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详情
玄学与魏晋士人心态
作者:罗宗强著
出版社:天津教育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6-01-01
ISBN:9787530941072
定价:¥25.10
购买这本书可以去
内容简介
作者从古代文学的实际出发,深入到文学思想发展原因中去寻讨,从研究士人心态的演变轨迹去确切地阐释文学思想发展地主要原因,而影响士人心态的原因又甚为复杂,又政局变化的原因,又社会思潮的原因,以及不同生活环境和文学修养的相互作用。这是作者治学经历的又一新的阶段,也将是标志文学思想史学科的又一新的进展。这本小小的书,断断续续写了四年。史料匮乏,年代绵邈,以现代人的眼光,去推测中古人的心态,实在是非常不易的事。影响中国古代士人心态的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是政局的变化。在古代中国,有隐逸情怀的士人不少,但真正的隐士却不多。隐逸情怀是人生的一种调剂,而真正的隐士却要耐得住寂寞。多数的人士,出士入仕,因之政局的变化也就与他们息息相关。家国情怀似乎是中国士人的一种根性。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相。这是晚明东林党人说的。影响中国古代士人心态变化的又一重要方面,是思潮。作者通常都谈到诸如两汉的儒学一尊的思想潮流、魏晋玄学、宋明理学等等对于士人的影响。
作者简介
罗宗强,1931年11月25日生于中国广东省揭阳县榕城镇。 1939年9月至1945年6月,在广东省揭阳县榕城镇魁西小学上学。 1945年9月至1946年6月,在汕头市聿怀中学上学。 1946年9月至1948年6月,在揭阳县第一中学上学,初中毕业。 1948年9月至1950年6月,在揭阳县第一中学上学,至高中二年级。 1950年9月至12月,在揭阳县第三中学任教务处职员。 1951年1月至1951年7月,在揭阳县绵湖镇东园小学任教员。 1951年8月至11月,在广州南方大学国文系读书。 1951年12月至1952年2 月,在湛江市城乡联络处任职员。 1952年3月至1956年8月,在海南岛南陵橡胶种植场任计划、统计员。 1956年9月入南开大学中文系,1961年五年制本科毕业。 1961年9月至1964年9月,师从南开大学中文系王达津教授学习中国文学批评史,1964年研究生毕业。 1964年9月至1975年4月,在江西赣南师范学院中文系任教。 1975年5月回南开大学工作。1981年任副教授,1985年任教授。 1986年由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评审为中国文学批评史专业博士研究生导师至今。 1991年至1995年,任南开大学中文系主任。 1996年6月至1997年6月,任新加坡国立大学中文系客座教授。 1991年起,曾任南开大学校务委员会委员、校学术委员会委员、又受聘为河北大学、云南大学、广西师范大学兼职教授,曾任中国李白学会副会长、中国杜甫学会副会长;现任中国唐代文学学会副会长、中国古代文论学会顾问、《文学遗产》杂志通讯编委。 主要著作有《魏晋南北朝文学思想史》、《隋唐五代文学思想史》、《玄学与魏晋士人心态》、《道家 道教 古文论谈片》、《唐诗小史》等。
目录
序
第一章 玄学产生前夕的士人心态
第一节 处士横议——士与大一统政权的疏离
第二节 论无定检——士从儒有大一统思想的禁锢中解脱出来
第三节 任情放纵——士人生活情趣、生活风貌的变化
第二章 正始玄学与士人心态
第一节 正始玄学的出现
第二节 正始玄学的现实主义
第三节 正始士人的心度
上篇 嵇康:悲剧的典型
中篇 阮籍:苦闷的象征
下篇 入世的名士:何晏、山涛及其他
第三章 西晋士人心态的变化与玄学新义
第一节 政失准的与士无特操
第二节 “士当身名俱泰”:西晋士人心态之主要趋要
第三节 西亚的玄学新义
第四章 东恶士人心态的变化与玄释合流
第一节 西晋的乱亡与士人的反思
第二节 东晋初期的士风与士人心态
第三节 偏安心态的发展及其诸种表现
一、追求宁静的精神天地
二、追求优雅从容的风度
三、山水怡情与山水审美意识的发展
四、仙的境界和佛的境界
第四节 玄释合流与玄学理论发展的终结
第五节 陶渊明:玄学人生观的一个句号
结束语
后记
再版后记
三版附记
第一章 玄学产生前夕的士人心态
第一节 处士横议——士与大一统政权的疏离
第二节 论无定检——士从儒有大一统思想的禁锢中解脱出来
第三节 任情放纵——士人生活情趣、生活风貌的变化
第二章 正始玄学与士人心态
第一节 正始玄学的出现
第二节 正始玄学的现实主义
第三节 正始士人的心度
上篇 嵇康:悲剧的典型
中篇 阮籍:苦闷的象征
下篇 入世的名士:何晏、山涛及其他
第三章 西晋士人心态的变化与玄学新义
第一节 政失准的与士无特操
第二节 “士当身名俱泰”:西晋士人心态之主要趋要
第三节 西亚的玄学新义
第四章 东恶士人心态的变化与玄释合流
第一节 西晋的乱亡与士人的反思
第二节 东晋初期的士风与士人心态
第三节 偏安心态的发展及其诸种表现
一、追求宁静的精神天地
二、追求优雅从容的风度
三、山水怡情与山水审美意识的发展
四、仙的境界和佛的境界
第四节 玄释合流与玄学理论发展的终结
第五节 陶渊明:玄学人生观的一个句号
结束语
后记
再版后记
三版附记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