时,都把它看做资产阶级反对封建贵族的阶级斗争的历史,并把阶级斗争的根源归之于人们之间物质利益即财产关系的对立。恩格斯说:“从采用大工业以来,……在英国,谁都知道,土地贵族和资产阶级这两个阶级争夺统治的要求,是英国全部政治斗争的中心。在法国,随着波旁王室的返国,同样的事实也被人们意识到了;复辟时期的历史编纂学家,从梯叶里到基佐、米涅和梯也尔,总是指出这一事实是理解中世纪以来法国历史的钥匙。”①法国复辟时期的历史学家宣扬资产阶级是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力量,目的在于论证建立资产阶级统治的合理性,但是他们不能也不敢把阶级斗争的理论贯彻到底,否认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阶级斗争的必要性和伟大的历史作用,诬蔑无产阶级的斗争是“疯狂的举动”、“最大的祸害”。马克思肯定了他们的历史功绩,也指出了他们的资产阶级局限性。“在我以前很久,资产阶级历史编纂学家就已经叙述过阶级斗争的历史发展,资产阶级的经济学家也已经对各个阶级作过经济上的分析。我所加上的新内容就是证明了。“必须取得资本主义遗留下来的全部文化,并且用它来建设社会主义。必须取得全部科学、技术、知识和艺术。否则,我国就不可能建设共产主义社会的生活。”④苏俄在政治方面比英国、德国这样的国家都要先进,“但在组织像样的国家资本主义方面,在文明程度方面,在从物质和生产上‘实施’社会主义的准备程度方面,却比西欧最落后的国家还要落后”,因此“不利用大资本主义所达到的技术和文化成就便不可能实现社会主义”。
作者简介
齐世荣,1926年生,原籍河北省南皮县。首都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中国史学会副会长、中国世界近现代史研究会会长(现为名誉会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二、三届历史学科评议组成员、首都师范大学校长等职。主要研究领域为世界现代史、现代国际关系史、史学理论与方法。著有《绥靖政策研究》(主编)、《世界史》(与吴于廑共同主编)、《精粹世界史》20卷(主编)、《齐世荣史学文集》等。编译有《世界通史资料选辑·现代部分》三卷、《当代世界史资料》三卷。译著有《西方的没落》(合译)等。孙仁宗,1932年生,浙江丽水人。浙江大学历史系教授,中国日本史学会常务理事。主要从事日本近现代史和世界现代史的教学与研究,曾参加国家重点社科项目“法西斯主义研究”课题组。著有《日本通史》、《法西斯新论》、《法西斯运动和法西斯专政》、《日本的历史传统与现代化变革》、《日本战时“举国一致”与国民心态》等,并参与主编、撰写《法西斯体制研究》等。
目录
第一章 历史转折:倒幕和“王政复古” 1
一、黑船闯入和安政条约 3
二、危机感波及全国 9
三、对应外压的内在机制 12
四、西南强藩的崛起 18
五、改革派武士的形成 23
六、从尊皇攘夷转向倒幕维新 30
七、挟天子以令诸侯和“王政复古” 38
八、倒幕获胜与国际机遇 43
第二章 立国目标、方针及初期体制破立 47
一、《五条誓文》和“布国威于四方” 48
二、“东洋道德,西洋艺术” 53
三、强化天皇政权与废藩置县 57
四、地税、家禄改革及平定叛乱 64第三章 争学欧美并力开民智 72
一、政府带头走出去、请进来 73
二、文明开化和启蒙思想 77
三、“邑无不学之户,家无不学之人” 82
四、“和魂洋才”与“教育敕语” 87
第四章 殖产兴业和转向“强兵富国” 92
一、扶植私人资本并转向私营为主 93
二、“经济战国”与“论语加算盘” 100
三、政商和财阀的形成 105
四、从“富国强兵”到“强兵富国” 109第五章 近代天皇制的确立 115
一、民权、国权与“官民调和” 116
二、神权专制嫁接立宪主义 121
三、“一身多头”的权力结构 126
四、“国体”论和“家制国家”论 132第六章 跻身世界列强 138
一、漫长的改约谈判的完成 139
二、日本“大陆政策”的形成 142
三、挑起甲午战争并勒索巨额赔款 148
四、日英同盟及日俄战争 154
五、排外狂热与军国主义思潮泛滥 159
六、明治年代的终结:富强和隐忧 164第七章 在新十字路口的抉择 171
一、“暴富”的年代和“米骚动” 172
二、社会经济长年动荡不安 177
三、大正民主运动及政党政治 183
四、大日本主义还是小日本主义 189
五、民间和军部法西斯的兴起 193
六、从“大正”转向“昭和” 200第八章 衰败的起点:发动侵华战争 206
一、昭和恐慌:“世态混沌莫测” 206
二、“先外后内”:“九一八”事变 217
三、“清君侧”和扼杀政党政治 217
四、“国体明征”与高桥财政 223
五、军部法西斯化和军财联盟 228
六、军内争斗及“二二六”兵变 234
七、法西斯统治与军部跋扈 239第九章 陷人战争深渊和法西斯极权化 245
一、深陷全面侵华战争的泥潭 246
二、“近卫热”闹剧和强力南进 252
三、孤注一掷:突然袭击珍珠港 258
四、天皇与战争及东条独裁 265
五、天皇制法西斯极权体制 270
六、战时举国一致和国民心态 276
第十章 日本帝国的败亡 283
一、太平洋上力量悬殊的战争 283
二、日军在亚洲的战争败局 289
三、战时经济的恶化破产 293
四、天皇“玉音”广播:终战投降 297结束语:战前战后日本的差别与连续 306
主要参考书目 316
作者附言 318
一、黑船闯入和安政条约 3
二、危机感波及全国 9
三、对应外压的内在机制 12
四、西南强藩的崛起 18
五、改革派武士的形成 23
六、从尊皇攘夷转向倒幕维新 30
七、挟天子以令诸侯和“王政复古” 38
八、倒幕获胜与国际机遇 43
第二章 立国目标、方针及初期体制破立 47
一、《五条誓文》和“布国威于四方” 48
二、“东洋道德,西洋艺术” 53
三、强化天皇政权与废藩置县 57
四、地税、家禄改革及平定叛乱 64第三章 争学欧美并力开民智 72
一、政府带头走出去、请进来 73
二、文明开化和启蒙思想 77
三、“邑无不学之户,家无不学之人” 82
四、“和魂洋才”与“教育敕语” 87
第四章 殖产兴业和转向“强兵富国” 92
一、扶植私人资本并转向私营为主 93
二、“经济战国”与“论语加算盘” 100
三、政商和财阀的形成 105
四、从“富国强兵”到“强兵富国” 109第五章 近代天皇制的确立 115
一、民权、国权与“官民调和” 116
二、神权专制嫁接立宪主义 121
三、“一身多头”的权力结构 126
四、“国体”论和“家制国家”论 132第六章 跻身世界列强 138
一、漫长的改约谈判的完成 139
二、日本“大陆政策”的形成 142
三、挑起甲午战争并勒索巨额赔款 148
四、日英同盟及日俄战争 154
五、排外狂热与军国主义思潮泛滥 159
六、明治年代的终结:富强和隐忧 164第七章 在新十字路口的抉择 171
一、“暴富”的年代和“米骚动” 172
二、社会经济长年动荡不安 177
三、大正民主运动及政党政治 183
四、大日本主义还是小日本主义 189
五、民间和军部法西斯的兴起 193
六、从“大正”转向“昭和” 200第八章 衰败的起点:发动侵华战争 206
一、昭和恐慌:“世态混沌莫测” 206
二、“先外后内”:“九一八”事变 217
三、“清君侧”和扼杀政党政治 217
四、“国体明征”与高桥财政 223
五、军部法西斯化和军财联盟 228
六、军内争斗及“二二六”兵变 234
七、法西斯统治与军部跋扈 239第九章 陷人战争深渊和法西斯极权化 245
一、深陷全面侵华战争的泥潭 246
二、“近卫热”闹剧和强力南进 252
三、孤注一掷:突然袭击珍珠港 258
四、天皇与战争及东条独裁 265
五、天皇制法西斯极权体制 270
六、战时举国一致和国民心态 276
第十章 日本帝国的败亡 283
一、太平洋上力量悬殊的战争 283
二、日军在亚洲的战争败局 289
三、战时经济的恶化破产 293
四、天皇“玉音”广播:终战投降 297结束语:战前战后日本的差别与连续 306
主要参考书目 316
作者附言 318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