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详情

中国哲学小史

中国哲学小史

作者:冯友兰著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5-02-01

ISBN:9787300061955

定价:¥19.80

购买这本书可以去
内容简介
  哲学本一西洋名词。今讲中国哲学史,其主要工作之一,即是就中国历史上各种学问中,将其可以西洋所谓哲学名之者,选出而叙述之。中国历史上诸种学问,其中有西洋所谓哲学之成分者,有先秦诸子之学、魏晋之玄学、隋唐之佛学、宋明之道学及清人之义理之学。故此小史所述,仅详于先秦诸子之学及宋明之道学。从学科观念的接纳到学科体系的确立,冯友兰先生为中国哲学史学科的早期建构作出的努力功不可殁。本书即是冯先生为中国哲学史奠定基础框架、指明方向的一部作品。通过接纳和吸收西方哲学的模式和方法,冯友兰从形而上学、人生哲学和方法论三个角度切入,系统研究了孔子、墨子、孟子、老子、庄子、荀子和名家等先秦诸子,以及周濂溪、张横渠、二程、朱熹、王阳明等宋明道学家的哲学思想,并将其视做中国哲学传承和发展的主流加以梳理、阐释。作者简介:冯友兰(1895-1990),字芝生,河南唐河人,著名的哲学家、哲学史家、教育家。1915年考入北京大学文科哲学门。1918年毕业。后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学习西方哲学,1924年获哲学博士学位。回国后,任中州大学哲学系教授、文学院院长。1925年起,历任广州中山大学教授兼哲学系主任、文科主任,燕京大学教授,清华大学教授、系主任、秘书长、文学院院长、校务会议主席,西南联合大学教授兼文学院院长。1946年赴美讲学。1948年回国,任清华大学教授、校务会议主席。1952年院系调整后,任北京大学教授,直至去世。还曾任中央研究院院士、评议会委员,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常务委员,全国政协委员、常务委员等职。还先后获得美国普林斯屯大学、印度德里大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名誉博士学位。冯友兰教授曾以“三史(《中国哲学史》、《中国哲学简史》、《中国哲学史新编》)释今古,六书(《新理学》、《新事论》、《新世训》、《新原人》、《新原道》、《新知言》)纪贞元”总结了一生的学术成就。他继承和阐发了程朱理学的传统,重建了自己独特的哲学思想体系,自觉地运用了西方近现代哲学所取得的成就对中国传统哲学进行发掘和阐述,在传统的基础上创建了新体系,推动中国哲学从传统进入现代,并面向世界,开创了中国传统哲学现代化的新局面,是中西哲学交融的产物,为中国当代哲学的发展增添了新的篇章,在国内外享有盛誉,成为一代哲学宗师。他的主要论著收入《三松堂全集》。目录:序第一章孔子第二章墨子第三章孟子第四章老子第五章惠施,公孙龙,《墨经》第六章庄子第七章荀子第八章五行,八卦第九章佛教,道教与道学第十章周濂溪,邵康节第十一章张横渠及二程第十二章朱子第十三章陆象山,王阳明附录为什么中国没有科学——对中国哲学的历史及其后果的一种解释中国哲学之贡献泛论中国哲学中国古代哲学之政治社会的背景中国中古近古哲学与经学之关系怎样研究中国哲学史?在中国传统社会基础的哲学
作者简介
  冯友兰(1895-1990),字芝生,河南唐河人,著名的哲学家、哲学史家、教育家。1915年考入北京大学文科哲学门。1918年毕业。后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学习西方哲学,1924年获哲学博士学位。回国后,任中州大学哲学系教授、文学院院长。1925年起,历任广州中山大学教授兼哲学系主任、文科主任,燕京大学教授,清华大学教授、系主任、秘书长、文学院院长、校务会议主席,西南联合大学教授兼文学院院长。1946年赴美讲学。1948年回国,任清华大学教授、校务会议主席。1952年院系调整后,任北京大学教授,直至去世。还曾任中央研究院院士、评议会委员,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常务委员,全国政协委员、常务委员等职。还先后获得美国普林斯屯大学、印度德里大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名誉博士学位。冯友兰教授曾以“三史(《中国哲学史》、《中国哲学简史》、《中国哲学史新编》)释今古,六书(《新理学》、《新事论》、《新世训》、《新原人》、《新原道》、《新知言》)纪贞元”总结了一生的学术成就。他继承和阐发了程朱理学的传统,重建了自己独特的哲学思想体系,自觉地运用了西方近现代哲学所取得的成就对中国传统哲学进行发掘和阐述,在传统的基础上创建了新体系,推动中国哲学从传统进入现代,并面向世界,开创了中国传统哲学现代化的新局面,是中西哲学交融的产物,为中国当代哲学的发展增添了新的篇章,在国内外享有盛誉,成为一代哲学宗师。他的主要论著收入《三松堂全集》。
目录

                              第一章 孔子
                              第二章 墨子
                              第三章 孟子
                              第四章 老子
                              第五章 惠施,公孙龙,《墨经》
                              第六章 庄子
                              第七章 荀子
                              第八章 五行,八卦
                              第九章 佛教,道教与道学
                              第十章 周濂溪,邵康节
                              第十一章 张横渠及二程
                              第十二章 朱子
                              第十三章 陆象山,王阳明
                              附录 
                              为什么中国没有科学——对中国哲学的历史及其后果的一种解释 
                              中国哲学之贡献
                              泛论中国哲学 
                              中国中古近古哲学与经学之关系 
                              怎样研究中国哲学史?
                              在各国传统社会基础的哲学
猜您喜欢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