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详情
满族舞蹈寻觅
作者:庞志阳著
出版社:辽宁民族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4-06-01
ISBN:9787806448182
定价:¥28.00
购买这本书可以去
内容简介
20世纪80年代中期,灿烂的阳光普照神州大地。伟大的社会主义祖国百业俱兴,到处都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中国舞蹈家协会适时召开了第四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会议期间,来自全国各地、各少数民族的代表齐聚一堂,酝酿建立全国少数民族舞蹈学会,会上各兄弟民族代表满怀激情地畅谈新中国诞生以来,本民族舞蹈事业突飞猛进的发展历史,虽受到十年动乱的干扰,但都已自成体系,日趋成熟。唯有我们几名满族代表,心情沉重,难道我们是贫舞民族?不!不是。据史料记载,我们满族本是个能歌善舞的民族。由于历史原因和本民族的特殊命运,至今人口近千万、占全国少数民族人口第二位的满族,其民族舞蹈却刚刚起步。满族的故乡辽宁省。满族人口占全国满族人口的一半,但也只有一部舞剧、几个小型舞蹈作品,作为一个满族舞蹈工作者,深感愧对自己的民族,同时也明确时代赋予我们这一代人的重任。我们不怨天尤人、不自卑自弃,要凭着满族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为满族舞蹈事业去奋斗、去拼搏。 这时舞蹈史学家、中国艺术研究院舞蹈研究所研究员王克芬先生将她从图书馆抄录的《柳边纪略》善本书中有关“满族舞蹈”、“秧歌”两则史料赠送给我,我十分感谢,十分欣喜,同时也十分惭愧。作为一个满族后裔,对本民族的传统舞蹈却一无所知,接触秧歌已有多年,这段记载秧歌的史料早已看到,但却不知道这是记载满族故乡的事。面对今天的现实生活,满族舞蹈在哪里?满族的秧歌在哪里?后来又听到吉林省发现满族有本民族的“舞蹈之神”,那这舞蹈之神又在哪里?这一连串的问号深深嵌入我的脑海,它们时而并列浮出。时而交替闪现。我难以摆脱,也不想摆脱。真是“都来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有时我想把自己全部时间、精力都投向满族舞蹈,但繁重的创作任务压在肩上,又不得脱身。于是先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读古籍,翻文献,查找历史记载,时逢《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辽宁卷》编辑部邀我参加编辑工作,于是经领导同意,兼职“舞蹈集成”工作,趁机到满族群众中去搜寻保存在群众生活中的传统舞蹈。哪怕是只言片语,蛛丝马迹,总是可以集腋成裘的。有时我对脑海中浮现的“?”说:“?”啊“?”,总有一天要把你们扳直,让你们成个“!”。岁月如流,屈指,十年过去了,“?”没扳成“!”只扳成个小小的“。”那就将这“。”前的点滴所得,汇集成册奉献给我们英雄的满族,奉献给我们伟大的社会主义祖国。记得一位科学家曾说过:“一个不求发展的民族,是愚蠢的民族;同样,一个不了解自己过去的民族,也是一个没有前途的民族。”温故而知新,让历史告诉未来,是编写本书的目的,不知是否能达到?还望得到专家、同行、读者的批评指正。
作者简介
庞志阳,满族,辽宁省沈阳市人。东北鲁迅文艺学院毕业。多年来从事部队文艺工作,历任舞蹈编导、舞蹈艺术指导等职。国家一级编剧。先后担任中国舞蹈家协会理事,民间舞蹈学术委员会学术委员,中国少数民族舞蹈学会理事,中国满学文化研究会理事,辽宁舞蹈家协会副主席、顾问,沈阳满族联谊会理事、顾问。自20世纪80年代初起,开始研究满族舞蹈文化,为向广大群众普及满族舞蹈,先后创作《都音佛尔衮》等广场满族舞蹈,多次在国际、国内民族民间舞蹈大赛中获奖。撰写论文多篇,在各类满族文化专题会议和相关刊物上发表。
目录
书山寻舞影
隋朝以前史料
宋、辽、金史料
元、明史料
清入关前史料
清代史料
萨满祭祀舞蹈史料
其他史料
满乡觅舞踪
“满族秧歌”定名始末
“太平歌”考
“灯官”考证
《罕王十八棒》
重访《辽西太平鼓》
满族“太平鼓”和“二人转”
寸跷秧歌和木屐秧歌
新疆锡伯族的‘老家秧歌”
“萨满”舞蹈
满乡观祭祖
汉军旗“跳虎神”
索罗杆下观新舞
让满族舞蹈(玛克沁)重返生活
阅读札记
同歌共舞,情通而心一
曲折多战斗之容
“举一袖于额,反一袖于背,盘旋作势”和
“二人相对而舞”
护军披甲俱置身街上,唱着“祷仰科”歌戏乐
辽东少妇插满头
流人功不可没
掠夺式的吸收
裕容龄的艺术道路
附记
记傅英仁先生
记石光伟先生
编后记
隋朝以前史料
宋、辽、金史料
元、明史料
清入关前史料
清代史料
萨满祭祀舞蹈史料
其他史料
满乡觅舞踪
“满族秧歌”定名始末
“太平歌”考
“灯官”考证
《罕王十八棒》
重访《辽西太平鼓》
满族“太平鼓”和“二人转”
寸跷秧歌和木屐秧歌
新疆锡伯族的‘老家秧歌”
“萨满”舞蹈
满乡观祭祖
汉军旗“跳虎神”
索罗杆下观新舞
让满族舞蹈(玛克沁)重返生活
阅读札记
同歌共舞,情通而心一
曲折多战斗之容
“举一袖于额,反一袖于背,盘旋作势”和
“二人相对而舞”
护军披甲俱置身街上,唱着“祷仰科”歌戏乐
辽东少妇插满头
流人功不可没
掠夺式的吸收
裕容龄的艺术道路
附记
记傅英仁先生
记石光伟先生
编后记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