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详情
印度和锡兰佛教哲学:从小乘佛教到大乘佛教
作者:(英)A.B.凯思(Arthur Berriedale Keith)著;宋立道,舒晓伟译
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4-01-01
ISBN:9787532539345
定价:¥48.00
购买这本书可以去
内容简介
《爱的徒劳》是莎士比亚早期格调最为明快的喜剧之一,故事梗概是,那瓦国国王和三个贵族朝臣,发誓三年不近女色。不料法国国王派公主带三名侍女前业谈判某地归属问题,四名男子很快放弃初衰,各自堕人情网。于是四对男女演出了一系列风流滑稽戏,最后法国使者忽然来报法国国王去世,公主必须立即回去,公主代表女方规定,男言必须等待一年,以观是否变心,四位女士飘然离去。尽管剧名为“爱的徒劳”,但从剧情来看,该剧所表现的恰恰是爱能战胜一切。 莎翁在剧中以巧妙的情节创造出许多使观众捧腹的笑料,嘲笑了摒鹿弃爱情的禁欲主义,也嘲笑了爱情的盲目性,全剧到处都是文字游戏和双关语,剧中所包容的社会各个阶层从国王、大臣到农夫、小丑,其语言无不各具特色,符合人物各自的身份。此剧还穿插了不少清新、优美的歌曲和民歌,这些民歌都富有诗意,散发着英国乡间泥土的清香,充分表现了莎士比亚的语言天才。
作者简介
暂缺《印度和锡兰佛教哲学:从小乘佛教到大乘佛教》作者简介
目录
总序 觉醒
译者的话 宋立道
原作者前言 A.伯立戴尔·凯思
第一编巴利文经典中的佛教
第一章佛陀的身份及其学说
第一节问题和来源
第二节可以达成的结论
第二章知识的来源和极限
第一节圣言量(权威)、现量(直觉)和比量(推理)
第二节不可知论
第三章存在的基本特性
第一节观念论、否定论或实在论
第二节存在之无常性与苦
第三节绝对与涅槃
第四节法(法则)的观念
第四章精神和自然的哲学
第一节对自我的否定
第二节补特伽罗(自我)论
第三节经验的自我与意识的过程
第四节宇宙当中的物质与精神
第五章因果及业的理论
第一节因果关系
第二节因果系列的发展
第三节因果序列之各环节
第四节十二因缘释义
第五节因缘系列的意义
第六节十二因缘的断裂
第七节自然界中的因果系列
第八节关于业的理论
第六章解脱之道,阿罗汉和佛
第一节解脱之道
第二节禅定形式
第三节无想定与涅槃
第四节阿罗汉圣者和佛陀
第七章佛教在早期印度思想中的地位
第一节早期印度的物质主义,宿命论和不可知论
第二节佛教和数论的开端
第三节佛教和瑜伽
第四节佛教当中最为本源的成分
第二编小乘佛教的发展
第八章小乘的部派
第一节传统部派名称
第二节分别说部
第三节说一切有部,毗婆沙师和经量部
第四节大乘的先驱
第九章关于实在的教理
第一节实在论
第二节时空的性质
第三节作为一个相续系列的自我
第四节因果的理论
第五节内在或外在的因缘系列
第六节晚期的刹那论和效能因
第七节吠檀多派对实在论的批判
第十章意识心理学
第一节论藏或阿毗达磨藏
第二节《弥兰王问经》
第三节觉音与说一切有部
第四节诸法(现象)的分类
第十一章业的理论和佛学
第一节业的作用机制
第二节轮回转生的形式
第三节佛的本性
第四节阿罗汉圣者的圆满性
第五节无为法的涅槃
第三编大乘佛教哲学
第十二章大乘的起源和根据
第一节大乘的起源
第二节文献资料
第十三章中观派的否定主义
第一节知识论
第二节否定论和空论
第十四章唯识论者的唯心否定主义
第一节知识论
第二节观念论和空论
第十五章佛教和吠檀多关于绝对的教义
第一节绝对的如性
第二节宇宙灵魂和个人心识
第三节绝对无待的涅槃
第四节大乘佛教的突出地位
第五节吠檀多和大乘佛教
第十六章佛教三身学说
第一节佛之法身
第二节佛之受身
第三节佛之化身
第十七章解脱论、佛和菩萨
第一节解脱的问题
第二节般若(智)方便
第三节功德方便
第四节布施功德或慈悲
第五节虔信与功德转荐
第六节业的教义和因果
第七节菩萨本行
第八节新理想的欠缺之处
第九节三世十方诸佛
第四编佛教的逻辑学
第十八章佛教逻辑的起源和发展
第一节小乘中的逻辑学
第二节陈那
第三节法称的现量论和知识论
第四节法称的比量论
第五节同正理派的争论
书名缩写
西文与中文对照索引
译者的话 宋立道
原作者前言 A.伯立戴尔·凯思
第一编巴利文经典中的佛教
第一章佛陀的身份及其学说
第一节问题和来源
第二节可以达成的结论
第二章知识的来源和极限
第一节圣言量(权威)、现量(直觉)和比量(推理)
第二节不可知论
第三章存在的基本特性
第一节观念论、否定论或实在论
第二节存在之无常性与苦
第三节绝对与涅槃
第四节法(法则)的观念
第四章精神和自然的哲学
第一节对自我的否定
第二节补特伽罗(自我)论
第三节经验的自我与意识的过程
第四节宇宙当中的物质与精神
第五章因果及业的理论
第一节因果关系
第二节因果系列的发展
第三节因果序列之各环节
第四节十二因缘释义
第五节因缘系列的意义
第六节十二因缘的断裂
第七节自然界中的因果系列
第八节关于业的理论
第六章解脱之道,阿罗汉和佛
第一节解脱之道
第二节禅定形式
第三节无想定与涅槃
第四节阿罗汉圣者和佛陀
第七章佛教在早期印度思想中的地位
第一节早期印度的物质主义,宿命论和不可知论
第二节佛教和数论的开端
第三节佛教和瑜伽
第四节佛教当中最为本源的成分
第二编小乘佛教的发展
第八章小乘的部派
第一节传统部派名称
第二节分别说部
第三节说一切有部,毗婆沙师和经量部
第四节大乘的先驱
第九章关于实在的教理
第一节实在论
第二节时空的性质
第三节作为一个相续系列的自我
第四节因果的理论
第五节内在或外在的因缘系列
第六节晚期的刹那论和效能因
第七节吠檀多派对实在论的批判
第十章意识心理学
第一节论藏或阿毗达磨藏
第二节《弥兰王问经》
第三节觉音与说一切有部
第四节诸法(现象)的分类
第十一章业的理论和佛学
第一节业的作用机制
第二节轮回转生的形式
第三节佛的本性
第四节阿罗汉圣者的圆满性
第五节无为法的涅槃
第三编大乘佛教哲学
第十二章大乘的起源和根据
第一节大乘的起源
第二节文献资料
第十三章中观派的否定主义
第一节知识论
第二节否定论和空论
第十四章唯识论者的唯心否定主义
第一节知识论
第二节观念论和空论
第十五章佛教和吠檀多关于绝对的教义
第一节绝对的如性
第二节宇宙灵魂和个人心识
第三节绝对无待的涅槃
第四节大乘佛教的突出地位
第五节吠檀多和大乘佛教
第十六章佛教三身学说
第一节佛之法身
第二节佛之受身
第三节佛之化身
第十七章解脱论、佛和菩萨
第一节解脱的问题
第二节般若(智)方便
第三节功德方便
第四节布施功德或慈悲
第五节虔信与功德转荐
第六节业的教义和因果
第七节菩萨本行
第八节新理想的欠缺之处
第九节三世十方诸佛
第四编佛教的逻辑学
第十八章佛教逻辑的起源和发展
第一节小乘中的逻辑学
第二节陈那
第三节法称的现量论和知识论
第四节法称的比量论
第五节同正理派的争论
书名缩写
西文与中文对照索引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