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详情
影像传播论
作者:盛希贵著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5-03-01
ISBN:9787300063218
定价:¥20.00
购买这本书可以去
内容简介
随着影像技术、印刷技术、电子传播技术等的数字化和数字传播技术的发展,信息传播进入"视觉化"、"图像化"时代。与"视觉化"、"图像化"紧密相关的关键词之一是"影像"。无论是在现实生活中、新闻传播中,还是在新闻传播学的学术研究、不同学科的著述、文献中,人们都常常听到、读到、用到"影像"这个概念,但是,对"影像"却从未做过认真的界定。影像究竟是什么?应当如何界定其内涵?影像的本质是什么?影像传播的规律有哪些?等等,关于影像本体的研究少之又少;有关"影像传播"的理论研究也不多见。在国外,对于视觉传播的研究有一些著述,但是具体到影像,尤其是将摄影、电影、电视等融为一体的影像传播著述也不多见。本书以大众传播理论、视觉心理学、视觉传播理论等为依据,以影像本体研究、现代社会中影像传播的特点、过程、效果、功能、对社会的影响以及影像传播者和受众研究等为主要研究对象,揭示影像传播的基本原理和规律;并且,以批判的眼光来分析影像传播带来的社会问题,提出改进、提高影像传播质量、加强影像传播学研究和学科建设的建议。本书共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影像传播和理论、视觉传播与影像传播的发展历程、影像世界的特点、影像在现代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及其对人类文化的贡献;第二部分,对影像本体进行研究,包括影与像、影像释义、影像的本质、影像的种类、影像世界与现实世界之间的关系等具体内容;第三部分,影像传播研究,包括影像传播技术、影像的作用、影像传播的社会功能、影像传播的文化价值取向、影像传播中的法律与伦理问题以及视觉化、全球化、网络化背景下的影像传播等;第四部分,就缔造现代化的中国影像文化、加强队伍建设、受众教育与媒介批评和影像传播学学科建设等提出了建议。
作者简介
盛希贵,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文学(新闻学)博士,博士生导师。中国摄影家协会北京摄影函授学院副院长,中国新闻摄影学会常务理事,教育培训部常务副主任。主要著作:《新闻摄影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6月;《新闻摄影》(主编),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教材,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年2月。其中《新闻摄影教程》作为教材受到广泛好评,并于2003年4月出版了第二版。另有多篇论文在《中国摄影报》、《人民摄影报》及《新闻战线》等报刊上发表。主要研究领域:新闻摄影、影像传播学、视觉传播研究。
目录
第一章 视觉教养理论与影像传播
第一节 视觉教养——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
一、双通道编码理论
二、多渠道传播与提示-累计理论
三、冷与热——马歇尔·麦克卢汉的媒体划分理论
第二节 视觉传播的发展
一、感觉器官与信息传播活动
二、从文字起源和古文字研究成果看视觉传播的历史
三、追求形象的准确、迅速记录和传达——从绘画到摄影
第三节 影像运用于大众传播的历程
一、大众传播史上与影像传播相关的重要事件
二、推动影像事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第四节 影像世界——现代人类生活离不开的第四时空
第五节 影像对人类文化的贡献
第二章 影像本体研究
第一节 影与像
一、形、影与摄影
二、形象、图像与影像
第二节 影像释义
第三节 影像的本质
一、影像是对被拍摄对象突出视觉特征的选择记录和科学的形象再现
二、影像是对被摄对象的具体又抽象,完整又不完全的形象再现
三、与现实之间的“差距”是影像的本质特征之一
四、影像是与实物最为接近的特殊符号
五、影像与语言、文字相互依存
第四节 影像的种类
一、银盐影像、磁录影像与数字影像
二、纪实影像与非纪实影像
三、艺术影像与非艺术影像
四、静止影像与运动影像
五、创意影像
六、娱乐影像
七、广告影像
第五节 影像世界与现实世界
一、影像中的时间
二、影像中的空间
三、影像中的故事
四、影像世界与现实世界之间的关系
第三章 影像传播研究
第一节 影像传播技术
一、影像的获得
二、影像的处理
三、影像的传播
第二节 影像的作用
一、摄影与传播
二、电影与传播
三、电视与传播
第三节 影像传播的社会功能
一、传播新闻
二、指导生活
三、开阔眼界
四、审美教育
五、娱乐功能
第四节 影像传播的文化价值取向
一、艺术影像应追求高尚的审美价值,反对庸俗化、怪异化
二、纪录片和报道类影像应坚持客观真实的原则,反对商品化、娱乐化
倾向
三、影像广告应坚持商业价值与社会效益的统一,反对唯利是图
四、在跨文化传播中,应尊重不同文化价值观之间的差异
第五节 影像传播中的法律与伦理问题
一、法律问题
二、伦理问题
三、呼吁与建议
第六节 视觉化、全球化、网络化背景下的影像传播
一、视觉化时代来临
二、影像虚拟
三、影响影像传播效果的因素
四、影像传播效果的测评
五、影像文化及跨文化传播
第四章 面向未来的影像传播业与影像传播学学科建设
第一节 缔造中国影像文化
第二节 加强队伍建设
一、加强素质教育
二、加强自律,提高职业道德水准,坚持正确的道德选择和道德评价原则
第三节 受众教育与媒体批评
一、受众教育
二、媒介批评
第四节 影像传播学学科建设
一、加强影像传播学研究
二、加强影像传播高等教育
英文摘要
主要参考书目与文献
后记
第一节 视觉教养——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
一、双通道编码理论
二、多渠道传播与提示-累计理论
三、冷与热——马歇尔·麦克卢汉的媒体划分理论
第二节 视觉传播的发展
一、感觉器官与信息传播活动
二、从文字起源和古文字研究成果看视觉传播的历史
三、追求形象的准确、迅速记录和传达——从绘画到摄影
第三节 影像运用于大众传播的历程
一、大众传播史上与影像传播相关的重要事件
二、推动影像事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第四节 影像世界——现代人类生活离不开的第四时空
第五节 影像对人类文化的贡献
第二章 影像本体研究
第一节 影与像
一、形、影与摄影
二、形象、图像与影像
第二节 影像释义
第三节 影像的本质
一、影像是对被拍摄对象突出视觉特征的选择记录和科学的形象再现
二、影像是对被摄对象的具体又抽象,完整又不完全的形象再现
三、与现实之间的“差距”是影像的本质特征之一
四、影像是与实物最为接近的特殊符号
五、影像与语言、文字相互依存
第四节 影像的种类
一、银盐影像、磁录影像与数字影像
二、纪实影像与非纪实影像
三、艺术影像与非艺术影像
四、静止影像与运动影像
五、创意影像
六、娱乐影像
七、广告影像
第五节 影像世界与现实世界
一、影像中的时间
二、影像中的空间
三、影像中的故事
四、影像世界与现实世界之间的关系
第三章 影像传播研究
第一节 影像传播技术
一、影像的获得
二、影像的处理
三、影像的传播
第二节 影像的作用
一、摄影与传播
二、电影与传播
三、电视与传播
第三节 影像传播的社会功能
一、传播新闻
二、指导生活
三、开阔眼界
四、审美教育
五、娱乐功能
第四节 影像传播的文化价值取向
一、艺术影像应追求高尚的审美价值,反对庸俗化、怪异化
二、纪录片和报道类影像应坚持客观真实的原则,反对商品化、娱乐化
倾向
三、影像广告应坚持商业价值与社会效益的统一,反对唯利是图
四、在跨文化传播中,应尊重不同文化价值观之间的差异
第五节 影像传播中的法律与伦理问题
一、法律问题
二、伦理问题
三、呼吁与建议
第六节 视觉化、全球化、网络化背景下的影像传播
一、视觉化时代来临
二、影像虚拟
三、影响影像传播效果的因素
四、影像传播效果的测评
五、影像文化及跨文化传播
第四章 面向未来的影像传播业与影像传播学学科建设
第一节 缔造中国影像文化
第二节 加强队伍建设
一、加强素质教育
二、加强自律,提高职业道德水准,坚持正确的道德选择和道德评价原则
第三节 受众教育与媒体批评
一、受众教育
二、媒介批评
第四节 影像传播学学科建设
一、加强影像传播学研究
二、加强影像传播高等教育
英文摘要
主要参考书目与文献
后记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