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详情

插图本苏州文学通史(全四册 插图本)

插图本苏州文学通史(全四册 插图本)

作者:范培松,金学智主编

出版社:江苏教育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4-05-01

ISBN:9787534353246

定价:¥130.50

购买这本书可以去
内容简介
  该书共四卷,自先秦苏州文学一直“通”到现代苏州文学,凡150余万字。书中还精选了各类具有很高的文献、文物价值的插图一百张。此书可说是1932年郑振铎《插图本中国文学史》面世以来,第一部标明“插图本”而又凸显地方性的文学史皇皇巨著。 从春秋时代吴国建城以来,苏州已有2500余年的历史,文人才子辈出,文化积淀深厚,要比较全面、深入而系统地反映这一悠久而又丰富多彩的文学历程,是很有难度的。而《通史》直面难题,能高屋建瓴,从文学史方法论的更新、开拓入手,既从宏观上、又从微观上成功地实现了这一目标,这种尝试是有益的。仅从文学史方法论的角度看,这部专著的创新意义和价值取向,已远远跨越了苏州的地域、文学的范围…… 首先,该书首创了苏州作家和苏州作品两个系列双线交叉、互补共进的史学结构。从历史上看,苏州籍作家不断走向全国,非苏州籍作家又不断流向苏州,情况错综而复杂。为了很好反映这种频繁的双向流动,该书比较科学地厘定了“苏州作家”和“苏州作品”这两个重要概念。从这一逻辑起点出发,编者将唐代在宦游时写了不少苏州作品的三位苏州诗太守——非苏州籍的韦应物、白居易、刘禹锡列为苏州作家;而对非苏州籍作家所写、又对苏州颇有影响的名篇佳作也广为采掇,按朝代有序地编为苏州作品系列。这种不见于一般文学史的作品系列,其中除每个历史时段均辟有“名篇佳作情满姑苏”专节外,还有“唐代诗人咏虎丘”、“《枫桥夜泊》及其接受史”、“唐代诗文聚焦下的草圣张旭”、“吴会风流:宋词与苏州”、“元曲中的‘天堂’苏州掠影”等很有特色的专节。《通史》这种作家、作品双线交叉而以作家系列为主的逻辑结构,这种立足史实,尊重史实,敢于打破文学史既定模式的创意与整合有方法论的启发意义。 其次,该书又锐意于边缘文学处女地的开拓,这更应说是一大创获。在历史上,苏州的文坛艺苑极为欣荣。宋明以来,文学、园林、绘画、戏曲等先后在全国领先;与此相应,更出现了文士云蒸、名家辈出的文化现象。如在明代,“吴中四杰”、“吴中四才子”、“吴门画派”、戏曲的“吴江派”等,或同时相交,或彼伏此起……他们都是多才多艺、文采风流的士人集群;而吴门画派一代代的传人们,也多工诗、书、画三绝,形成了绵延相传的“才子家族”;不少戏曲家也大抵是博综众艺,有些又是造园家……据此,《通史》在全国率先将边缘文学纳入文学史的视野,点面结合地体现了文学与戏曲、园林、绘画、书法、评弹等艺术的共时性交叉,具体地说,是首次将园记、咏园诗、题画诗乃至楹联这类最微型的文学样式等等,引进文学史的学术框架,开创了交叉文学史的先例。例如“吴门画派诗文”一章,就让人看到了为书画之名所掩的沈周、唐伯虎、文徵明、祝允明,看到了他们是如何萃诗文书画于一身而开辟文学新境的。 《通史》不但注意文学与多门艺术的横向交叉,而且还注意对苏州文学进行历时性的纵向开掘,梳理苏州作家、作品的来龙去脉,如对张继的《枫桥夜泊》、白居易的《忆江南》以及冯梦龙的通俗文学等,都辟有专节探究其接受史、影响史乃至生成史,至于不列专节的接受史,更比比皆是,其中好些论述,颇有发人之所未发的独见之明。《通史》这种纵横交错,时空相织的建构,无疑也具有文学史方法论的意义。接受美学创始人之一的姚斯曾指出,“只有当作品的延续不再不但从生产主体思考,而从消费主体方面思考……才能写出一部文学和艺术的历史。”此话虽矫枉过正,但有其合理性。《通史》以接受美学等新学科来更新文学史方法论,这种尝试对学术研究也颇有裨益。 该书又体现了文学史、文学理论、文学鉴赏批评三位一体而以文学史为主的有机构成。一般说来,文艺学包括文学理论、文学史、文学鉴赏批评三个组成部分,而这三者总是有机地联结在一起的。但目前较多的文学史专著往往只是单一的史学叙述,不是缺少理论色彩,就是趋于简略的评介,缺少有重点的、具体而细致深入的鉴赏分析。韦勒克、沃伦《文学理论》指出,“文学史里欠缺文学理论与文学批评,这些都是难以想象的。” 苏州是文艺极为繁荣的历史名城、山水园林清嘉秀丽的旅游胜地,《通史》根据这一地区的文学史实,总结出与世推移律、江山助思律、景咏相生律、共鸣接受律、横向交叉律、合群功能律、迭用刚柔律、美善育秀律等八大规律。这种独特的发现,不但大多具有普遍的共性,而且又是从苏州文学特殊的历史实践中来,有血有肉地带着鲜明的地方个性。如景咏相生律,揭示了“文章藉山水而发,山水得文章而传”的美学原理,而且它是从苏州虎丘、枫桥、沧浪亭等众多山水名胜园林的景与咏互动增殖的历史中概括出来的;而合群功能律,既概括了苏州文学史上包括吴门画派在内的流派社团的成功经验,又对孔子“兴观群怨”说中的“群”字作了独创性的阐释,这是对文艺功能论极有价值的补充;迭用刚柔律,辩证地概括了苏州文学主导风格的节律性反复;美善育秀律,则又探讨了苏州为什么历来人才辈出,如云兴霞蔚,这也是人才学亟待探究的课题。对文学发展历史规律的总结,是研究文学史的重要目的之一,而某些文学史专著却忽视了这一点。《通史》强化了这方面的内容,也就强化了自身的理论深度和史学创见。 《通史》是史赏(析)交融。如对于作为兵家圣典和散文名著的《孙子》,从识见立意的高卓精深、议论逻辑的谨严连贯、一泻千里的气势美、拟诸形容以象其物宜、用字之妙与诗性显现等层面作了多视角的评论赏析,并首次把《孙子》散文和先秦诸子散文相提并论,将其推上先秦散文史“百家争鸣”的舞台。而陆文夫以刻画苏州世风民情的小巷文学享誉当今文坛,《通史》从吴文化的独特视角切入,解剖其执著的表现、宽容的批判、细腻的雕琢、幽默的情趣以及民俗的意识,给人以深永的品味。总之,以别具只眼的解读视角提供充裕的赏析性和品味量,是《通史》的又一特色。 《通史》对学术研究的方法论启示还在于:文学与文化的概念虽然层级不同,但编者却善于让二者互为表里,相与交叉,从而使《通史》成为一部既有文化广度,又有新意和深度的地方性大文学史。文化学和历史学通过文学而交叉渗透,这是《通史》在文学史方法论方面又一成功尝试。 当然,由于市级地方文学史至今尚无先例可供借鉴,因而不免有所不足。如对苏州籍作家的某些非苏州作品论析多了些,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冲淡“吴味”。不过,从总体上看,这是瑕不掩瑜的。
作者简介
  范培松,1943年生,本科学历,苏州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理事,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苏州市作家协会主席。长期从事中国现当代散文研究,著作有:《中国现代散文史》、《中国散文批评史》(20世纪)、《散文天地》、《散文写作教程》、《报告文学春秋》等,主编《苏州文学通史》、《中国散文通典》、《写作教程》、《文学写作教程》、《写作艺术示例》等。另发表散文100余篇。论著和作品多次获国家或省部级奖励。
目录
第一册
凡例

前言
第一篇 先秦至南北朝苏州文学
概述
第一章 诗歌
第一章 散文
第三章 陆机(附陆云)
第四章 理论批评
第五章 有关苏州的名篇佳作
第二篇 唐代苏州文学
概述
第一章 诗歌
第二章 散文与传奇
第三章 文学向书法的渗透
第四章 “姑苏诗太守”
第五章 皮、陆唱酬
第三编 宋元苏州文学
概述
第一章 诗歌
第二章 散文
第三章 园林文学
第四章 范仲淹
第五章 范成大
第六章 理论批评
第二册
第四编 明代苏州文学
概述
第一章 诗歌 
第二章 散文
第三章 戏曲文学
第四章 园林文学
第五章 “吴中四杰” 
第六章 吴门画派诗文
第七章 王世贞
第八章 冯梦龙
第九章 “午梦堂派”
第十章 理论批评
第三册
第五编 清代苏州文学
概述
第一章 诗歌
第二章 散文
第三章 小说
第四章 戏曲文学
第五章 园林文学
第六章 钱谦益以及虞山诗派
第七章 吴伟业与“太仓十子” 
第八章 顾炎武
第九章 金圣叹
第十章 理论批评
第四册
第六编 现当代苏州文学
概述
第一章 诗歌
第二章 散文
第三章 小说
第四章 戏曲文学
第五章 南社
第六章 鸳鸯蝴蝶派
第七章 曾朴
第八章 叶圣陶
第九章 小巷文学
第十章 文学批评
后记
猜您喜欢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