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详情
中国古代官德研究
作者:杨建祥著
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4-01-01
ISBN:9787532537082
定价:¥30.00
购买这本书可以去
内容简介
本书通过大量引用《诗经》、《尚书》、《史记》、《汉书》等中国古代经典文献中的具体事例,来探索德治传统的起源与传承,阐明德治传统对中国古代官德所起的决定性作用,并提出如何看待中国人的“政道”及如何看待中国社会离不开德治等关键性问题,拓展了中国古代官德研究的话语路径和审思维度,为运用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研究古代政治文明的发展方面提供了一些思路和方法。
作者简介
杨建祥,男,一九九九年获复旦大学哲学博士学位。现为中共上海市委党校、上海行政学院副教授。著有《中国人的独特智慧::“持盈”话语》。近几年,在海内外发表文章五十余篇。
目录
楔子 德治的起源及其意义 [1]
第一章 中国古代官德中的使命底蕴 [12]
一、价值使命 [12]
1、设官分职 [13]
2、德外无治 [16]
3、对君道的设定 [21]
二、文化使命 [26]
1、“文化”的语义分析 [27]
2、“吏”与“师”的角色重叠 [30]
三、一点分析 [38]
第二章 居官之道的追问:吕坤《治道》中的居官经十面谈 [48]
一、居官经十面谈 [48]
二、后有追问的思考 [50]
第三章 德政观:基本的意识 [54]
一、“民”意识,养民的政道 [54]
1、界限德政,“民本”话语的张扬 [54]
2、“富民”的实质 [60]
3、“教民”的规划 [64]
二、“德”意识,德政的治道 [71]
1、“以德为本”,治道中的信仰 [71]
2、德行存在的本体论语境 [74]
第四章 义利之辨:古代官德有何种感召 [83]
一、义利之辨之于古代官德 [83]
1、道义论的立场 [83]
2、官箴揭橥 [85]
二、义利之辨的两个引申:进退之辨和穷达之辨 [88]
1、进退之辨别 [88]
2、穷达之辨别 [100]
第五章 古代官德三境界说 [114]
一、先后境界 [114]
1、诸家的通观 [114]
2、先后之辨 [115]
二、优乐境界 [120]
1、孟子的感慨 [120]
2、优乐之辨 [121]
三、生死境界 [125]
1、《风宪忠告》的感悟 [125]
2、生死之辨 [126]
第六章 古代官德标准 [133]
一、十种规范 [134]
1、公 [134]
2、仁 [135]
3、清 [136]
4、慎 [137]
5、勤 [139]
6、忠 [140]
7、孝 [142]
8、信 [143]
9、节 [145]
10、直 [146]
二、十六条准则 [150]
1、明 [150]
2、备 [152]
3、宽 [162]
4、忍 [164]
5、谦 [167]
6、勇 [168]
7、悔 [169]
8、熟 [171]
9、舍 [176]
10、止 [177]
11、重贤[178]
12、中道[182]
13、戒巫[185]
14、范家[188]
15、修身[190]
16、全节[192]
第七章 历代正史中的循吏考辨 [207]
一、循吏特征 [207]
1、基本特征 [207]
2、特征窥识 [208]
二、循吏身份指南 [212]
1、少时记录 [212]
2、科举背景 [217]
3、为政特色 [225]
4、哲学背景,儒家主流 [241]
第八章 循吏与风化 [248]
一、五帝传统中的“风化”始与:以德化人的基调 [248]
1、五帝传统中的德行联结 [248]
2、“风化”始与的基调 [249]
二、循吏之于风化 [256]
1、“风化”项目 [256]
2、循吏作业 [260]
第九章 《诗经》源头 [291]
一、《大学》中的《诗经》引义 [292]
1、止于至善 [292]
2、修德之效,自家而国 [294]
3、民之父母 [299]
二、《诗经》灌溉 [301]
1、勤 [301]
2、明 [302]
3、信 [305]
4、直 [310]
5、公 [312]
6、清 [313]
7、忠 [315]
8、慎 [318]
9、宽 [322]
三、后稷的事业 [325]
1、《诗经》的年代和作品 [325]
2、后稷的意义 [325]
四、《诗经》中的“风化”索隐 [326]
1、《诗经》中的“风化”与“德化” [326]
2、突出的“孝”义和“以德化人” [330]
五、《诗》、《书》通蕴,并举齐称 [333]
1、《诗》、《书》并举齐称 [333]
2、通蕴所在 [334]
后记 [345]
第一章 中国古代官德中的使命底蕴 [12]
一、价值使命 [12]
1、设官分职 [13]
2、德外无治 [16]
3、对君道的设定 [21]
二、文化使命 [26]
1、“文化”的语义分析 [27]
2、“吏”与“师”的角色重叠 [30]
三、一点分析 [38]
第二章 居官之道的追问:吕坤《治道》中的居官经十面谈 [48]
一、居官经十面谈 [48]
二、后有追问的思考 [50]
第三章 德政观:基本的意识 [54]
一、“民”意识,养民的政道 [54]
1、界限德政,“民本”话语的张扬 [54]
2、“富民”的实质 [60]
3、“教民”的规划 [64]
二、“德”意识,德政的治道 [71]
1、“以德为本”,治道中的信仰 [71]
2、德行存在的本体论语境 [74]
第四章 义利之辨:古代官德有何种感召 [83]
一、义利之辨之于古代官德 [83]
1、道义论的立场 [83]
2、官箴揭橥 [85]
二、义利之辨的两个引申:进退之辨和穷达之辨 [88]
1、进退之辨别 [88]
2、穷达之辨别 [100]
第五章 古代官德三境界说 [114]
一、先后境界 [114]
1、诸家的通观 [114]
2、先后之辨 [115]
二、优乐境界 [120]
1、孟子的感慨 [120]
2、优乐之辨 [121]
三、生死境界 [125]
1、《风宪忠告》的感悟 [125]
2、生死之辨 [126]
第六章 古代官德标准 [133]
一、十种规范 [134]
1、公 [134]
2、仁 [135]
3、清 [136]
4、慎 [137]
5、勤 [139]
6、忠 [140]
7、孝 [142]
8、信 [143]
9、节 [145]
10、直 [146]
二、十六条准则 [150]
1、明 [150]
2、备 [152]
3、宽 [162]
4、忍 [164]
5、谦 [167]
6、勇 [168]
7、悔 [169]
8、熟 [171]
9、舍 [176]
10、止 [177]
11、重贤[178]
12、中道[182]
13、戒巫[185]
14、范家[188]
15、修身[190]
16、全节[192]
第七章 历代正史中的循吏考辨 [207]
一、循吏特征 [207]
1、基本特征 [207]
2、特征窥识 [208]
二、循吏身份指南 [212]
1、少时记录 [212]
2、科举背景 [217]
3、为政特色 [225]
4、哲学背景,儒家主流 [241]
第八章 循吏与风化 [248]
一、五帝传统中的“风化”始与:以德化人的基调 [248]
1、五帝传统中的德行联结 [248]
2、“风化”始与的基调 [249]
二、循吏之于风化 [256]
1、“风化”项目 [256]
2、循吏作业 [260]
第九章 《诗经》源头 [291]
一、《大学》中的《诗经》引义 [292]
1、止于至善 [292]
2、修德之效,自家而国 [294]
3、民之父母 [299]
二、《诗经》灌溉 [301]
1、勤 [301]
2、明 [302]
3、信 [305]
4、直 [310]
5、公 [312]
6、清 [313]
7、忠 [315]
8、慎 [318]
9、宽 [322]
三、后稷的事业 [325]
1、《诗经》的年代和作品 [325]
2、后稷的意义 [325]
四、《诗经》中的“风化”索隐 [326]
1、《诗经》中的“风化”与“德化” [326]
2、突出的“孝”义和“以德化人” [330]
五、《诗》、《书》通蕴,并举齐称 [333]
1、《诗》、《书》并举齐称 [333]
2、通蕴所在 [334]
后记 [345]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