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详情

中国建筑史

中国建筑史

作者:梁思成著

出版社:百花文艺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5-05-01

ISBN:9787530641682

定价:¥58.00

购买这本书可以去
内容简介
  自1939年起担任中央博物院建筑史料编纂委员会主任的梁思成,从42年开始着手编写中国建筑史,两年后完成。这是我国第一部由中国人自己编写的比较完善、系统的中国建筑史,它的完成也实现了梁先生从20年代留美学习时就立下的夙愿———“《中国建筑史》要由中国人来写”。当时就读于宾大建筑系的梁思成,看到“欧洲各国对本国的古建筑已有系统的整理和研究,并写出本国的建筑史。唯独中国,我们这个东方古国,却没有自己的建筑史”。而日本学术界的许多知名学者也已着手研究中国建筑史,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中国建筑史》一书就是在这种时代背景下完成的,它无疑也是当时争取民族独立与解放运动的历史产物。民族的自大与自卑,皆源自对本民族历史文化的无知。无知必然导致盲目,而盲目反过来又闭塞了人们了解本国历史的视听,从而进一步滋生无知。因此,只有对本民族的过去有了深刻的了解,才能站在比较客观的立场上,产生深沉的民族自尊和自强。而建筑作为历史文化的记录和见证,忠实地反映了社会的政治、经济、思想与文化。研究建筑的发展史,无疑可以明白无误地触摸到民族历史的脉搏。《中国建筑史》正是通过客观深刻的分析和阐述,使国人得以了解自己民族的过去,从而避免盲目的自卑或无端的自大,并塑造出坚实深厚的民族自尊。客观的分析和阐述,源自科学的研究方法和指导思想。梁思成不愧是“第一个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中国古代建筑的学者”,他对中国建筑有着十分独到的理解和认识。梁先生生动地将构件、装饰和建筑单体称作建筑上的“词汇”,对应地将构件之间、构件和它们的加工处理、以及建筑单体之间的处理方法和相互关系称为建筑上的“文法”。为了钻研这种“词汇”、“文法”体系,梁思成以曾在清宫营造过的老工匠为师,以清工部《工程做法则例》为课本,以北京故宫为研究标本,同时对照大量现存实物,先将清代建筑营造方法及其则例弄通;在此基础上,将宋《营造法式》与清工部《工程做法则例》这两部“文法课本”互相比较,再通过实测宋、辽、金实物,互相印证。并以此为基础,由近及远,研究宋以前的古代建筑。《中国建筑史》一书的总体安排即体现了梁先生这种科学的研究方法和指导思想:第一章绪论部分首先总括地阐明中国建筑的特征,使读者“先事把握,加以理解,始不至淆乱一系建筑自身优劣之准绳,不惑于他时他族建筑与我之异同。”继而提出建筑史分期,以便讲解,随后即转向中国古代建筑的两部“文法课本”———宋《营造法式》与清工部《工程做法则例》。在此,梁先生对这两部术书作了一番简要的分析与介绍,同时肯定了它们在中国建筑史研究中的地位,并表明“以下各篇所有术语及比较研究之标准,胥以此两书为准绳焉”。自第二章始,按绪论的分期逐代阐述中国古建筑“词汇”、“文法”的历史演变与发展,从而将一部古代建筑艺术的“鸿篇巨作”历史地展现在读者面前。《中国建筑史》一书处处体现出粱先生融东西方文化于一体的研究方法。针对每一具体的历史时期,先将文献上该阶段的建筑活动表述于前,并把相关的政治、经济、文化背景简要地穿插其中。这样既有利于读者的整体把握,又为后继学者的研究提供了一个基本框架。接下来便是对此一时期现存实物的逐一剖析,描述生动,文字精要。在实例研究中颇多联系比较,其中既有同一时期建筑的横向联系,以表明此阶段建筑型制的共同特征;又有不同历史阶段的纵向比较,从而体现出建筑“词汇”、“文法”的发展演变。在实例分析之后,水到渠成地总结出该时期建筑的特征及与其他时期的传承关系。以梁思成为代表的这一代建筑工作者,在风雨飘摇的动荡中,以自己的热情和才华义无反顾地投入到民族解放的斗争之中,摸索着中国建筑文化的出路。清醒、真实地了解民族的历史与创造具有时代特色的本民族建筑文化,始终是萦绕在他们心中的历史课题。感谢百花文艺出版社的努力,使《中国建筑史》在世纪之交再次面世。同时,此书的出版也向新一代建筑工作者提出了同样的问题。置身在这个特殊时刻的我们,将以怎样的方式去解答这样一份问卷呢?中国建筑既是延续了两千余年的一种工程技术,本书已造成一个艺术系统。许多建筑物便是我们文化的表现、艺术的大宗遗产。本书是梁思成先生的重要遗著,因此补充的图片也尽量用当年作者所拍摄的图片。
作者简介
  梁思成(1901~1972)现代建筑学家,建筑史学家,建筑教育家。广东新会人。著有《中国建筑史》、《中国雕塑史》等。
目录
再版前言
为什么研究中国建筑(代序)………………………1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中国建筑之特征…………………………3
第二节 中国建筑史之分期………………………14
第三节 《营造法式》与清工部《工程做法则例》…16
一 《营造法式》……………………………16
二 清工部《工程做法则例》………………18

第二章 上古时期
第一节 上古………………………………………23
第二节 春秋战国…………………………………24
第三节 秦…………………………………………25
第三章 两汉
第一节 文献上两都建筑活动之大略……………31
第二节 汉代实物…………………………………36
第三节 汉代建筑特征之分析……………………54
第四章 魏·晋·南北朝
第一节 文献上魏·晋建筑之大略………………61
第二节 南北朝之建筑活动………………………63
第三节 南北朝实物………………………………67
第四节 南北朝建筑特征之分析…………………91
第五章 隋·唐
第一节 隋·唐都宫苑陵墓寺观建筑之梗概……99
第二节 隋·唐实物………………………………106
第三节 隋·唐之建筑特征………………………140
一 建筑型类………………………………………140
二 细节分析………………………………………143
第六章 五代·宋·辽·金
第一节 五代汴梁之建设………………………151
第二节 北宋之宫殿苑囿寺观都………………153
第三节 辽之都市及宫殿………………………164
第四节 金之都市宫殿佛寺……………………169
第五节 南宋之临安……………………………174
第六节 五代·宋·辽·金之实物……………181
一 木构……………………………………181
二 砖石塔幢………………………………270
三 其它……………………………………311
第七节 宋·辽·金建筑特征之分析…………316
一 建筑型类………………………………316
二 细节分析………………………………322
第七章 元·明·清
第一节 元·明·清宫殿建筑大略……………331
第二节 元代实物…………………………340
一 元代木构………………………………340
二 元代砖石建筑…………………………365
第三节 明代实物………………………374
一 都市………………………………374
二 明代木构…………………………375
三 陵墓………………………………389
四 明代佛塔及其它砖石建筑………395
第四节 清代实物……………………408
一 宫殿………………………………408
二 苑囿离宫及庭园…………………415
三 坛庙………………………………434
四 陵墓……………………………437
五 寺庙……………………………444
六 砖石塔…………………………450
七 住宅……………………………457
八 桥梁……………………………463
九 牌坊……………………………469
第五节 元·明·清建筑特征之分析……476
一 建筑型类………………………476
二 细节分析………………………487
第八章 结尾--清末及民国以后之建筑…499
附文一 油印本《中国建筑史·前言》…506
二 读乐嘉藻《中国建筑史》辟谬…508
后记………………………………517
猜您喜欢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