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详情
计算机网络技术
作者:李腊元,李春林编著
出版社:国防工业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4-07-01
ISBN:9787118035223
定价:¥38.00
购买这本书可以去
内容简介
本书系统地论述了计算机网络的基本理论及技术。全书共分10章,主要内容包括:绪论,数据通信基础,计算机网络的体系结构及协议,局域网,高速局域网,广域网,高速广域网,网络互连,Internet及计算机网络安全等。本书内容新颖,理论联系实际,学术与工程并重。在阐述基本理论的同时,还提供了相应的应用实例。本书可作为高等院校有关专业的教材和教学参考书,也可供从事计算机、通信、电子信息工程、自动化、信息管理等工作的科技人员阅读。计算机网络是20世纪下半叶的重大科学技术成果之一。20世纪60年代末,ARPA网的诞生是计算机网络发展史的一个重要里程碑。20世纪70年代,计算机网络开始向着体系结构标准化的方向发展。在此期间,IBM公司的系统网络体系结构(SNA)和DEC公司的数字网络体系结构(DNA)相继问世。20世纪80年代,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以ISO-OSI参考模型为代表。与此同时,局域网络体系结构则以IEEE802LAN参考模型为代表。20世纪90年代以来,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已演进成基于TCP/IP的Internet体系结构。21世纪是以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时代,以信息技术(盯)和信息产业为主导的知识经济将成为社会的主要经济形态。计算机网络将在信息高速公路、国家信息基础设施(N11)及全球信息基础设施(G11)的建设中扮演重要的角色,是当今正迅速发展的新兴信息科学技术之一,同时也是计算机、通信、电子学、光电子、多媒体等相互渗透发展而形成的一门综合性信息学科,业已引起人们广泛的关注和兴趣。本书共分10章,各章内容概要如下:第1章绪论。主要概述了计算机网络的发展,Internet的演进,计算机网络的组成、分类及应用。第2章数据通信基础。主要包括数据通信模型、信道容量、传输介质、无线传输、信道复用、交换技术、同步传输与差错控制等主要数据通信基础问题以及网络性能分析。第3章计算机网络的体系结构及协议。主要包括典型计算机网络标准化组织,网络的层次结构,ISO-OSI参考模型,典型数据链路协议,TCP/IP参考模型,ICMP、IGMP、IPv6、UDP、OSI与TCP/IP参考模型比较,协议工程的发展和协议开发生命周期,协议的形式描述技术(FIYF)、正确性验证、半自动实现及一致性测试的基本理论及技术。第4章局域网。主要包括IEEE802LAN体系结构,ALOHA、CSMA、CSMA/CD总线网(1EEE802.3)、交换式以太网,令牌总线网(1EEE802.4),令牌环(1EEE802.5),无线局域网(1EEE802.11)以及典型局域网络操作系统NOS(NetWare、WindowsNT/Windows2000、UNIX、Linux)的基本理论及应用技术。第5章高速局域网。主要包括100BASE-T(1EEES02.3u),100VG-AnyLAN(1EEES02.12),光纤分布式数据接口(FDDl),HIPPI,光纤通道,吉位以太网(1EEE802.32),十吉位(万兆位)以太网(1EEE802.3ae),ATM局域网以及虚拟局域网VIAN的基本理论及组网技术。第6章广域网。主要包括广域网概论及路由选择,拥塞控制的基本原理与算法,典型广域网技术:X.25网络和ISDN。第7章高速广域网。主要包括帧中继,ATM、B-ISDN、SONET、SDH、IPOA、ATMLANE、MPOA、MPLS,以及无线ATM的基本理论及组网技术。第8章网络互连。主要包括网络互连部件(中继器、网桥、路由器、网关),内部网关协议(路由信息协议RIP、开放最短路径优先协议OSPF),外部网关协议,多播路由策略,MO-SPF与DVMRP以及QoS路由策略。第9章Internet。主要包括域名系统DNS,电子邮件,文件传输协议FYP,远程登录,代理服务器机制,WWW,网络管理,资源预留协议RSVP,QoS,虚拟专用网VPN,移动Internet和光Internet。第10章计算机网络安全。主要包括网络信息安全,防火墙技术(包过滤技术、代理服务技术、防火墙的结构、防火墙的基本构件),密码技术(分组密码算法、公钥密码算法、Hash函数、密码协议)以及密码应用技术。本书是在作者多年从事计算机网络教学及科学研究的基础上撰写而成的。在体系结构上,本书以TCP/IP和IEEE802为主线,力求系统地阐明计算机网络的基本理论及主要技术;在取材上力求新颖,以反映网?缌煊虻淖钚鲁晒辉谀谌萆狭η罄砺哿凳导剩跤牍こ逃τ貌⒅兀辉诓龌驹淼耐保橹谢垢隽讼嘤Φ挠τ檬道?本书由李腊元和李春林共同编写。其中第1章、第2章、第3章、第4章、第7章和第10章由李腊元编写;第5章、第6章、第8章和第9章由李春林编写。本书在编写过程中,曾得到颜昕、陈年生、向阳、孙强、程佳慧、陈立丹、汪小兰、刘杨、简红松、王志雄、秦勇、周敬祥、宋建刚、毛艳芳、洪海、黄伟、罗林、杨鹏、陶林、方伟、潘劲松、周峰、郭晶晶、胡凯、刘继华、林洋、潘锋等的支持和帮助,谨此一并表示衷心的感谢!由于作者水平有限,难免存在漏误之处,恳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编著者
作者简介
暂缺《计算机网络技术》作者简介
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计算机网络的发展
1.2 Internet的演进
1.2.1 国外Internet的发展
1.2.2 Internet在国内的发展
1.3 计算机网络的组成
1.3.1 网络硬件
1.3.2 网络软件及协议
1.4计算机网络的分类
1.5 计算机网络的应用
第2章 数据通信基础
2.1 数据通信模型
2.1.1 信道与信号
2.1.2 一般数据通信模型
2.1.3 数据编码
2.2 信道容量
2.2.1 信道的最高码元传输速率
2.2.2 信道的最大信息传输速率
2.3 传输介质
2.3.1 双绞线
2.3.2 同轴电缆
2.3.3 光纤
2.4 无线传输
2.4.1 电磁波频谱
2.4.2 微波传输
2.4.3 卫星通信
2.4.4 红外线与毫米波
2.4.5 蜂窝无线通信
2.5 信道复用
2.5.1 FDMA
2.5.2 TDMA
2.5.3 WDMA
2.5.4 CDMA
2.6 交换技术
2.6.1 电路交换
2.6.2 报文交换
2.6.3 报文分组交换
2.7 同步传输与差错控制
2.7.1 数据同步传输
2.7.2 差错控制
2.8 网络性能分析
2.8.1 性能指标
2.8.2 典型排队模型
第3章 计算机网络的体系结构及协议
3.1 典型计算机网络标准化组织
3.2 网络的层次结构
3.2.1 概述
3.2.2 服务与协议
3.3 1SO-OSI体系结构
3.3.1 1SO-OSI参考模型
3.3.2 典型数据链路协议
3.4 TCP/IP体系结构
3.4.1 TCP/IP参考模型
3.4.2 1P数据报格式
3.4.3 1P地址
3.4.4 1P路由表
3.4.5 p报文转发及分段
3.4.6 1CMP
3.4.7 1GMP
3.4.8 1Pv6概述
3.4.9 1Pv6的报文头
3.4.10 1Pv6的地址结构
3.4.11 IPv6的过渡
3.4.12 TCP概述
3.4.13 接口和套接字
3.4.14 TCP包头格式
3.4.15 连接管理
3.4.16 TCP的有限状态机
3.4.17 UDP
3.4.18 OSI与TCP?IP参考模型比较
3.5 协议工程
3.5.1 概述
3.5.2 协议开发生命周期
3.5.3 协议的形式描述
3.5.4 协议正确性验证
3.5.5 协议的半自动实现
3.5.6 协议的一致性测试
第4章 局域网
4.1 局域网概述
4.2 1EEE802LAN体系结构
4.2.1 1EEE802LAN参考模型
4.2.2 1EEE802[AN标准
4.2.3 逻辑链路控制(LLC)子层
4.2.4 介质访问控制(MAC)子层
4.3 CSMA/CD总线网(1EEE802.3)
4.3.1 ALOHA
4.3.2 CSMA
4.3.3 CSMA/CD
4.3.4 交换式以太网
4.4 令牌总线网(1EEE802.4)
4.5 令牌环(1EEE802.5)
4.6 典型局域网络比较
4.7 无线局域网(1EEE802.11)
4.7.1 1EEE802.11 LAN结构
4.7.2 物理层
4.7.3 介质访问控制子层
4.8 局域网络操作系统
4.8.1 NetWare
4.8.2 Windows NT
4.8.3 UNIX
4.8.4 Linux
第5章 高速局域网
5.1 100BASE—T(1EEE802.3u)
5.2 100VG—AnyLAN(1EEE802.12)
5.3 光纤分布式数据接口(FDDl)
5.3.1 FDDI的体系结构
5.3.2 FDDI与FDDI—Ⅱ
5.3.3 FDDI的重构及其算法
5.3.4 FDDI的组网技术
5.4 高性能并行接口(HIPPl)
5.5 光纤通道
5.6 吉位以太网(1EEE802.3z)
5.6.1 吉位以太网的体系结构
5.6.2 吉位以太网的分类
5.6.3 吉位以太网的组网技术
5.7 十吉位以太网
5.8 ATM局域网
5.9 虚拟局域网(V[AN)
5.9.1 建立VLAN的交换方法
5.9.2 VLAN的划分方法
5.9.3 VlAN的配置方式
第6章 广域网
6.1 广域网概论
6.1.1 广域网的组成结构
6.1.2 广域网提供的两种服务模式
6.1.3 广域网的寻址及分组转发
6.2 路由选择算法
6.2.1 非适应式路由选择算法
6.2.2 适应式路由选择算法
6.2.3 分层式路由选择
6;3 拥塞控制
6.3.1 概述
6.3.2 拥塞控制的基本原理及方法
6.4 X.25建议
6.4.1 X.25网络的基本特性
6.4.2 X.25协议的层次结构
6.4.3 X.25网络的组成结构
6.5 1SDN
6.5.1 1SDN概述
6.5.2 1SDN的功能
6.5.3 用户—网络接口
第7章 高速广域网
7.1 帧中继
7.1.1 帧中继概述
7.1.2 帧中继协议的体系结构
7.1.3 帧中继的呼叫控制
7.1.4 帧中继的帧格式
7.1.5 帧中继网基本构成与用户接入
7.1.6 帧中继网的拥塞控制
7.1.7 帧中继的应用
7.2 ATM
7.2.1 B-ISDN
7.2.2 SONET和SDH
7.2.3 ATM的基本概念及原理
7.2.4 ATM协议参考模型
7.2.5 ATM的交换技术
7.2.6.ATM的拥塞控制
7.3 ATM与IP结合
7.3.1 IPOA
7.3.2 ATM局域网仿真(LANE)
7.3.3 MPOA
7.3.4 MPLS
7.4 无线ATM
第8章 网络互连
8.1 网络互连部件
8.1.1 中继器
8.1.2 网桥
8.1.3 路由器
8.1.4 网关
8.2 内部网关协议
8.2.1 路由信息协议(RIP)
8.2.2 开放最短路径优先协议(OSPF)
8.3 外部网关协议
8.4 多播路由策略
8.4.1 基于最短路径树的多播路由
8.4.2 MOSPF与DVMRP
8.5 QoS路由策略
8.5.1 传统路由与OoS路由
8.5.2 QoS路由算法
第9章 Internet
9.1 Internet/Intranet/Extranet
9.2 域名系统(DNS)
9.2.1 域名结构
9.2.2 资源记录
9.2.3 名字服务器
9.2.4 名字解析过程
9.2.5 域名体系规划
9.3 电子邮件
9.3.1 电子邮件概述
9.3.2 电子邮件的发送
9.3.3 电子邮件的接收
9.3.4 MIME协议
9.4 文件传输协议(FTP)
9.4.1 FTP的基本原理
9.4.2 简单文件传输协议(TVFP)
9.5 远程登录
9.5.1 远程登录的结构
9.5.2 网络虚拟终端
9.6 代理服务器机制
9.6.1 代理服务器的结构
9.6.2 代理服务器的原理及功能.
9.7 WWW
9.7.1 概述
9.7.2 超文本传输协议(HTYP)
9.7.3 超文本标记语言(HTML)
9.7.4 扩展标记语言(XML)
9.7.5 VRML与三维Internet
9.7.6 Web应用开发技术
9.8 网络管理
9.8.1 概述
9.8.2 简单网络管理协议(SNMP)
9.9 资源预留协议(RSVP)
9.9.1 概述
9.9.2 RSVP的基本原理
9.10 服务质量(QoS)
9.10.1 概述
9.10.2 QoS的有关定义
9.10.3 QoS分类及区分服务
9.10.4 QoS策略控制及实现
9.10.5 QoS协商与调度策略
9.11 虚拟专用网(VPN)
9.11.1 1P-VPN的原理
9.11.2 1P-VPN的主要技术
9.12 移动Internet
9.12.1 移动IP
9.12.2 动态主机配置协议(DHCP)
9.12.3 无线应用协议(WAP)
9.12.4 移动通信
9.13 光htemet
第10章 计算机网络安全
10.1 网络信息安全
10.1.1 网络信息安全威胁
10.1.2 网络信息安全漏洞
10.1.3 网络信息安全性目标
10.1.4 网络信息安全性技术
10.2 防火墙技术
10.2.1 概述
10.2.2 包过滤技术
10.2.3 代理服务技术
10.2.4 防火墙的结构
10.2.5 防火墙的基本构件
10.3 密码技术
10.3.1 概述
10.3.2 密码攻击
10.3.3 网络加密方式
10.3.4 分组密码算法
10.3.5 公钥密码算法
10.3.6 Hash函数
10.3.7 密码协议
10.3.8 密码技术应用
参考文献
1.1 计算机网络的发展
1.2 Internet的演进
1.2.1 国外Internet的发展
1.2.2 Internet在国内的发展
1.3 计算机网络的组成
1.3.1 网络硬件
1.3.2 网络软件及协议
1.4计算机网络的分类
1.5 计算机网络的应用
第2章 数据通信基础
2.1 数据通信模型
2.1.1 信道与信号
2.1.2 一般数据通信模型
2.1.3 数据编码
2.2 信道容量
2.2.1 信道的最高码元传输速率
2.2.2 信道的最大信息传输速率
2.3 传输介质
2.3.1 双绞线
2.3.2 同轴电缆
2.3.3 光纤
2.4 无线传输
2.4.1 电磁波频谱
2.4.2 微波传输
2.4.3 卫星通信
2.4.4 红外线与毫米波
2.4.5 蜂窝无线通信
2.5 信道复用
2.5.1 FDMA
2.5.2 TDMA
2.5.3 WDMA
2.5.4 CDMA
2.6 交换技术
2.6.1 电路交换
2.6.2 报文交换
2.6.3 报文分组交换
2.7 同步传输与差错控制
2.7.1 数据同步传输
2.7.2 差错控制
2.8 网络性能分析
2.8.1 性能指标
2.8.2 典型排队模型
第3章 计算机网络的体系结构及协议
3.1 典型计算机网络标准化组织
3.2 网络的层次结构
3.2.1 概述
3.2.2 服务与协议
3.3 1SO-OSI体系结构
3.3.1 1SO-OSI参考模型
3.3.2 典型数据链路协议
3.4 TCP/IP体系结构
3.4.1 TCP/IP参考模型
3.4.2 1P数据报格式
3.4.3 1P地址
3.4.4 1P路由表
3.4.5 p报文转发及分段
3.4.6 1CMP
3.4.7 1GMP
3.4.8 1Pv6概述
3.4.9 1Pv6的报文头
3.4.10 1Pv6的地址结构
3.4.11 IPv6的过渡
3.4.12 TCP概述
3.4.13 接口和套接字
3.4.14 TCP包头格式
3.4.15 连接管理
3.4.16 TCP的有限状态机
3.4.17 UDP
3.4.18 OSI与TCP?IP参考模型比较
3.5 协议工程
3.5.1 概述
3.5.2 协议开发生命周期
3.5.3 协议的形式描述
3.5.4 协议正确性验证
3.5.5 协议的半自动实现
3.5.6 协议的一致性测试
第4章 局域网
4.1 局域网概述
4.2 1EEE802LAN体系结构
4.2.1 1EEE802LAN参考模型
4.2.2 1EEE802[AN标准
4.2.3 逻辑链路控制(LLC)子层
4.2.4 介质访问控制(MAC)子层
4.3 CSMA/CD总线网(1EEE802.3)
4.3.1 ALOHA
4.3.2 CSMA
4.3.3 CSMA/CD
4.3.4 交换式以太网
4.4 令牌总线网(1EEE802.4)
4.5 令牌环(1EEE802.5)
4.6 典型局域网络比较
4.7 无线局域网(1EEE802.11)
4.7.1 1EEE802.11 LAN结构
4.7.2 物理层
4.7.3 介质访问控制子层
4.8 局域网络操作系统
4.8.1 NetWare
4.8.2 Windows NT
4.8.3 UNIX
4.8.4 Linux
第5章 高速局域网
5.1 100BASE—T(1EEE802.3u)
5.2 100VG—AnyLAN(1EEE802.12)
5.3 光纤分布式数据接口(FDDl)
5.3.1 FDDI的体系结构
5.3.2 FDDI与FDDI—Ⅱ
5.3.3 FDDI的重构及其算法
5.3.4 FDDI的组网技术
5.4 高性能并行接口(HIPPl)
5.5 光纤通道
5.6 吉位以太网(1EEE802.3z)
5.6.1 吉位以太网的体系结构
5.6.2 吉位以太网的分类
5.6.3 吉位以太网的组网技术
5.7 十吉位以太网
5.8 ATM局域网
5.9 虚拟局域网(V[AN)
5.9.1 建立VLAN的交换方法
5.9.2 VLAN的划分方法
5.9.3 VlAN的配置方式
第6章 广域网
6.1 广域网概论
6.1.1 广域网的组成结构
6.1.2 广域网提供的两种服务模式
6.1.3 广域网的寻址及分组转发
6.2 路由选择算法
6.2.1 非适应式路由选择算法
6.2.2 适应式路由选择算法
6.2.3 分层式路由选择
6;3 拥塞控制
6.3.1 概述
6.3.2 拥塞控制的基本原理及方法
6.4 X.25建议
6.4.1 X.25网络的基本特性
6.4.2 X.25协议的层次结构
6.4.3 X.25网络的组成结构
6.5 1SDN
6.5.1 1SDN概述
6.5.2 1SDN的功能
6.5.3 用户—网络接口
第7章 高速广域网
7.1 帧中继
7.1.1 帧中继概述
7.1.2 帧中继协议的体系结构
7.1.3 帧中继的呼叫控制
7.1.4 帧中继的帧格式
7.1.5 帧中继网基本构成与用户接入
7.1.6 帧中继网的拥塞控制
7.1.7 帧中继的应用
7.2 ATM
7.2.1 B-ISDN
7.2.2 SONET和SDH
7.2.3 ATM的基本概念及原理
7.2.4 ATM协议参考模型
7.2.5 ATM的交换技术
7.2.6.ATM的拥塞控制
7.3 ATM与IP结合
7.3.1 IPOA
7.3.2 ATM局域网仿真(LANE)
7.3.3 MPOA
7.3.4 MPLS
7.4 无线ATM
第8章 网络互连
8.1 网络互连部件
8.1.1 中继器
8.1.2 网桥
8.1.3 路由器
8.1.4 网关
8.2 内部网关协议
8.2.1 路由信息协议(RIP)
8.2.2 开放最短路径优先协议(OSPF)
8.3 外部网关协议
8.4 多播路由策略
8.4.1 基于最短路径树的多播路由
8.4.2 MOSPF与DVMRP
8.5 QoS路由策略
8.5.1 传统路由与OoS路由
8.5.2 QoS路由算法
第9章 Internet
9.1 Internet/Intranet/Extranet
9.2 域名系统(DNS)
9.2.1 域名结构
9.2.2 资源记录
9.2.3 名字服务器
9.2.4 名字解析过程
9.2.5 域名体系规划
9.3 电子邮件
9.3.1 电子邮件概述
9.3.2 电子邮件的发送
9.3.3 电子邮件的接收
9.3.4 MIME协议
9.4 文件传输协议(FTP)
9.4.1 FTP的基本原理
9.4.2 简单文件传输协议(TVFP)
9.5 远程登录
9.5.1 远程登录的结构
9.5.2 网络虚拟终端
9.6 代理服务器机制
9.6.1 代理服务器的结构
9.6.2 代理服务器的原理及功能.
9.7 WWW
9.7.1 概述
9.7.2 超文本传输协议(HTYP)
9.7.3 超文本标记语言(HTML)
9.7.4 扩展标记语言(XML)
9.7.5 VRML与三维Internet
9.7.6 Web应用开发技术
9.8 网络管理
9.8.1 概述
9.8.2 简单网络管理协议(SNMP)
9.9 资源预留协议(RSVP)
9.9.1 概述
9.9.2 RSVP的基本原理
9.10 服务质量(QoS)
9.10.1 概述
9.10.2 QoS的有关定义
9.10.3 QoS分类及区分服务
9.10.4 QoS策略控制及实现
9.10.5 QoS协商与调度策略
9.11 虚拟专用网(VPN)
9.11.1 1P-VPN的原理
9.11.2 1P-VPN的主要技术
9.12 移动Internet
9.12.1 移动IP
9.12.2 动态主机配置协议(DHCP)
9.12.3 无线应用协议(WAP)
9.12.4 移动通信
9.13 光htemet
第10章 计算机网络安全
10.1 网络信息安全
10.1.1 网络信息安全威胁
10.1.2 网络信息安全漏洞
10.1.3 网络信息安全性目标
10.1.4 网络信息安全性技术
10.2 防火墙技术
10.2.1 概述
10.2.2 包过滤技术
10.2.3 代理服务技术
10.2.4 防火墙的结构
10.2.5 防火墙的基本构件
10.3 密码技术
10.3.1 概述
10.3.2 密码攻击
10.3.3 网络加密方式
10.3.4 分组密码算法
10.3.5 公钥密码算法
10.3.6 Hash函数
10.3.7 密码协议
10.3.8 密码技术应用
参考文献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