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详情
财政学
作者:崔满红,李志辉主编
出版社:中国金融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4-04-01
ISBN:9787504933409
定价:¥29.50
购买这本书可以去
内容简介
为经济学与管理学等专业写一本财政学教科书是编写组成员长期以来的共同心愿。我们约请了国内部分高校和相关单位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学者共同拟定了本书的写作提纲和逻辑框架,经过一年多的努力,终于完成了本教材的最后定稿工作。本教材具有资料翔实全面、基础理论特色明显、结构科学、深入浅出的特点,适合作为经济学和管理学本、专科教材及相关经济部门和企业的财政与税收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培训用书。本教材涵盖了财政与税收专业的绝大部分基础知识,各院校在使用过程中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要求,对部分章节进行选择和调整。崔满红,1958年7月出生,山西盂县人,经济学博士,山西财经大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现任山西财经大学科研处处长兼经济与管理研究中心主任、财税研究所所长;财政学专业学科带头人、金融学专业学术带头人;财政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导师组组长。主要社会兼职:中国商业史学会副会长、中国管理科学院特聘研究员、山西省政府专家咨询团特聘专家;主要研究领域为财政理论与实务、金融理论与实务、区域金融与财政。自任教以来出版了《区域财政行为机制研究》、《区域财政政策机制研究》、《区域财政管理机制研究》、《区域财政理论研究》、《区域金融理论研究》、《金融资源理论研究》等专著共10余部,主编或参编高校财经类教材9部,主持完成国家、省部级研究项目10余项,公开发表专业论文、调研报告120余篇,获省部级奖励多项。李志辉,男,1959年1月生,山东省莱阳市人。1982年、1988年和2001年先后在天津财经学院和南开大学获经济学学士学位、经济学硕士学位和经济学博士学位。现任南开大学金融学系副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国际金融、金融市场、银行管理、财政与税收等。自90年以来,已先后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三十多篇,出版专著、译著、教材等七部。曾获南开大学经济管理学科“培贤”基金优秀青年教师科研一等奖,宝钢教育基金优秀教师奖。1993年应邀赴荷兰国际财政文献研究局(IBFD)作为该局的特约经济学家,1998.10—1999.11获美国福特基金项目资助在美国伊利诺依大学商学院金融学系从事金融学研究。本书是一本系统、全面介绍财政、税收的基本原理、基础知识的教科书,主要围绕财政收支这一主线展开,介绍了公共支出的类型,包括政府采购、消耗性支出、转移性支出及支出效益评价:介绍了财政收入的形式,包括税收收入和国债收入;介绍了政府预算、国有资产管理、财政政策及其运用,本书供高等学校经济类、管理类各专业教学使用,也可作为财政、税收系统员工业务培训的教材和学习、研究财政、税收知识的参考书。
作者简介
崔满红,1958年7月出生,山西盂县人,经济学博士,山西财经大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现任山西财经大学科研处处长兼经济与管理研究中心主任、财税研究所所长;财政学专业学科带头人、金融学专业学术带头人;财政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导师组组长。主要社会兼职:中国商业史学会副会长、中国管理科学院特聘研究员、山西省政府专家咨询团特聘专家;主要研究领域为财政理论与实务、金融理论与实务、区域金融与财政。自任教以来出版了《区域财政行为机制研究》、《区域财政政策机制研究》、《区域财政管理机制研究》、《区域财政理论研究》、《区域金融理论研究》、《金融资源理论研究》等专著共10余部,主编或参编高校财经类教材9部,主持完成国家、省部级研究项目10余项,公开发表专业论文、调研报告120余篇,获省部级奖励多项。李志辉,男,1959年1月生,山东省莱阳市人。1982年、1988年和2001年先后在天津财经学院和南开大学获经济学学士学位、经济学硕士学位和经济学博士学位。现任南开大学金融学系副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国际金融、金融市场、银行管理、财政与税收等。自90年以来,已先后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三十多篇,出版专著、译著、教材等七部。曾获南开大学经济管理学科“培贤”基金优秀青年教师科研一等奖,宝钢教育基金优秀教师奖。1993年应邀赴荷兰国际财政文献研究局(IBFD)作为该局的特约经济学家,1998.10—1999.11获美国福特基金项目资助在美国伊利诺依大学商学院金融学系从事金融学研究。
目录
第一章财政导论
第一节财政的基本属性
一. 财政分配的主体
二. 财政分配的对象
三. 财政分配的目的
第二节财政的职能
一. 配置资源职能
二. 公平分配职能
三. 稳定经济职能
四. 财政职能的总体考察
第三节财政与经济发展
一. 社会产品分配原理
二. 财政如何参与社会产品分配
三. 财政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第二章公共支出概论
第一节公共支出的性质
一. 公共支出的含义
二. 公共支出的性质
第二节公共支出的原则
一. 公共支出的公平原则
二. 公共支出的效益原则
第三节公共支出增长分析
一. 公共支出的增长理论
二. 公共支出增长的原因
第三章公共支出结构
第一节公共支出结构的内涵与分类
一. 公共支出结构的内涵
二. 公共支出结构的分类
第二节公共支出结构的制约因素
一. 政府职能的制约
二. 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
三. 财政分配能力的制约
四. 资源配置方式的制约
第三节公共支出结构的优化
一. 我国公共支出结构的现状
二. 公共支出结构优化的目标和原则
三. 公共支出结构优化
第四章政府采购
第一节政府采购概述
一. 政府采购的产生和发展
二. 政府采购的定义
三. 政府采购的意义
四. 政府采购的原则
第二节政府采购的形式和内容
一. 政府采购的形式
二. 政府采购的内容
三. 政府采购的方法
四. 政府采购方式的现代化
第三节政府采购管理
一. 政府采购模式
二. 政府采购的组织体系
三. 完善政府采购制度
第五章消耗性支出
第一节基本建设支出
一. 基本建设活动与支出
二. 基本建设投资与拨款
三. 固定资产投资效果分析
第二节支援农业支出
一. 支援农业支出的必要性
二. 支援农业支出的内容
三. 用好财政支农资金
四. 其他的经济建设支出
第三节文教科卫支出
一. 文教科卫支出的意义
二. 文教科卫事业费的内容
三. 文教科卫事业费的管理
第四节行政和国防支出
一. 行政管理费
二. 国防支出
第六章转移性支出
第一节社会保障支出
一. 社会保障制度与社会保障支出
二. 社会保障制度的模式. 功能及经济效应
三. 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与社会保障支出管理的完善
第二节财政补贴支出
一. 财政补贴支出的性质与分类
二. 财政补贴支出对社会经济的作用
三. 我国财政补贴支出制度的状况及改革
第三节税式支出
一. 税式支出的概念与性质
二. 税式支出的分类和基本形式
三. 税式支出的管理与预算控制
第七章财政支出效益评价
第一节财政支出效益评价体系
一. 财政支出效益评价的意义
二. 财政支出效益评价体系
第二节财政支出效益分析方法
一. 成本效益分析法
二. 最低费用选择法
三. 公共收费法
第八章财政收入概论
第一节财政收入形式
一. 财政收入的含义
二. 财政收入的形式
第二节财政收入规模
一. 财政收入规模的含义
二. 影响财政收入规模的因素
第三节财政收入结构
一. 财政收入的经济构成
二. 财政收入的部门构成
三. 财政收入的所有制构成
第九章税收原理
第一节税收的性质
一. 税收的概念
二. 税收的性质
第二节税收制度
一. 税收制度的定义
二. 税收制度的基本要素
三. 税收制度的分类
四. 税制结构模式
五. 完善我国税收制度
第三节税收负担
一. 税收负担的定义
二. 税收负担的分配原则
三. 税收负担的分类
四. 一国税收负担大小的决定因素
五. 我国的税负水平
六. 世界税负发展趋势
第四节税收效应
一. 税收效应的定义
二. 税收效应的类型
第五节税收立法
一. 税收立法的定义
二. 税收立法权及其划分
三. 税法体系及制定机关
四. 税收立法的原则
五. 税收立法的程序
第十章流转课税
第一节流转课税的性质
一. 流转税的定义
二. 流转税的性质
第二节增值税
一. 增值税概述
二. 增值税的税制结构
三. 增值税的计算和征收管理
四. 增值税的一般特征和作用
五. 增值税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改革
六. 出口退税
第三节营业税
一. 营业税的纳税人和课税对象
二. 营业税税目和税率
三. 营业税的计征和管理
四. 营业税的特点和作用
第四节消费税
一. 消费税的税制结构
二. 消费税的计征及管理
三. 消费税的征收缴纳
四. 消费税的特征和作用
五. 消费税的改革
第五节关税
一. 关税的税制结构
二. 关税的计征和管理
三. 关税的特点和作用
四.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的关税调整
第十一章所得课税
第一节所得课税的性质
第二节企业所得税
一. 企业所得税的税制结构
二. 企业所得税的计征和管理
三. 企业所得税的特点和作用
第三节个人所得税
一. 个人所得税的税制结构
二. 税率与减免
三. 所得税的计征与管理
四. 利息税
五. 个人所得税制的改革和完善
第四节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
一. 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的税制结构
二. 所得税的计征和管理
三. 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的特征和作用
四. 深化内外资企业所得税改革
第十二章资源课税
第一节资源课税的性质
一. 资源课税的概念
二. 资源课税体系的建立和发展
三. 资源课税的特点
四. 资源课税的类型
第二节资源税
一. 资源税概述
二. 纳税人
三. 征税范围
四. 税目和税额
五. 计税依据和计税方法
六. 税收优惠
七. 纳税申报及缴纳
第三节城镇土地使用税
一. 城镇土地使用税概述
二. 纳税人
三. 征税范围
四. 适用税额及应纳税额的计算
五. 税收优惠
六. 纳税期限和纳税地点
第四节土地增值税
一. 土地增值税概述
二. 纳税人和征税范围
三. 计税依据
四. 税率及应纳税额的计算
五. 税收优惠
六. 纳税申报及缴纳
第五节耕地占用税
一. 耕地占用税概述
二. 纳税人和征税范围
三. 税率及应纳税额的计算
四. 税收优惠
五. 纳税期限和纳税地点
第十三章财产课税
第一节财产课税的性质
一. 财产课税的概念
二. 财产课税的特点
三. 财产课税的作用
第二节房产税
一. 房产税概述
二. 纳税人
三. 课税对象和征税范围
四. 计税依据和税率
五. 应纳税额的计算
六. 税收优惠
七. 纳税期限和纳税地点
第三节城市房地产税
一. 城市房地产税概述
二. 纳税人和征税范围
三. 计税依据. 税率和应纳税额的计算
四. 税收优惠
五. 纳税申报及缴纳
第四节契税
一. 契税概述
二. 纳税人及征税对象
三. 计税依据. 税率及应纳税额的计算
四. 税收优惠
五. 纳税申报及缴纳
第五节遗产税
一. 遗产税概述
二. 开征遗产税的作用
三. 遗产税税制设置
第十四章行为课税
第一节行为课税的性质
一. 行为课税的概念
二. 行为课税体系的建立与发展
三. 行为课税的特点
四. 行为课税的作用
第二节车船使用税
一. 车船使用税概述
二. 纳税人
三. 征税范围
四. 计税标准
五. 税率及应纳税额的计算
六. 税收优惠
七. 纳税期限和纳税地点
第三节车船使用牌照税
一. 车船使用牌照税概述
二. 纳税人
三. 课税对象和计税标准
四. 税率及应纳税额的计算
五. 税收优惠
六. 车船使用牌照税的缴纳
第四节印花税
一. 印花税概述
二. 纳税人
三. 税目和税率
四. 计税依据及应纳税额的计算
五. 税收优惠
六. 印花税的缴纳
第五节屠宰税和筵席税
一. 屠宰税
二. 筵席税
第十五章农业课税
第一节农业课税的性质
一. 农业课税的概念及其发展
二. 农业课税的特点
三. 农业课税的作用
第二节农业税
一. 农业税概述
二. 纳税人
三. 课税对象及计税依据
四. 税率及应纳税额的计算
五. 税收优惠
六. 纳税期限及纳税地点
第三节农业特产税
一. 农业特产税概述
二. 纳税人
三. 课税对象
四. 税目. 税率
五. 计税依据及应纳税额的计算
六. 税收优惠
七. 纳税期限及纳税地点
第四节牧业税
一. 牧业税概述
二. 纳税人及课税对象
三. 税率. 计税依据及应纳税额的计算
四. 税收优惠
五. 税收缴纳
第五节中国农业税制的改革前景
一. 中国农业税制改革的基本设想
二. 中国农业税制改革的重要意义
第十六章国债
第一节国债概述
一. 国债含义
二. 国债的产生与发展
三. 国债的种类
四. 国债的职能
第二节国债的发行与偿还
一. 国债的发行
二. 国债的偿还
第三节国债的负担与限度
一. 国债规模
二. 国债负担
三. 国债的限度
第四节国债市场
一. 国债流通
二. 国债市场的具体内容
第十七章国有资产管理
第一节国有资产概述
一. 国有资产的概念
二. 国有资产的分类
三. 我国国有资产的形成
四. 国有资产管理的目的
第二节国有资产管理体制
一. 我国现行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基本内容
二. 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
三. 国有资产管理机构设置及职能划分
第三节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
一. 国有资产产权界定
二. 国有资产产权管理
三. 国有资产收入管理
四. 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
第四节其他国有资产管理
一. 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的管理
二. 资源性国有资产的管理
三. 境外国有资产的管理
第十八章政府预算
第一节政府预算的性质
一. 政府预算概述
二. 政府预算的性质
第二节政府预算的编制
一. 政府预算的编制主体
二. 政府预算编制的原则
三. 政府预算编制的形式
四. 政府预算编制的方法
五. 我国政府预算编制的程序
第三节政府预算的执行
一. 政府预算执行的机构设置
二. 政府预算收入的执行
三. 政府预算支出的执行
四. 政府预算执行中的调整
第四节政府决算
一. 政府决算概述
二. 政府决算的编制
三. 政府决算的形成
第十九章政府预算关系
第一节政府预算关系的原则
一. 政府预算关系的概念
二. 政府预算关系的原则
第二节中央和地方的预算关系
一. 财权与事权
二. 政府间转移支付
第三节政府与国有经济的预算关系
一. 国有经济的概念
二. 政府与国有经济的关系
三. 国有资产经营预算
第四节政府预算管理体制
一. 政府预算管理体制的概念
二. 政府预算管理体制的内容
三. 我国分税制的政府预算管理体制
第二十章财政政策
第一节财政政策概述
一. 财政政策的内涵
二. 财政政策的基本特征
三. 财政政策的类型
第二节财政政策目标
一. 财政政策目标确定的依据
二. 财政政策目标的选择
第三节财政政策调控手段
一. 财政收入调控手段
二. 财政支出调控手段
三. 国家预算调控手段
第四节宏观经济调控政策的协调
一.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关系
二.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协调方式
第一节财政的基本属性
一. 财政分配的主体
二. 财政分配的对象
三. 财政分配的目的
第二节财政的职能
一. 配置资源职能
二. 公平分配职能
三. 稳定经济职能
四. 财政职能的总体考察
第三节财政与经济发展
一. 社会产品分配原理
二. 财政如何参与社会产品分配
三. 财政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第二章公共支出概论
第一节公共支出的性质
一. 公共支出的含义
二. 公共支出的性质
第二节公共支出的原则
一. 公共支出的公平原则
二. 公共支出的效益原则
第三节公共支出增长分析
一. 公共支出的增长理论
二. 公共支出增长的原因
第三章公共支出结构
第一节公共支出结构的内涵与分类
一. 公共支出结构的内涵
二. 公共支出结构的分类
第二节公共支出结构的制约因素
一. 政府职能的制约
二. 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
三. 财政分配能力的制约
四. 资源配置方式的制约
第三节公共支出结构的优化
一. 我国公共支出结构的现状
二. 公共支出结构优化的目标和原则
三. 公共支出结构优化
第四章政府采购
第一节政府采购概述
一. 政府采购的产生和发展
二. 政府采购的定义
三. 政府采购的意义
四. 政府采购的原则
第二节政府采购的形式和内容
一. 政府采购的形式
二. 政府采购的内容
三. 政府采购的方法
四. 政府采购方式的现代化
第三节政府采购管理
一. 政府采购模式
二. 政府采购的组织体系
三. 完善政府采购制度
第五章消耗性支出
第一节基本建设支出
一. 基本建设活动与支出
二. 基本建设投资与拨款
三. 固定资产投资效果分析
第二节支援农业支出
一. 支援农业支出的必要性
二. 支援农业支出的内容
三. 用好财政支农资金
四. 其他的经济建设支出
第三节文教科卫支出
一. 文教科卫支出的意义
二. 文教科卫事业费的内容
三. 文教科卫事业费的管理
第四节行政和国防支出
一. 行政管理费
二. 国防支出
第六章转移性支出
第一节社会保障支出
一. 社会保障制度与社会保障支出
二. 社会保障制度的模式. 功能及经济效应
三. 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与社会保障支出管理的完善
第二节财政补贴支出
一. 财政补贴支出的性质与分类
二. 财政补贴支出对社会经济的作用
三. 我国财政补贴支出制度的状况及改革
第三节税式支出
一. 税式支出的概念与性质
二. 税式支出的分类和基本形式
三. 税式支出的管理与预算控制
第七章财政支出效益评价
第一节财政支出效益评价体系
一. 财政支出效益评价的意义
二. 财政支出效益评价体系
第二节财政支出效益分析方法
一. 成本效益分析法
二. 最低费用选择法
三. 公共收费法
第八章财政收入概论
第一节财政收入形式
一. 财政收入的含义
二. 财政收入的形式
第二节财政收入规模
一. 财政收入规模的含义
二. 影响财政收入规模的因素
第三节财政收入结构
一. 财政收入的经济构成
二. 财政收入的部门构成
三. 财政收入的所有制构成
第九章税收原理
第一节税收的性质
一. 税收的概念
二. 税收的性质
第二节税收制度
一. 税收制度的定义
二. 税收制度的基本要素
三. 税收制度的分类
四. 税制结构模式
五. 完善我国税收制度
第三节税收负担
一. 税收负担的定义
二. 税收负担的分配原则
三. 税收负担的分类
四. 一国税收负担大小的决定因素
五. 我国的税负水平
六. 世界税负发展趋势
第四节税收效应
一. 税收效应的定义
二. 税收效应的类型
第五节税收立法
一. 税收立法的定义
二. 税收立法权及其划分
三. 税法体系及制定机关
四. 税收立法的原则
五. 税收立法的程序
第十章流转课税
第一节流转课税的性质
一. 流转税的定义
二. 流转税的性质
第二节增值税
一. 增值税概述
二. 增值税的税制结构
三. 增值税的计算和征收管理
四. 增值税的一般特征和作用
五. 增值税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改革
六. 出口退税
第三节营业税
一. 营业税的纳税人和课税对象
二. 营业税税目和税率
三. 营业税的计征和管理
四. 营业税的特点和作用
第四节消费税
一. 消费税的税制结构
二. 消费税的计征及管理
三. 消费税的征收缴纳
四. 消费税的特征和作用
五. 消费税的改革
第五节关税
一. 关税的税制结构
二. 关税的计征和管理
三. 关税的特点和作用
四.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的关税调整
第十一章所得课税
第一节所得课税的性质
第二节企业所得税
一. 企业所得税的税制结构
二. 企业所得税的计征和管理
三. 企业所得税的特点和作用
第三节个人所得税
一. 个人所得税的税制结构
二. 税率与减免
三. 所得税的计征与管理
四. 利息税
五. 个人所得税制的改革和完善
第四节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
一. 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的税制结构
二. 所得税的计征和管理
三. 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的特征和作用
四. 深化内外资企业所得税改革
第十二章资源课税
第一节资源课税的性质
一. 资源课税的概念
二. 资源课税体系的建立和发展
三. 资源课税的特点
四. 资源课税的类型
第二节资源税
一. 资源税概述
二. 纳税人
三. 征税范围
四. 税目和税额
五. 计税依据和计税方法
六. 税收优惠
七. 纳税申报及缴纳
第三节城镇土地使用税
一. 城镇土地使用税概述
二. 纳税人
三. 征税范围
四. 适用税额及应纳税额的计算
五. 税收优惠
六. 纳税期限和纳税地点
第四节土地增值税
一. 土地增值税概述
二. 纳税人和征税范围
三. 计税依据
四. 税率及应纳税额的计算
五. 税收优惠
六. 纳税申报及缴纳
第五节耕地占用税
一. 耕地占用税概述
二. 纳税人和征税范围
三. 税率及应纳税额的计算
四. 税收优惠
五. 纳税期限和纳税地点
第十三章财产课税
第一节财产课税的性质
一. 财产课税的概念
二. 财产课税的特点
三. 财产课税的作用
第二节房产税
一. 房产税概述
二. 纳税人
三. 课税对象和征税范围
四. 计税依据和税率
五. 应纳税额的计算
六. 税收优惠
七. 纳税期限和纳税地点
第三节城市房地产税
一. 城市房地产税概述
二. 纳税人和征税范围
三. 计税依据. 税率和应纳税额的计算
四. 税收优惠
五. 纳税申报及缴纳
第四节契税
一. 契税概述
二. 纳税人及征税对象
三. 计税依据. 税率及应纳税额的计算
四. 税收优惠
五. 纳税申报及缴纳
第五节遗产税
一. 遗产税概述
二. 开征遗产税的作用
三. 遗产税税制设置
第十四章行为课税
第一节行为课税的性质
一. 行为课税的概念
二. 行为课税体系的建立与发展
三. 行为课税的特点
四. 行为课税的作用
第二节车船使用税
一. 车船使用税概述
二. 纳税人
三. 征税范围
四. 计税标准
五. 税率及应纳税额的计算
六. 税收优惠
七. 纳税期限和纳税地点
第三节车船使用牌照税
一. 车船使用牌照税概述
二. 纳税人
三. 课税对象和计税标准
四. 税率及应纳税额的计算
五. 税收优惠
六. 车船使用牌照税的缴纳
第四节印花税
一. 印花税概述
二. 纳税人
三. 税目和税率
四. 计税依据及应纳税额的计算
五. 税收优惠
六. 印花税的缴纳
第五节屠宰税和筵席税
一. 屠宰税
二. 筵席税
第十五章农业课税
第一节农业课税的性质
一. 农业课税的概念及其发展
二. 农业课税的特点
三. 农业课税的作用
第二节农业税
一. 农业税概述
二. 纳税人
三. 课税对象及计税依据
四. 税率及应纳税额的计算
五. 税收优惠
六. 纳税期限及纳税地点
第三节农业特产税
一. 农业特产税概述
二. 纳税人
三. 课税对象
四. 税目. 税率
五. 计税依据及应纳税额的计算
六. 税收优惠
七. 纳税期限及纳税地点
第四节牧业税
一. 牧业税概述
二. 纳税人及课税对象
三. 税率. 计税依据及应纳税额的计算
四. 税收优惠
五. 税收缴纳
第五节中国农业税制的改革前景
一. 中国农业税制改革的基本设想
二. 中国农业税制改革的重要意义
第十六章国债
第一节国债概述
一. 国债含义
二. 国债的产生与发展
三. 国债的种类
四. 国债的职能
第二节国债的发行与偿还
一. 国债的发行
二. 国债的偿还
第三节国债的负担与限度
一. 国债规模
二. 国债负担
三. 国债的限度
第四节国债市场
一. 国债流通
二. 国债市场的具体内容
第十七章国有资产管理
第一节国有资产概述
一. 国有资产的概念
二. 国有资产的分类
三. 我国国有资产的形成
四. 国有资产管理的目的
第二节国有资产管理体制
一. 我国现行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基本内容
二. 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
三. 国有资产管理机构设置及职能划分
第三节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
一. 国有资产产权界定
二. 国有资产产权管理
三. 国有资产收入管理
四. 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
第四节其他国有资产管理
一. 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的管理
二. 资源性国有资产的管理
三. 境外国有资产的管理
第十八章政府预算
第一节政府预算的性质
一. 政府预算概述
二. 政府预算的性质
第二节政府预算的编制
一. 政府预算的编制主体
二. 政府预算编制的原则
三. 政府预算编制的形式
四. 政府预算编制的方法
五. 我国政府预算编制的程序
第三节政府预算的执行
一. 政府预算执行的机构设置
二. 政府预算收入的执行
三. 政府预算支出的执行
四. 政府预算执行中的调整
第四节政府决算
一. 政府决算概述
二. 政府决算的编制
三. 政府决算的形成
第十九章政府预算关系
第一节政府预算关系的原则
一. 政府预算关系的概念
二. 政府预算关系的原则
第二节中央和地方的预算关系
一. 财权与事权
二. 政府间转移支付
第三节政府与国有经济的预算关系
一. 国有经济的概念
二. 政府与国有经济的关系
三. 国有资产经营预算
第四节政府预算管理体制
一. 政府预算管理体制的概念
二. 政府预算管理体制的内容
三. 我国分税制的政府预算管理体制
第二十章财政政策
第一节财政政策概述
一. 财政政策的内涵
二. 财政政策的基本特征
三. 财政政策的类型
第二节财政政策目标
一. 财政政策目标确定的依据
二. 财政政策目标的选择
第三节财政政策调控手段
一. 财政收入调控手段
二. 财政支出调控手段
三. 国家预算调控手段
第四节宏观经济调控政策的协调
一.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关系
二.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协调方式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