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详情

西柏坡——新中国从这里走来

西柏坡——新中国从这里走来

作者:西柏坡纪念馆编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5-01-01

ISBN:9787010047713

定价:¥25.00

购买这本书可以去
内容简介
  西柏坡,这个光耀中国革命史册的名字,原本是河北省平山县一个只有百十来户的普通山村。1947年5月,中共中央工委选定这个地方,1948年5月,毛泽东同志率领中共中央、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移驻这里,使这个普通的山村成为“解放全中国的最后一个农村指挥所”,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和人民解放军与国民党进行战略大决战,创建新中国的指挥中心。从此,西柏坡以其独特的贡献,彪炳于中国革命史册,竖起一座不朽的历史丰碑。“中国命运定于此村”,这是时任中共中央对外宣传办公室主任的朱穆之同志的题词。“新中国从这里走来”,这是作家阎涛同志在其创作西柏坡纪实文学《东行漫记》时概括出的一句名言,并作为这部纪实文学的副题(1999年该书再版时就以此作为书的名称)。据史书记载,西柏坡原名“柏卜”,始建于唐代,因村后坡岭上翠柏苍郁而得名。1935年,该村一位教书先生将“卜”改为“坡”,又因与“东柏卜”村相对而居,遂改名为“西柏坡村”。西柏坡被选为解放全中国、筹备新中国的指挥中心,不仅有其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和自然环境,而且有多年来建立起来的革命基础和政治优势。西柏坡,这个冀西山区滹沱河北岸的小山村,不仅风光秀丽,而且水土肥美。她位于平山县中部,正处于华北平原和太行山交汇处,在一片向阳的马蹄状山坳里,西柏坡三面环山,一面环水,西扼太行山,东临冀中平原,距华北重镇石家庄仅90公里。这里交通方便,易守难攻,既适宜危机时刻向山里撤退,顺利时又便于向城市进军。平山县革命发动较早,大革命时期就建立了共产党的组织,到1946年,全县党支部为608个,共产党员由1931年的60人发展到19535人,人民群众听党的话,群众基础较好。自抗日战争以来,平山县为晋察冀和晋冀鲁豫两大根据地所环抱。平山县是晋察冀边区第四军分区和第二军分区领导机关所在地,中共中央北方分局、晋察冀边区政府、晋察冀军区等首脑机关也曾在这里居住长达三年半之久。平山县是晋察冀边区的模范县,西柏坡是个模范村。西柏坡1937年冬建党,到1948年时已有党员40名,分布在33户,占全村人数的12.3?ィ既寤?33%。西柏坡村一带村庄稠密,相距多在1-2公里,且沿滹沱河分布,依山傍水滩地肥美,地宽粮丰,稻麦两熟。对于西柏坡一带以及平山县的经济条件,聂荣臻元帅曾这样说过:“平山县可称得上是我们晋察冀边区的乌克兰。”较发达的农业经济,有利于保障军民的经济供给,为党中央驻地提供物质基础。优越的地理位置,发达的经济,坚实的群众基础,相距适中的村落分布,遂使西柏坡成为中央工委驻地的最佳选择。西柏坡一带村庄很多,为什么偏偏选中西柏坡作为中央工委的驻地呢?朱德总司令的秘书潘开文当时实地参加了考察和选择,他回忆说:“我们当时是这样考虑的:一是村子要适当集中,将来后委一些机关要来,能放得下(至于中央、毛主席来不来,谁也没说,我们更不知道,并?夷怯Ω檬且院蟮氖拢欢墙煌ㄒ憷阌诤透鹘夥徘牧担蝗前踩侍狻>」芎樽拥辍⒐铡⒓杏却遄雍艽螅勘暌泊螅硕嗖槐阌诒C堋N靼仄麓遄咏闲。蟊哂懈鲂∩胶梅揽眨⑶依胫芪Т逵幸欢尉嗬耄?1公里左右),便于保密;四是住宿条件。西柏坡当时许多房子被鬼子烧了,但基础很好,便于建设,将来住在一起比较集中,方便工作。”由此看来,西柏坡的被选中如同历史上每个革命大本营的选择一样,既要着眼于眼前的战争的需要,又要考虑到将来事业的发展需要。西柏坡具备了这样的条件,解放全中国最后一个农村指挥所的使命,就落实到她的肩上。经过紧张的筹备,1947年7月12日,中央工委在西柏坡正式成立。当然,为了适应战争环境的需要,中央工委当时对外称“工校”和“劳大”。刘少奇任校长,朱德为董事,分别称胡校长(胡服,刘少奇化名)、朱校董。中央工委进驻西柏坡之后,帮助晋察冀野战军打了四次规模较大的胜仗,歼敌6.2万余人。其中解放石家庄战役尤为著名。1947年10月31日,朱德参加了晋察冀野战军区司令部召开的旅以上干部会议,与杨得志、罗瑞卿、杨成武等共同拟定了攻打石家庄的战略部署。11月1日,又致电聂荣臻、肖克,要求晋察冀军区必须充分准备好人员的补充。8月6日至12日,在朱德总司令的周密布置下,晋察冀野战军歼敌2.4万余人,胜利解放了石家庄。在总结作战经验教训时,朱总司令欣然写下了《七律·攻克石门》:“石门封锁太行山,勇士掀开指顾间。尽灭全师收重镇,不叫胡马返秦关。攻坚战术开新面,久困人民动笑颜。我党英雄真辈出,从兹不虑鬓毛斑。”石家庄的解放使晋察冀和晋冀鲁豫两个解放区连成了一片。不仅奠定了统一华北解放区的基础,并为党中央移驻华北创造了有利条件。1948年3月20日,党中央作出了移至华北同中央工委合并的决定。3月23日,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等率领党中央机关由陕西吴堡县川口东渡黄河,告别了生活战斗了十三度春秋的陕北根据地,向西柏坡转移。3月24日到达中央后委驻地::山西临县双塔村。4月11日到达了晋察冀军区驻地阜平县城南庄。4月23日,周恩来、任弼时等同志率部分工作人员先期到达了西柏坡,党中央与中央工委胜利会合。5月1日,党中央在西柏坡开始办公,中央前委、工委、后委即行撤销。毛泽东因准备赴苏联谈判,在阜平逗留了一段时间,5月26日到达西柏坡。至此,中共中央五大书记在历时一年多的分别之后于西柏坡胜利会面了。它标志着党中央机关胜利完成了战略性的伟大转移。从此,西柏坡便成了当时中国革命的领导中心。当时,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正处在重大转折时刻,人民解放战争正处于战略决战的前夕。为争取战略决战的胜利,党中央将晋察冀和晋冀鲁豫两个解放区合并为华北解放区。9月8日至13日,党中央在西柏坡召开了政治局扩大会议,即“九月会议”,为迎接战略大决战作了思想上、组织上和物质上的准备。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任弼时、彭真、董必武等政治局常委以及14名中央委员、候补委员和10名重要工作人员出席了会议。会场设在中央大院的两间中灶食堂。会议根据战略反攻的新形势规定了党的战略方针和任务,以“军队向前进,生产长一寸,加强纪律性,革命无不胜”为中心议题,总结了以往的工作,并提出了建军五百万,大约五年左右(从1946年7月算起)从根本上打倒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战略任务。会议主要解决了五个问题:第一,能否用五年左右时间从根本上打倒国民党?第二,打倒国民党建立什么样的国家?第三,如何加强纪律性,实现从游击战争向正规化战争的过渡?第四,如何恢复和发展生产,保障战争的胜利?第五,讨论了新民主主义与社会主义,扩大党内民主生活,健全党委制,训练和准备大批新区工作干部,提高干部理论水平,以及加强工会、青年、妇女工作等问题。要求全党全军同志努力克服无纪律无组织状态、地方主义和游击主义倾向。会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各中央局、分局、军区、军委分会及前委会向中央请示报告制度的决议》、《中共中央关于召开党的各级代表大会和代表会议的决议》。9月12日至翌年1月31日,党中央指挥东北野战军、华北野战军、华东与平原野战军、华北军区部队成功地进行了震惊中外的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解放了东北全境和平、津两市;基本解放了长江以北的华东中原地区和华北。共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154万余人。基本消灭了国民党主要军事力量。随着战争形势的迅速转变,1949年1月6日至8日,中共中央在西柏坡召开了政治局会议,讨论通过了《目前形势和党在一九四九年的任务》的决议。决议指出:1949和1950年将是中国革命在全国范围内胜利的两年。决议还指出,“北平解放后,必须召集第七届第二次中央全体会议”,及“召集没有反动派代表的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的政治协商会议,通过共同纲领,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组成中央人民政府”等。3月5日至13日,中国共产党第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会议在西柏坡胜利召开。会场设在中央大院中央机关自己盖的职工食堂,南半部为会场,北半部为服务处,会场正面悬挂着毛主席、朱总司令的画像和党旗。整个会场整洁、朴素而庄严。周恩来和任弼时还亲自检查了会场的布置情况。出席会议的中央委员34人,候补人员19人,列席人员12人。毛泽东主席主持了会议并作了题为《一中全会以来的形势和任务》的重要报告。提出了促进革命迅速取得全国胜利和取得这个胜利的各项方针;规定了党在全国解放以后,政治、经济、外交方面应当采取的基本政策,以及使中国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社会的总任务和主要途径;英明地指出夺取全国胜利,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告诫全党“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这次会议对促进和迎接全国胜利解放,以及保证中国革命实现伟大的战略转变,从政治上、思想上和理论上作了必要而充分的准备。3月23日,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和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由西柏坡出发,挺进北平。临行前毛泽东把中央直属机关干部和警卫人员召集起来,语重心长地告诫大家:“我们就要进北平了。我们进北平,可不是李自成进北京。他们进北京腐化了,我们共产党人进北平是继续干革命,建设社会主义,直到共产主义。”党中央在西柏坡仅仅住了十个月的时间,但在中国革命史上却留下了辉煌灿烂的篇章,迎来了如旭日东升的新中国。西柏坡也因此像井冈山、瑞金、延安一样成了中国革命的圣地。中共中央在西柏坡的时期,是中国革命的伟大历史转折时期,也是我党民主革命过程中最成功、最辉煌的时期。在西柏坡,中共中央不仅领导新民主主义取得全国胜利,而且为实现党的工作重心从农村到城市、从战争到建设的转变,为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开辟了通途。西柏坡时期,毛泽东思想继续得到丰富和发展,包括军事思想、战略战术思想,特别是建立人民民主专政、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多党合作制度的思想,以及从国情出发,走中国式的建设道路,通过建设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思想,都得到了进一步充实和完善。党中央在西柏坡时期的辉煌历史和成功经验,铸就了伟大的西柏坡精神。这是一种代表历史性转折的革命精神,是中国无产阶级革命精神发展的新阶段,是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的延续和发展。西柏坡精神,不仅是我们党,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特别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发扬光大。1973年2月26日,周恩来为西柏坡作了如下的题词评语:“西柏坡是毛主席和党中央进入北平,解放全中国的最后一个农村指挥所,指挥三大战役在此,开党的七届二中全会在此。”西柏坡纪念馆,邓小平同志为其题写馆名。1991年9月21日,江泽民总书记视察西柏坡,并题词:“牢记两个务必,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2002年12月5日和6日,胡锦涛总书记和中央书记处的同志来到西柏坡,进行学习考察。重温毛泽东同志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的讲话,牢记毛泽东同志当年倡导的“两个务必”,首先从自身做起,并号召全党同志特别是领导干部,大力发扬艰苦奋斗的作风,为实现党的十六大确定的目标和任务开拓进取、团结奋斗。1950年,中央老区访问团对西柏坡革命遗址和有关文物作出了加强保护的指示,当地党委、政府随即进行了革命文物的初步征集工作。1955年,河北省博物馆派专人到达西柏坡进行了遗址和文物的维护、整理,并联合当地政府成立了西柏坡纪念馆筹备处。1956年,中共中央旧址被河北省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58年因修建岗南水库,旧址被淹没,原有建筑和西柏坡村迁到村北的山坡。现在的复原建筑是当年西柏坡村子东头的中央大院,总面积16440平方米。复建后的建筑,基本保持了旧址的原貌。院内建筑大致分前后两部分。前部自东向西依次为周恩来、任弼时、毛泽东旧居、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中央军委作战指挥室)和刘少奇、董必武旧居等。后部东北角是朱德旧居。前后两部分之间即小山包的西北方向,是“九月会议”会址、“七届二中全会”会址和中共中央接见国民党和平代表谈判旧址等。朱德总司令在中央工委时期与刘少奇同志住的紧邻。为迎接中共中央的到来,工委在驻地后面的山沟里为毛泽东新盖了三间窑洞式的房子。但是毛泽东到来之后,坚持住进了任弼时西邻一所普通的平房小院,把新窑洞让给了年岁大的朱德同志。中央工委进驻初期,并没有大院的围墙,党中央到来之后,为了安全才在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任弼时等几处住院的外面修了一道两米多高的土围墙。并在他们住房后面的山坡上挖了防空洞。进入西柏坡纪念馆辖区,首先看到的是巨臂托起太阳的大门景,它告诉我们新中国从这里走来;位于停车场西侧的影像资料馆,建筑面积3300多平方米,集摄影、资料、娱乐于一体;气势宏伟的西柏坡纪念碑矗立在苍松翠柏之中,碑名“西柏坡”系邓小平同志手迹;碑上镌刻着江泽民同志1991年9月21日参观西柏坡时的题词:“牢记两个务必,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碑座周围将党中央来到西柏坡、全国土地会议、三大战役、七届二中全会和赴京建国等重大历史事件,艺术地微缩在四块浮雕上,形象地揭示了西柏坡的历史贡献和党在这一时期的伟大实践活动。在纪念碑的两侧分别是中共中央旧址和西柏坡纪念馆。西柏坡纪念馆于1976年破土动工,全馆面积13400平方米,建筑面积3344平方米。1978年5月26日在纪念党中央、毛主席进驻西柏坡30周年之际,中共中央旧址和纪念馆同时对外开放。纪念馆分上下?讲悖滋菔剿暮显海闹茏呃然啡疲成绞平ㄔ於伞9菽诘某铝姓估溃獾缦执枋┯谝惶澹姓瓜至宋靼仄碌睦返匚患吧钤队跋臁?1982年3月11日,西柏坡中共中央旧址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西柏坡和井冈山、延安一样,现在是全国著名革命纪念地和中宣部命名的全国百个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之一。今日的西柏坡,前临碧波荡漾、山水潋滟的西柏坡湖,后靠满坡翠柏、松涛阵阵的西柏坡岭,湖光山色相得益彰,形成了独居魅力的秀丽风光。今日的西柏坡,已成为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和AAAA旅游景区。国务院原副总理钱其琛将其誉为“革命圣地,旅游佳境”。征程伴坎坷,创业艰难多,要知胜利路,请看西柏坡。西柏坡::红色旅游的胜地!西柏坡::爱国主义教育的圣地。
作者简介
暂缺《西柏坡——新中国从这里走来》作者简介
目录
前言
西板坡——新中国从这里走来
走进西柏坡
中央工委在西柏坡
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
指导晋察冀的军事斗争
领导解放区财经工作
战略决战
决战前夕
指挥三大战役
决战之后
筹建新中国
召开七届二中全会
描绘蓝图
赴京建国
两个务必 政治本色
依靠群众 为了群众
敢于斗争 敢于胜利
实事求是 探索新路
加强党的集中领导 提高干部理论水平
两个务必 永葆本色
西柏坡精神代代相传
深切的关怀
毛泽东关心西柏坡人民种水稻
朱德向西柏坡纪念馆捐献金属桌椅
周恩来心系西柏坡
元帅的军礼
邓小平的西柏坡情结
情系西柏坡
关键是我们自己
重温“两个务必”
西柏坡精神人代相传
今日西柏坡
结束语
附:西柏坡历史大事记
后记
猜您喜欢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