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详情

美国战后中国学

美国战后中国学

作者:王建平,曾华著

出版社:东北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3-09-01

ISBN:9787810549509

定价:¥20.00

购买这本书可以去
内容简介
  美国的中国学发轫于20世纪60年代、发展于70年代、兴盛于80年代、繁荣于90年代。其间政府、学术界和民间的交互影响贯穿始终,对中国学的发展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60年代美国学术界热衷于确立研究领域和分析框架,积极参与学术、政策、文化教育和美中关系的讨论。70年代标志着东亚研究的细分化,学者的目的性更强、更明确,参与设立全国性组织,致力于推广、普及东亚文化的公共教育、文化交流和学术合作。80年代中国学在美国大学的机构化与学科化得以深化,而这一进程却是以东亚学学者从公共事业和政策部门的淡出为代价。90年代的主要特征是学科专业化和国际合作。本文力求勾勒美国中国学40年的发展脉络,对阶段性研究成果做出评述,最后对学术史研究的意义及美国中国学对中国学者的借鉴做出评估。
作者简介
暂缺《美国战后中国学》作者简介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美国战后的中国研究:历史的考察
 1.1 中国学的历史成因
 1.2 亚洲、非洲、拉丁美洲、中东地区的中国文化研究
 1.3 西方传统汉学与现代中国研究
 1.4 美国的汉学传统
第二章 美国战后中国学的初级阶段
 2.1 美国现代中国学
 2.2 跨学科研究的兴起
 2.3 发展的十年
 2.4 福特基金会与中国研究学术团体
 2.5 语言培训与区域研究
第三章 中国研究的学科化与机构化
 3.1 科研院所、学科建设、科研项目
 3.2 中国学领域学术资源分布
  3.2.1 奖学金制度
  3.2.2 海外培训设施
  3.2.3 科研设备及图书资源
  3.2.4 研究基金
  3.2.5 中国研究的外部基金
  3.2.6 福特基金会资助情况:1952—1969年
  3.2.7 1959—1969年主要接受福特基金会资助的大学
  3.2.8 外部资金的使用情况
 3.3 中国学:问题与前景
 3.4 发展速度和发展模式
第四章 费正清与美国的东亚研究
 4.1 学术生涯
 4.2 学术争议
 4.3 费正清在哈佛
 4.4 中国经历
第五章 美国战后中国学:40年回顾
 5.1 20世纪60年代
 5.2 20世纪70年代
 5.3 20世纪80年代
 5.4 20世纪90年代
第六章 中国政治研究
 6.1 1978年以前的研究成果
 6.2 1978年以后的趋势研究
 6.3 机构主义研究模式
 6.4 政策制定和政策执行
 6.5 政府与社会的关系
 6.6 政治学研究模式
第七章 中国学专家学者
 7.1 异军突起的新派学者
 7.2 精英主义和平民主义
 7.3 中国学的合理化
 7.4 中国学的发展途径
第八章 美国的汉语语言教育
 8.1 学生数量
 8.2 教师培训
 8.3 教材使用
 8.4 课程设置
 8.5 生源特点
 8.6 评价标准
 8.7 目标及实现途径
 8.8 教学手段和资源
 8.9 文化底蕴
 8.10 汉语教学的原动力
第九章 中国学的方法论问题
 9.1 思想史研究
 9.2 社会政治史研究
 9.3 经济史研究
 9.4 社会主义中国:“革命”模式
 9.5 现代化模式
 9.6 其他社会科学研究模式
 9.7 《汉学的忧虑》
 9.8 户国政治文化
 9.9 1966—1978年美国政治学的中国观
第十章 中国学的发展前景
 10.1 研究重点与背景
 10.2 国家与社会关系
 10.3 国际关系
 10.4 世界范围内的中国学学术团体
 10.5 历史学、社会学、人类学的研究状况与发展趋势
 10.6 文化多元化
 10.7 资金问题
 10.8 观念与机遇
 10.9 体制与税制
 10.10 医药与公众健康
后记
参考文献
猜您喜欢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