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详情

中国传统道德论探微

中国传统道德论探微

作者:王正平著

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

出版时间:2004-05-01

ISBN:9787542619396

定价:¥25.00

购买这本书可以去
内容简介
  后记:本书是探讨中国传统伦理道德问题的。面对席卷全球的现代化浪潮,中国传统文化如何发展?面对全球经济一体化裹挟的西方道德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的“异质文化人侵”,中国传统的道德文明如何承继与创新?这是我们必须认真思考与回答的问题。中国的伦理文化发展,要有一种理性的民族文化自尊。包括中国伦理文化在内的中国文明有自己的特质,自己的优势。中国传统伦理道德中的精华,是中华文明的瑰宝。在经济和科技高度发展,生活方式急剧变迁的今天,其价值不是减弱了,而是大大增强了。英国哲学家罗素认为,中国文明是世界上四大古国文明中唯一得以幸存和延续下来的文明。自从中华文明诞生以来,埃及、巴比伦、波斯、马其顿和罗马帝国的文明都相继消亡,但中国文明通过持续不断的改良,得以传承与发展。正是独特的中国传统伦理文化使“四万万中国人汇聚成这样一种强大的力量:坚韧不拔的民族精神,不屈不挠的刚强伟力,以及无与伦比的民族凝聚力。”中国人平和、宽容、幽默、节制、忍耐、讲究公正等优秀品质正是现代社会最最需要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需要我们汲取中国传统伦理智慧,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中国的伦理文化发展,需要一种面向世界的开放视野。在世界正成为小村落的今天,中西文化的有益交流和优势互补,能使中国的传统伦理精神获得新的思想材料和刺激因素。罗素曾说:“我有足够的理由相信,东西方文明的交流将使双方受益。中国人可以从我们西方人那里学习不可缺少的讲究最高实际效率的品质,而我们西方人可以从中国人那里学习善于沉思的明智。”他认为,“西方文明的显著优点是科学的方法;中国人的显著优点是对生活的目标持有一种正确的观念。”当今世界,由于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科技、军事的强势发展,客观上造成西方文化强势与霸权。一些中国人在反思中国传统伦理弱点时,产生了一种“西方强势文化崇拜”和“中国传统文化自虐”心理,这是需要我们警觉的。西方伦理文化中重视竞争、开拓、进步与效益,推崇个性自由、人权平等、所有权和自我维护等包含了值得现代中国伦理吸取的有益因素,但其片面追求个人至上、强权迷恋、侵略好战、放纵欲望、无休止的变化等等又必定会给这个世界带来灾难。究竟怎样的伦理文化能真正增进人类的进步、和谐与幸福?这仍然是值得我们认真思考的。罗素这位20世纪的智者认为,“假如中国人能自由地从我们西方文明中吸取他们所需要的东西,抵制西方文明中某些坏因素对他们的影响,那么中国人完全能够从他们自己的文化传统中获得一种有机的发展,并能结出一种把西方文明和中国文化的优点珠联壁合的灿烂成果。”常常记起罗素的告诫对我们是有益的。本书是我二十多年来在大学伦理学教学岗位上学习与研究我国传统伦理思想的一点小小心得,力图从内容宏富、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伦理思想中尽力提炼出一些精要的、对当代中国的道德建设有价值的、富有启示意义的东西,反映中国哲人有关道德和人生的一些主要智慧。在本书的写作、修改过程中,我先后得到了夏乃儒教授、陈卫平教授、朱贻庭教授、朱敏彦教授等人的热忱鼓励、指导和帮助。苏建军讲师、苏令银讲师为个别章节的补充做了资料收集工作。申浩助理研究员为本书的电脑文字输人付诸了辛勤的劳动。谨此一并表示真诚的谢忱。限于笔者的知识水平,本书的不当之处难免,敬请有关专家和读者批评指正,以便今后完善。王正平2004年3月于上海师范大学本书前言汲取中国固有道德之智慧,弘扬中华民族优秀遭德传统有着五千年悠久历史的中华民族,素以文明古国、礼仪之邦著称于世。中国的传统道德思想和道德教育思想,作为整个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在中华民族的文明发展史上起着重要的作用,对铸造中国人特有的道德品质和民族精神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著名英国思想家罗素在20世纪20年代来中国讲学和考察之后,曾认真探讨过世界上几大古国文明中,埃及、巴比伦、波斯、马其顿和罗马帝国的文明都相继消亡,但中国文明却通过持续不断的改良,得以保存下来的原因。他发现,这与中国文明所固有的道德特质有关。正是中国的传统道德文化的影响和中华民族的生活实践,使“四万万中国人汇聚成这样的一种强大的力量:坚韧不拔的民族精神,不屈不挠的刚强伟力,以及无与伦比的民族凝聚力”。罗素从中西文明比较的视角,明确提出要学习中国人“善于沉思的明智”和“中国人的某些无以伦比的优秀品质”。他指出,“这些优秀的品质正是现代社会生活最最迫切需要的”。道德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基础,而古往今来所有中国思想家“究天人之际”的根本目的是求善。“彰善痒恶”(《尚书·毕命》是中国传统道德的基本使命。在中文里,“善”具有吉、美、良、好的含义,而“恶”有凶、丑。坏、害的含义。“善”是中国传统道德的价值目标和伦理基础。孔子倡导“有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论语·子路》)。中国传统道德教育乃至全部教育活动的目的,是培养“善人”,即有“善德”的“君子”,《周易·大有》中早就有“君子以遏恶扬善”之说。孔子说:“善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有恒者,斯可见。”(《论语·述而》)《公羊传·昭公二十年》日:“君子之善善也长,恶恶也短;恶恶止其身,善善及子孙。”因此,在一定意义上,中国传统道德思想就是求善的学问,中国传统道德教育思想,则是培养“善人”的学说。中国传统道德理论,包括传统道德教育思想,内容宏富,博大精深。其中关于人伦、品德、修身、养性的种种见解,尽管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在总体上反映了中国古人的“善的智慧”,是人类文明思想宝库中的重要内容。中国传统道德理论是中国先哲们探讨人们生活的价值目标、行为准则、从善方式、个性完善的重要智慧。源远流长、代代相传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则包含着人类合理生存的道德真理。正如苏格拉底所说:“美德整个地或部分地是智慧。”目前,我国正在迸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加强社会主义的思想道德建设,应当积极汲取中国传统道德智慧,弘扬中华民族优秀道德传统。毛泽东曾正确地指出:“今天的中国是历史中国的一个发展;我们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者,我们不应当割断历史。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宝贵的遗产。”邓小平在领导我国人民建设有特色的社会主义过程中,也多次强调:“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鲁迅先生也提出,中国道德文化的重建,应当“外之不后于世界之思潮,内之仍弗失固有之血脉”(《摩罗诗力说》)。但是,我国解放以来,曾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受极“左”思想的影响,对中国传统伦理道德思想只强调批判,不注意继承,甚至采取全盘否定的形而上学态度,严重阻碍了当代中国人对中华民族固有的优秀道德传统。的继承与发扬,造成了现实生活中的某些道德退步,影响了整个社会主义思想道德的建设。实践告诉我们,每一民族的道德建设,都有独特的历史继承性。现代中国的社会主义新道德,不是一下子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中国几千年来历史创造出来的全部道德智慧“合乎规律的发展”。道德为什么具有历史继承性?历史唯物主义告诉我们,一方面,道德是一定社会经济条件的产物,各个时代不同经济形态之间的历史连续性,决定了道德的历史继承性。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历史的每一阶段都遇到有一定的物质结果,一定数量的生产力的总和,人和自然以及人与人之间在历史上形成的关系,都遇到在前一代传给后一代的大量生产力、资金和环境,尽管一方面这些生产力、资金和环境为新一代所改变,但另一方面,它们也预先规定着新的一代的生活条件,使它得到一定的发展和具有一定的性质。”③道德作为人类文明的一把尺度,随着人类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改善,在总体上是进步着的。每一社会的道德思想往往既有一定的阶级性和历史性,需要后人加以批判、改造、更新,又有人类的共同性,表现出人类共同的道德智慧,需要后人加以汲取与继承。另一方面,每一个国家、民族的道德传统一旦形成,就具有相对独立性,具有内在的历史发展规律。不同的国家。民族的道德传统,是各国人民在不同的政治经济、自然环境、文化教育等条件下,经过长期的历史复杂积淀而形成的,构成每一个国家、民族不同的道德心理和行为习惯。道德传统成为新道德形成和发展的现实历史基础,即使是具有崭新思想内涵的新道德,也只有从本民族的道德传统中找到“思想支撑点”,才有益于新道德的普及、推广和提高。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一切划时代体系的真正内容都是由于产生这些体系的那个时期的需要而形成起来的。所有这些体系都是以本国过去的整个发展为基础的,是以阶级关系的历史形成及其政治的、道德的、哲学的以及其他的后果为基础的。”毫无疑问,我国新的社会主义道德规范和道德教育体系,应当建立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积累起来的道德文明基础之上。今天,以前所未有的、生气勃勃的进取精神投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中国人,在加速建设物质文明的同时,正日益识到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正确弘扬中华民族优秀道德传统,建设新型的民族道德精神的急迫性,认识到汲取我国古代道德教育的成功经验,加强全民和学校道德教育的重要性。我们应当以马克思主义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以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重新认真探讨中国传统道德论的基本特点和优点,分析中国历代著名思想家和教育家的基本道德思想和道德教育思想,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翟去旧见,以来新意”,大胆地批判继承中国传统道德智慧中一切合理的、有益的因素,为建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德规范体系,塑造新型的理想道德人格,加强和改善学校与社会的道德教育服务。
作者简介
  王正平,男,浙江海宁人,生于上海。哲学硕士,1996年晋升为哲学·伦理学教授,现为法政学院硕士生导师,伦理学学科带头人,《上海师范大学学报》执行主编,学报编辑部主任,上海师范大学跨学科研究中心主任,兼任上海市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专家委员会成员、中国环境伦理学会副秘书长、北京大学应用伦理中心客座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应用伦理学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上海浦东华夏社会发展研究院研究员。1997年赴台湾师范大学、香港世界儒家研究促进会进行学术交流,1998年、1999年以访问教授身份赴美国波尔大学、哥伦比亚大学讲学与学术研究,2001年赴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巴黎大学进行学术交流。个人科研成果《论人与自然关系的道德问题》(载《哲学研究》1989年第5期)获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1986.1——1993.12)论文类三等奖;《发展中国家环境权利和义务的伦理辩论》(载《哲学研究》1995年第6期)获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成果(1994.1——1995.12)论文类二等奖;《集体主义:中国现代化建设的伦理旗帜》(载《毛泽东和邓小平理论研究》)1996年第3期,获上海市邓小平理论研究和宣传优秀成果(1995——1997)论文类三等奖;《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获上海市邓小平理论研究和宣传优秀成果(1998——1999)著作类集体一等奖。研究方向:应用伦理学,当代社会伦理道德。主要学术著作有:《环境哲学——环境伦理的跨学科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应用伦理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教育伦理学——理论与实践》(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年)、《善的智慧——中国传统道德论探微》(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年)、《现代伦理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企业与环境伦理——可持续发展的道德维度》(河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伦理学的理论与实践》(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人民教师的道德修养》(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年)、《教育伦理学》(主编,上海人民教育出版社,1988年)、《高校教师伦理学》(主编,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1992年)、《企业社会与文化》(主编,东南大学出版社,1998年)等。学术译著有:《罗素文集》(改革出版社,1996年)、《最终的安全》(上海译文出版社,2001年)、《中国人的性格》(中国工人出版社,1993年)、《快乐哲学》(中国工人出版社,1993年)、《信念的魔力》(中国青年出版社,1989年)等。学术论文已在《哲学研究》、《自然辨证法研究》、《传统文化与现代化》、《道德与文明》、《光明日报》、《解放日报》、《文汇报》等刊物发表80余篇,多篇论文被《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等全文转载。
目录
    引论 汲取中国固有道德之智慧.弘扬中华民族优秀道德传统
   
   一 中国传统道德哲学和道德教育
    (一〕道德哲学在中国哲学中的位置
    l .中国传统哲学的人本主义倾向
    2.中国传统哲学中的“德”与“道德”概念
    (二)人格的“至善”——中国传统道德教育的宗旨
    1.中国传统道德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理想的道德人格
    2.道德教育在中国古代学校教育中占首要地位
   二 中国传统道德思想和道德教育思想的基本特点
    (一)中国传统道德思想的基本特点
    1.在道德价值的最终目标上,追求“天人合一”,人
    与自然和谐交融的境界
    2.在道德价值的应用上,重视道德思想与政治思想的
    融
    3.在道德价值的导向上,维护血缘关系和宗法制度,
    强调个体服从整体
    4.在道德价值的分寸把握上,具有中庸居间的性质
    5.在道德价值的取向上,具有“重义轻利”“贵义贱
    利”的倾向
    (二)中国传统道德教育思想的基本特点
    l“德教”与“修身”合—
    2“知道”与“躬行”合—
    3“”教”与“身教”合—
   三 孔子以“仁”为核心的道德观和道德教育思想
    (一)孔子以“仁”为核心的道德观
    1.仁者“爱人”
    2“智、仁、勇”统—
    3.见利思义
    4.中庸
    (二)孔子“导之以德”的道德教育思想
    1.德教为主
    2.寓德教于教学
    3.为仁由己
    4.以身作则
   四 墨子的“兼爱”道德观和道德教育思想
    (一)墨子以“兼爱”说为中心的道德观
    1.兼爱
    2.节俭
    3.义利合一
    (二)墨子“有道者动以教人”的道德教育思想
    1.人性如素丝
    2.有道者动以教人
    3.志功合一
   五 老子以“无为”为原则的道德观和道德教育思想
    (一)老子以“无为”为原则的道德观
    1.无为
    2.不争
    3.贵柔
    4.知
   ......
猜您喜欢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