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详情

信息技术教育的理论与方法

信息技术教育的理论与方法

作者:徐晓东主编

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4-11-01

ISBN:9787040157819

定价:¥26.00

购买这本书可以去
内容简介
  本书是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也是教育技术专业基础课教材。本教材系统地介绍了的信息技术教育的理念、内容(第一篇),以及在学校教育中信息素养培养的主要途径的信息技术教育课程(第二篇)、与之相对应的教育过程、教学组织形式(第三篇),最适合信息素养培养和发展的环境和国家政策、举措(第四篇),实施这一教育教学的方法、技术和评价(第五篇)以及国内外教学案例(第六篇)。 本教材不仅适合于教育技术学专业本科生和研究生“信息技术教育”课程的教学,也适用于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课程教师的继续教育,而且对其他学科,特别是对综合实践活动的教学也有指导作用。
作者简介
暂缺《信息技术教育的理论与方法》作者简介
目录
第一篇 信息技术教育的理念和内容
第1章 信息技术教育概述
1.1 信息技术教育的目的与意义
1.1.1 教育信息化的由来
1.1.2 信息化社会教育的新理念
1.1.3 回应信息化社会需求的学校教育
1.1.4 知识创造与社会进步
1.1.5 信息化社会与公民的生存技能
1.2 信息技术教育的目标与内涵
1.2.1 由计算机教育到信息素养教育
1.2.2 技术教育与信息技术教育
1.2.3 计算机教育与信息技术教育
1.2.4 信息媒体与信息技术教育
1.2.5 信息素养与信息技术教育
1.3 信息技术教育的特点与作用
1.3.1 信息技术教育的特点
1.3.2 信息技术教育的作用
思考与练习
参考文献
第2章 信息知识与信息处理
2.1 信息的概念与类型
2.1.1 什么是信息
2.1.2 信息的类型
2.2 数据与信息
2.2.1 数据
2.2.2 数据与信息
2.2.3 知识
2.2.4 智慧
2.3 信息的本质、特征和传播
2.3.1 信息的本质
2.3.2 信息的特征
2.3.3 信息的传播
2.4 信息处理的方法
2.4.1 数据统计分析概述
2.4.2 逻辑学与唯物辩证法在统计分析中的应用
2.4.3 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结合
思考与练习
参考文献
第3章 信息能力与技能
3.1 素养与信息素养概念
3.1.1 培养信息素养的重要意义
3.1.2 素养、信息素养及具有信息素养的人的特征
3.1.3 信息素养与相邻概念的关系
3.1.4 信息素养的构成
3.2 信息能力及其分类
3.2.1 美国图书馆协会和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提出的信息素养指标
3.2.2 艾森伯格(Eiscnbcrs)等人提出的Big6技能
3.2.3 美国科罗拉多州信息素养评价量规
3.3 问题解决能力、判断能力以及思维技能的特点
3.3.1 问题与问题解决
3.3.2 问题解决过程
3.3.3 问题解决策略
3.3.4 批判性思维的含义和意义
3.3.5 批判性思维的策略
3.3.6 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3.3.7 信息技术与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3.4 人类的信息认知能力特征
3.4.1 选择信息技术教育内容的课题
3.4.2 人类的信息加工特征
3.4.3 态度对信息加工的影响
3.4.4 信息加工中社会行为的制约
3.4.5 从小学阶段开展人类信息加工特征教育的可能性
3.4.6 结论
思考与练习
参考文献
第4章 信息意识与伦理道德
4.1 信息意识与情感
4.1.1 什么是信息意识
4.1.2 培养积极的信息意识和情感
4.2 网络交往与社会道德规范
4.2.1 网络化社会的特征
4.2.2 网络交往以及社会道德规范
4.3 计算机网络犯罪与安全
4.].1 网络犯罪
4.3.2 网络安全
4.3.3 计算机病毒及防治
4.3.4 黑客及防范
4.4 个人信息与网络侵权
4.4.1 网上侵犯个人信息与隐私权
4.4.2 其他网络侵权行为
思考与练习
参考文献
第5章 虚拟教育与现实教育
5.1 虚拟世界的现实性和现实世界的虚拟性
5.1.1 虚拟世界的特征
5.1.2 虚拟世界的现实性与现实社会的虚拟性
5.2 虚拟教育与现实教育的讨论
5.2.1 虚拟教育势在必行
5.2.2 虚拟学习空间的学习特征与教育特征
5.2.3 虚拟教育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5.2.4 虚拟教育与现实教育的讨论
5.3 网络时代学校教育的意义
5.3.1 网络时代学校教育的意义
5.3.2 网络科技时代师生关系
5.3.3 网络时代学校教育人才培养的改革方向
思考与练习
参考文献
第二篇 信息技术教育课程
第6章 信息技术教育课程设置的理念
6.1 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教育概述
6.1.1 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教育的意义
6.1.2 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教育的特点
6.1.3 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教育的教学目标
6.2 高中信息技术教育
6.2.1 高中信息技术教育的特点
6.2.2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目标
6.3 独立学科信息技术教育的特殊性
6.4 发达国家信息技术教育课程
6.4.1 信息技术课程的课程设置
6.4.2 信息技术课程的目标
6.4.1 信息技术课程的内容
6.4.4 发达国家信息技术课程的特点
6.5 系统构建信息技术教育课程
6.5.1 信息技术教育课程的整体思考
6.5.2 信息技术教育课程开发的理念内容与方法
思考与练习
参考文献
第7章 校本课程的开发
7.1 特色学校与校本课程
7.1.1 特色学校
7.1.2 校本课程的合理开发
7.2 综合实践活动中的信息技术教育
7.2.1 综合实践活动的涵义和内容
7.2.2 如何理解综合实践活动中的信息技术教育
7.2.3 综合实践活动中信息技术教育的内容
7.2.4 综合实践活动中信息技术教育开展和实施
7.2.5 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开发与教学设计
7.3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7.3.1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内涵
7.3.2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
7.3.3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基本模式
7.3.4 正确开展信息技术与课程
整合
思考与练习
参考文献
第三篇 信息技术教育过程和教学组织形式
第8章 信息技术教育的教学设计
8.1 信息技术教育与教学过程的理论
8.1.1 信息技术教育过程的理论
8.1.2 信息技术教学过程的理论
8.2 信息技术的学习环境的设计
8.2.1 什么是学习环境
8.2.2 学习环境设计及其理论基础
8.2.3 几种常见的信息技术学习]及其设计策略
8.3 计算机教育应用的模式
8.3.1 计算机在教育和人类学习的作用
8.3.2 作为工具的计算机
8.3.3 信息技术教育的环境与资源
8.3.4 ITE、CAI、CMI、CSCW、CSCI
思考与练习
参考文献
第9章 信息技术教育的教学模式
9.1 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做中学
9.1.1 “做中学”的原则
9.1.2 信息技术教育中实施“做中学教学模式
9.2 信息技术环境下基于问题的学习
9.2.1 PBL的特点,
9.2.2 PBL设计步骤
9.3 信息技术环境下基于方案的学习
9.3.1 基于方案学习的特点
9.3.2 基于方案学习的形式
9.3.3 基于方案学习的步骤
9.4 信息技术环境下基于主题与论题的学习
9.5 信息技术环境下基于GBS的学习
9.5.1 GBS简介
9.5.2 基于GBS的学习设计
思考与练习
参考文献
第四篇 信息技术教育实施环境
第10章 信息技术教育的教学组织形式
10.1 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自主学习
10.1.1 自主学习的含义、特征
10.1.2 自主学习研究的演进及主要理论
10.1.3 自主学习的具体教学指导模式
10.2 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合作学习与协作学习
10.2.1 合作学习与协作学习的概危及区别
10.2.2 合作学习与协作学习的理论基础
10.2.3 合作学习(协作学习)的一般模式
10.3 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校际协作学习
10.3.1 校际协作学习的概念与原理
10.3.2 校际协作学习的优势与开展方法
10.3.3 基于网络的校际协作学习案例简介
10.3.4 校际协作学习案例
思考与练习
参考文献
第11章 构筑高度信息化社会的新型学校
11.1 中小学校园网建设
11.1.1 校园网的含义、功能与意义
11.1.2 校园网建设的原则
11.1.3 校园网的基本框架
11.1.4 校园网群的形成
11.1.5 校园网及校园网群的应用
11.2 高度信息化环境中的课堂教学
11.2.1 信息化环境中的教师教学
11.2.2 “明日苹果教室”里的教师
11.3 未来学家对信息社会学校的畅想
11.3.1 未来学家的畅想
11.3.2 未来的教育形象
思考与练习
参考文献
第12章 “校校通”与信息技术教育的支持环境
12.1 认识“校校通
12.1.1 “校校通”和“校校通”工程的目标
12.1.2 “校校通”工程的四要素以及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12.2 “校校通”硬件环境的组成模式
12.3 “校校通”软件环境的组成
12.3.1 基于P2P技术的“校校通方案
12.3.2 多功能“校校通”软件平台
12.4 “校校通”工程课程资源建设
12.4.1 “校校通”课程资源建设的模式
12.4.2 网络课程设计模式的两种类型
思考与练习
……
第五篇 信息技术教育的方法与技术以及评价
第六篇 信息技术教育的案例及其分析
猜您喜欢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