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科学、安全科学
-
农田与草地碳交易项目监测及核算方法李玉娥等农业是重要的温室气体排放源。改善农田水肥管理、优化草地管理措施能够显著减少农田和草地温室气体排放,并提高土壤固碳量。《农田与草地碳交易项目监测及核算方法》通过梳理全球碳市场农业项目减排固碳方法和规则,阐明了国内开展此类项目的机遇和挑战;探索了适用于碳市场的农业减排固碳项目监测和核算方法,提出了保护性耕作、可持续草地管理、农田氮肥管理、稻田节水灌溉4项方法学;编制了种植业机构温室气体排放核算与报告要求。为推动农业减排固碳项目进入碳市场、促进农业绿色低碳转型提供技术支撑。
-
太湖流域水生态环境功能分区管理绩效评估研究马宗伟,祁玲玲,黄琴,胡丽条,文婷,倪平,李潍瀚本书以太湖流域水生态环境功能分区为研究对象,基于太湖流域生态系统健康的关键影响因子识别,构建潜在的绩效评估指标集。基于流域水生态环境功能分区考核结果,构建不同时空尺度和管理边界下包含水质水生态、物种保护、土地空间利用、行业发展、能源消耗等多个维度的绩效评估指标体系。并根据国家与地方的相关标准、科学研究成果等确定各指标的阈值范围与相对权重,形成水生态环境功能分区不同管理目标下的差异化绩效评估,基于绩效评估结果建立分级预警体系。
-
河流修复与生物多样性[英]斯蒂芬·艾迪 (Stephen Addy), [英]苏珊·库克斯利(Susan Cooksley)人类对河流开发治理的不当导致河流栖息地、生物多样性以及河流功能退化问题。英国和爱尔兰从20世纪80年代就开始进行河流修复工作,遵循基于自然过程的修复理念。本专著针对河流和湖泊流域水生生态系统退化的趋势,介绍了在保护、修复水生生态系统时如何规划、筹资、实施和监测。内容取材于全球实践案例,综合生态系统修复、水资源管理等多方面专家的专业知识,探讨实践经验并提出具有操作性的建议,对于从事河湖生态保护治理工作和推动以流域为单元的水资源综合管理人员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
干旱时空演变与灾害风险尹云鹤,邓浩宇,张雪艳 等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干旱事件的频发性、严重性与不确定性影响中国区域社会经济的发展,威胁生态安全。本书从气候变化影响、风险与适应的角度,重点对中国气候干湿状况演变、干旱事件变化特征和干旱风险等方面的规律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区域干旱风险防范对策,以增强气候变化的适应和减缓能力,达到未雨绸缪、防患未然的效果。本书可供地理学、生态学、风险管理与气候变化应对等相关学科的科研、教学人员及相关政府部门人员等参考。
-
荒漠河岸林胡杨水分利用过程及适应策略司建华等《荒漠河岸林胡杨水分利用过程及适应策略》是基于多年实地观测资料,研究荒漠河岸林胡杨水分利用过程及适应策略的专著。《荒漠河岸林胡杨水分利用过程及适应策略》将稳定同位素技术、植物生理生态学研究手段、数值模拟方法相结合,系统地研究荒漠河岸林水分利用过程和适应策略。厘清荒漠河岸林胡杨水分利用来源,确定荒漠河岸林水力再分配模式,阐明荒漠河岸林胡杨水分传输机理,明确荒漠河岸林耗水特征,建立胡杨林蒸散发模型,揭示荒漠河岸林水分利用策略和对干旱胁迫的适应机制,为干旱内陆区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提供科学依据。
-
内蒙古一湖两海水资源与水生态王圣瑞等《内蒙古“一湖两海”水资源与水生态》针对内蒙古“一湖两海”(呼伦湖、岱海和乌梁素海)流域水资源时空演化及生态退化机理问题,总结了团队围绕内蒙古“一湖两海”区域水资源、水生态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间关系、湖泊水量水质时空演变规律与驱动机制、湖泊水量水质动态耦合与生态退化机理及湖泊地表水-地下水互馈机制与贡献及水资源、水生态承载力间的协同效应等研究的新成果新认识,意在破解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驱动下的“一湖两海”流域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协同演变机制,攻克“一湖两海”流域水循环过程的精细刻画技术方法和寒旱区流域冰封期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协同承载提升技术方法难点。综合性解析内蒙古“一湖两海”全流域全过程水量水质水生态耦合机制是《内蒙古“一湖两海”水资源与水生态》的重要创新,体现了水质、水量、水生态统筹协调的湖泊保护治理理念。
-
自然海岸资源管控长效机制研究王鹏《自然海岸资源管控长效机制研究》从制度建设与方法体系两个方面,介绍我国海岸资源管理制度体系和自然海岸资源管控机制的建设方案。提出以“坚持陆海资源统筹配置,创新海岸资源分配方式”为原则,建立海岸线监测与监管、海岸资源分类管理、海岸线使用审批、自然海岸资源保护等制度,以完善我国海岸资源管理制度体系;并介绍我国自然海岸资源适宜性评价、物质量和价值量核算、分级保护、整治与修复等加强自然海岸资源管控的方法体系。同时,在此基础上,开展自然海岸资源管理具体实践和相关技术的研究,为我国自然海岸资源的长效管控提供参考。
-
黄河河口湿地特色资源利用孔维静,夏会娟 等黄河是我国第二大长河,黄河河口湿地是我国重要的湿地生态系统,如何更好地利用河口湿地特色资源,保持河口湿地生态系统健康可持续是黄河保护修复面临的科学问题。《黄河河口湿地特色资源利用》在对黄河河口湿地资源调研的基础上,针对互花米草、芦苇、贝类等特色资源,开展了生物质炭制备、肥料制备、贝雕利用、工艺品利用等特色生物资源开发利用技术的研发,提出了黄河河口湿地特色资源产业化利用的技术方法,为黄河河口湿地保护修复提供了依据。
-
农村环境政策及规划研究贾小梅 著.
-
粤港澳大湾区抽水蓄能水库消落带植被恢复技术研究李建生,郑悦华,杨宪杰,郑国权调查境内抽水蓄能电站水库库区消落带及周边生态环境特点和物种分布现状;研究不同植物在消落带的生态适应特征,筛选优化种植组合;构建小型育种及中、小型模拟基地,培育驯化植物组合,并选定水库进行实地试验;初步建立水库库区消落带植被恢复技术体系。研究将为水库库岸稳定、电站安全运行提供支撑,同时为国家河湖治理、水生态文明提供一定借鉴。同时对库区土地的开发与运用进行进一步的规划与探讨,现有蓄能电站一般位于经济条件较好的地方,人们对生态和景观要求高。要从城乡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出发,尽可能避免工程建设对区域的不利影响。通过前期规划和调整,把库区建立成为工业建设、工业旅游和生态旅游相结合的场所,拉动当地经济,增加当地就业,成为城乡可持续性发展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