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详情

存储网络完全手册

存储网络完全手册

作者:(美)Robert Spalding著;郭迅华等译;郭迅华译

出版社:电子工业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4-05-01

ISBN:9787505398917

定价:¥38.00

购买这本书可以去
内容简介
  本书是关于存储网络的一本全面指南,全书共分为七个部分,25章。涵盖了包括SAN、NAS、光纤通道、文件系统、虚拟化、数据库存储等各种存储网络技术。通过阅读本书,读者会深入理解存储网络在数据中心中的应用现状,并进而一览无余地领略当今的存储网络革命;本书也将帮助读者认识存储网络中的种种核心概念,包括体系结构、设备、连通性选择和数据组织手段等,并借助这些思想来有效地设计和实施各种复杂的存储网络;还将指导读者熟练地运用两种主要的存储网络模式,即NAS(NetworkAttachedStorage,网络连接存储)和SAN(StorageAreaNetwork,存储区域网络),并使用IP、RAID存储体系以及虚拟化要素对之进行集成。本书适合于对存储网络感兴趣的专业人士。对于网络工程师、应用系统设计师和IT运营管理人员而言,本书是一本极具价值的参考书,有助于他们更好地理解、规划和维护存储网络。
作者简介
  RobertSpalding是第一批在大型计算机环境中实现并行下理并为高端对称多处理技术尊定基础的专家之一,其目前的主要研究领域是应用于成像技术的高级存储战略,以及音频和视频等非结构化数据分布或存储和存档技术,本书是其50余部著作中最新的一部,读者可通过他的电子邮箱RobertSpalding@Kentrow,com与之联系。
目录
第一部分  存储网络的概念
第1章  数据存储和数据访问
1.1  应用系统设计的挑战
1.1.1  应用系统中的非线性性能问题
第2章  为存储规模和访问能力而战
2.1  存储网络的意义
2.1.1  问题所在:存储规模
2.1.2  问题所在:访问能力
2.2  从存储的角度定义商务应用系统
2.2.1  维护和支持应用系统
2.3  建设商务应用系统
2.4  存储网络对商务应用系统的益处
2.4.1  商务应用系统数据访问的可扩展性
2.4.2  整合商务应用系统数据
2.4.3  通过更高的带宽和集中配置提高数据访问速度
2.4.4  通过提高存储管理的效率增强商务应用系统的可用性
2.5  存储网络对IT组织的影响
第3章  分离存储组件:将存储放到网络上
3.1  NAS思想
3.2  NAS的演化和发展
3.3  NAS运作概述
3.3.1  运用NAS应对数据访问
3.3.2  运用NAS应对数据规模
3.4  NAS的不利因素
第4章  分离存储组件:为存储建立网络
4.1  以数据为中心的世界
4.2  分布式计算机处理
4.2.1  对称多处理系统
4.2.2  大规模并行处理系统
4.3  分布式I/O处理
4.3.1  增强的I/O协议——光纤通道
4.3.2  高速互联——交换式光纤网络
4.3.3“无共享”体系结构
4.4  SAN思想
4.5  SAN的演化和发展
4.6  SAN运作概述
4.6.1  针对数据访问的SAN40
4.6.2  针对数据规模的SAN40
4.7  SAN的不利因素
第二部分  存储基本原理
第5章  存储体系架构
5.1  存储元件
5.1.1  数据存储层级
5.2  存储系统
5.2.1  典型的存储系统配置
第6章  设备概览
6.1  外围连接组件及相关概念
6.2  主机适配器
6.3  控制器
6.4  磁盘存储
6.5  磁盘系统
6.5.1  磁盘阵列
6.5.2  RAID磁盘阵列
6.6  磁带存储
6.6.1  磁带驱动器
6.6.2  格式
6.6.3  读写机制
6.6.4  磁带系统
6.6.5  光存储
第7章  连接方式
7.1  连接:搭上总线的“公共汽车”
7.1.1  带宽
7.1.2  寻址
7.1.3  中断功能
7.1.4  电子和机械特性
7.2  总线的演变
7.3  总线工作原理
7.3.1  并行和串行
7.4  总线与网络体系结构的不同
7.4.1  PCI总线
7.4.2  SCSI总线
7.5  光纤通道
7.5.1  光纤通道工作原理
7.6  其他I/O总线
7.6.1  USB和Firewire
7.6.2  创造性的连接策略
第8章  数据组织方法
8.1  组织数据
8.2  性能之间的相互关系
8.2.1  三级虚拟化
8.3  企业级文件系统需求
8.4  文件系统
8.4.1  分配
8.4.2  卷定义
8.4.3  文件分配
8.4.4  管理
8.5  文件系统的类型
8.6  数据库
8.6.1  查找数据
8.6.2  各种类型的数据库系统
第三部分  网络连接存储
第9章  将存储放到网络上
9.1  NAS体系结构
9.2  NAS硬件体系结构
9.2.1  服务器部件
9.2.2  存储部件
9.2.3  网络部件
9.3  NAS软件体系结构
9.3.1  微内核操作系统部件
9.3.2  NAS文件系统
9.4  网络连接
9.5  作为存储系统的NAS
9.5.1  部门级NAS体系结构
9.5.2  互联网中的NAS体系结构
9.5.3  企业级NAS体系结构
第10章  NAS硬件设备
10.1  作为I/O管理器的NAS硬件
  10.1.1  NAS硬件I/O管理器组件
10.2  NAS处理模式
  10.2.1  NAS工作负荷与NAS硬件
第11章  NAS软件组件
11.1  带有连接存储的远程文件系统
  11.1.1  NAS微内核操作系统
  11.1.2  NAS文件系统
  11.1.3  存储软件
11.2  作为I/O管理器的NAS软件
  11.2.1  NAS软件和NAS处理模式
  11.2.2  I/O工作负荷与NAS软件
第12章  NAS连接方式
12.1  把存储放到网络上
12.2  NAS连接体系结构:硬件
  12.2.1  NAS和LAN拓扑结构
12.3  NAS连接体系结构:软件
  12.3.1  TCP/IP处理方式概述
  12.3.2  有效的NAS连接
  12.3.3  网络配置和工作负荷
第四部分  存储区域网络
第13章  体系概览
13.1  为存储建立网络
  13.1.1  网络部件
  13.1.2  软件部件
  13.1.3  硬件部件
  13.1.4  连接部件
  13.1.5  SAN配置
第14章  硬件设备
14.1  光纤通道交换机
  14.1.1  F端口
  14.1.2  E端口
  14.1.3  G端口
14.2  主机总线适配器
14.3  将存储放入存储区域网络
  14.3.1  JBOD
  14.3.2  RAID
  14.3.3  网桥和路由器
14.4  从硬件角度看光纤网的运作
14.5  SAN硬件注意事项
第15章  软件组件
15.1  交换机操作系统
15.2  设备驱动程序
15.3  支持性组件
  15.3.1  设备共享
  15.3.2  数据共享
  15.3.3  SAN管理应用程序
  15.3.4  ISL功能
15.4  SAN软件注意事项
第16章  SAN的配置
16.1  连接到数据中心
  16.1.1  实施多交换机配置
  16.1.2  对服务器群体提供支持
  16.1.3  对外部网络提供支持
16.2  发展中的网络连接
16.3  发展中的设备连接
  16.3.1  集成磁带解决方案
  16.3.2  尝试光介质连接
16.4  与未来相连接
16.5  SAN配置原则
第五部分  综 合 应 用
第17章  定义I/O工作负荷
17.1  存储规划和容量规划
17.2  工作负荷的定义和描述
17.3  商务应用系统
  17.3.1  存款应用系统——工作负荷属性
17.4  I/O内容和工作负荷
  17.4.1  数据组织模型
  17.4.2  用户访问
  17.4.3  数据路径
17.5  存储网络中的I/O工作负荷注意事项
  17.5.1  SAN或NAS解决方案
第18章  应用SAN解决方案
18.1  SAN工作负荷特性
18.2  将SAN应用到OLTP工作负荷中
  18.2.1  数据组织模型
  18.2.2  用户访问
  18.2.3  数据路径
  18.2.4  基于OLTP的工作负荷的设计和配置
18.3  将SAN应用到Web事务工作负荷中
  18.3.1  数据组织模型
  18.3.2  用户访问
  18.3.3  数据路径
  18.3.4  基于Web的工作负荷的设计和配置
18.4  将SAN应用到数据仓库工作负荷中
  18.4.1  数据组织模型
  18.4.2  用户访问
  18.4.3  数据路径
  18.4.4  数据仓库工作负荷的设计和配置
18.5  SAN解决方案应用小结
  18.5.1  行动之前的注意事项
  18.5.2  准备解决方案
第19章  应用NAS解决方案
19.1  NAS工作负荷特性
  19.1.1  NAS擅长做什么
  19.1.2  NAS不能做什么
19.2  将NAS应用到部门级工作负荷中
  19.2.1  数据组织模型
  19.2.2  用户访问
  19.2.3  数据路径
  19.2.4  部门级工作负荷的设计和配置
19.3  将NAS应用到企业Web工作负荷中
  19.3.1  数据组织模型
  19.3.2  用户访问
  19.3.3  数据路径
  19.3.4  基于Web的工作负荷的设计和配置
19.4  将NAS应用到专业工作负荷中
  19.4.1  数据组织模型
  19.4.2  用户访问
  19.4.3  数据路径
  19.4.4  专业工作负荷的设计和配置
19.5  NAS应用解决方案小结
  19.5.1  行动之前的注意事项
  19.5.2  准备解决方案
第20章  SAN和NAS的集成
20.1  不同之处
20.2  相似之处
20.3  集成的需要
20.4  未来的存储连接手段
  20.4.1  iSCSI和LAN/WAN存储
  20.4.2  InfiniBand和通用总线
  20.4.3  机盒内部
20.5  存储集成
第六部分  管理——保持运转
第21章  商务持续性规划
21.1  定义环境(在现实背景中考察存储)
  21.1.1  服务中断的分类
  21.1.2  自上而下的工作
  21.1.3  参与
21.2  存储网络在商务持续性中的作用
21.3  需要何种程度的保障
  21.3.1  冗余水平
  21.3.2  需求水平
  21.3.3  相关需求水平
21.4  商务持续性规划下的存储设计和实施
  21.4.1  SAN
  21.4.2  NAS
  21.4.3  远程与本地的对比
  21.4.4  备份与恢复的对比
  21.4.5  专业知识和配置数据
第22章  管理可用性
22.1  可用性测度
  22.1.1  存储网络的外部服务品质
  22.1.2  存储网络的内部服务品质
22.2  实施规划
  22.2.1  随需可用性——NAS和SAN
  22.2.2  高可用性系统——SAN可以是NAS
  22.2.3  容错系统——只能使用SAN
  22.2.4  存储可用性——考虑RAID
22.3  寻找漏洞
  22.3.1  何处着眼
  22.3.2  数据恢复
22.4  完成循环
第23章  维护可保养性
23.1  跟踪配置环境
  23.1.1  SAN的物理配置管理
  23.1.2  SAN的逻辑/软件配置管理
  23.1.3  NAS的物理配置管理
  23.1.4  NAS的逻辑/软件配置管理
23.2  变更调查
  23.2.1  通过配置管理推动变更
  23.2.2  故障的管理和解决是存储网络的阴阳两面
  23.2.3  容量升级对变更管理的影响
  23.2.4  跟踪物理和逻辑配置中的变更
  23.2.5  在存储网络中建立变更管理机制
  23.2.6  到底是谁的问题
23.3  完成可保养性的循环
第24章  容量规划
24.1  为存储制订规划
  24.1.1  分析最终用户、应用系统和内部系统需求
  24.1.2  在I/O工作负荷估算的基础上规划并建立足够的容量
  24.1.3  建立外部容量驱动矩阵
  24.1.4  建立报告机制
  24.1.5  存储容量规划及既有服务品质的管理
24.2  存储分析
  24.2.1  存储升级
  24.2.2  建立新的存储网络
  24.2.3  存储分析的工具
  24.2.4  收集存储信息
24.3  为性能和容量需求建立模型
24.4  实施规划
24.5  完成循环
第25章  安全性问题
25.1  信息安全性概述
  25.1.1  认证
  25.1.2  授权
  25.1.3  审计
  25.1.4  完整性
  25.1.5  加密
  25.1.6  可用性
25.2  安全性手段
25.3  存储安全性工具
  25.3.1  线内加密
  25.3.2  静止加密
  25.3.3  基于密钥的认证
  25.3.4  两要素应用认证
25.4  存储安全性的挑战
  25.4.1  产品和解决方案
  25.4.2  加密
  25.4.3  安全性标准和规范
  25.4.4  带宽和功能的代价
25.5  光纤通道SAN的安全性
  25.5.1  分区
  25.5.2  全局名称盗用
  25.5.3  数据帧的弱点
  25.5.4  LUN屏蔽
  25.5.5  E端口复制
25.6  NAS安全性
  25.6.1  公用互联网文件系统
  25.6.2  网络文件系统
25.7  最佳实践
  25.7.1  口令
  25.7.2  配置
  25.7.3  管理
  25.7.4  远程连接
  25.7.5  操作系统安全性
  25.7.6  存储设备服务
第七部分  附录
附录A  NAS案例:国际图像处理公司
附录B  SAN案例:进口汽车工业
附录C  SAN/NAS管理案例:西南CD公司
附录D  术语表
猜您喜欢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