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科学、安全科学
-
环境水力学王国强,朱宜,王运涛,薛宝林,(日)石川忠晴 编《环境水力学》的主要内容:(1)对水力学的初学者来说,在学习过程中一般会遇到一些障碍,其中“连续体假设”“变形和应力的线性假设”“基于欧拉法的偏微分方程”是比较困难的部分。这些概念对水力学的老师来说虽然是不言自明,但对学生来说却难以在脑海中勾勒其“图像”。因此,《环境水力学》在首部分中简单地分析讲解了日常生活中的“守恒定律的概念”和“连续体的概念”,并导出了通用的“输送方程”,通过这种方法也许可以降低上述三个概念的难度。此外,输送方程不仅适用于流体的运动,也适用于能量守恒定律,是环境学中非常基本的方程。(2)一般输送方程用于水力学时,会加入水流所特有的条件。其中有几个部分并没有进行详细讲解,随着阅读的深入,也许会有同学产生疑问,比如“为什么我们假定流体不可压缩时,其密度还是会发生变化?”“我可以理解伯努利方程中含有动能和势能,但为什么压力也是能量呢?”“为什么要假设水面上的水粒子一直在水面上呢?”等。编者在研究生时期也持有这些疑问。因此在第二部分中,承接首部分,对这些点进行了说明。(3)环境学中的水力学的适用对象是二维或三维的现象,但不熟悉偏微分方程的同学在初次学习的时候总是会感到混乱。因此在第三部分,编者便从三个角度应用了首部分、第二部分所讲到的原理,来对一维明渠中的现象进行了解释说明,包括能量守恒、动量守恒和波动现象。虽然大多数的水力学教材中已经包含了这几部分,但《环境水力学》使用了编者自己编写的例题,比较容易理解。此外,由于在环境学上并非必要,所以在工程学专业的教科书中详细讲解的管路流体在《环境水力学》中就不再赘述。(4)前面也已经提到,环境科学专业的学生的研究对象(不是指实验室中的)在野外都是二维或三维现象。而这些在工程学专业也被纳入扩展或研究的范围,只通过一个学期的讲解来学习是比较困难的。但如果完全不涉及的话,也许会有同学觉得“那我们为什么要学习水力学呢?”。因此,在第四部分,我们选取了水平二维及垂直二维的环境现象中非常基本的一些内容,对其特征进行讲解。
-
国外应对气候变化立法纵览田丹宇,柴麒敏 编暂缺简介...
-
生活垃圾焚烧发电知识问答生态环境部华南环境科学研究所《生活垃圾焚烧发电知识问答》由生态环境部华南环境科学研究所(生态环境部生态环境应急研究所)编著
-
中国生态文明理论与实践刘旭,郝吉明,王金南本书共分绪论、基础理论篇、创新驱动篇、绿色引领篇、区域发展篇和展望几个部分。基础理论篇侧重于理论分析,在详细阐述人与自然关系演进的基础上,论述了生态和文明之间的关系,提出进一步培育和弘扬生态文化;创新驱动篇详细介绍了经济产业发展绿色化、能源开发利用低碳化、资源循环利用无废化、生态产品价值化、生活消费绿色化;绿色引领篇着重说明了中国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的重要举措,包括国土空间保护与管控、污染防治攻坚行动、水安全保障、海洋生态保护与治理、生态系统一体化保护修复、科学应对气候变化与实现“双碳”目标;区域发展篇侧重于应用性,分别介绍大江大河、国家战略区域的生态文明建设情况。
-
地震扰动区地质灾害防治理论与实践林孝先自“5·12”地震发生以来,龙门山地震扰动区的地震灾害及其相关地质灾害开始备受大众关注。这十余年来,震后地质灾害的防治思路历经“点一线一面一综合”的变革,从初的应急排危、就点治点,转变为对重要交通要道、河流的沿线防治,再到对流域或重点区域的面上防治,目前正在向更加关注入文(如人居环境)的区域综合防治转变。在这种背景与思路下,《地震扰动区地质灾害防治理论与实践》对地震扰动区的地质灾害理论知识进行了梳理与介绍,并结合作者的一线实践,就龙门山地震扰动区的地质灾害防治、教学实践等案例进行了分享。
-
锑污染防治技术与典型案例王振兴 著.
-
小粉尘 爆脾气周献锋《小粉尘爆脾气》科普读本,按照我省涉粉企业的生产特点,采用卡通漫画,设计了小粉、小镁、小木等粉尘家族成员,以通俗浅显的语言,分析了金属粉尘、木材加工业和粮食加工业粉尘的基础知识和特点,从安全生产技术、粉尘事故预防和隐患排查、应急处置、职业健康等方面,以图文形式和事故案例剖析等方式,阐明各类涉爆粉尘的爆炸机理和事故灾害防范的对策,通俗易懂地介绍涉爆粉尘作业人员的应知应会等内容,供有关企业对员工和普通大众的全民安全教育提供参考。
-
湖泊中宇宙研究系统中的微小生物多样性王红霞 等本书采集的样品主要是基于2021年11月从中宇宙系统中采集的样品,通过分析、鉴定、拍照、装订成图集。浮游植物通过利用25号浮游生物网进行拖曳收集,置于50mL样品采集瓶中,然后在显微镜下鉴定;大型浮游动物通过采集10L混合水样,通过64μm浮游生物网收集,在显微镜下鉴定;底栖动物采用一套特制的底栖动物收集装置放置在系统内,定期取出,过底栖动物筛网,清洗、挑拣,用75%的乙醇固定,随后在显微镜下鉴定。
-
大气环保产业技术创新链理论与实践卢静《大气环保产业技术创新链理论与实践》基于对国内外技术创新链概念内涵、相关理论、形成机理、演变过程等的研究,提出了大气环保产业集聚区技术创新链的理论体系;依托不同类别的典型案例,研究了技术创新链的常见运行模式和主要动力机制,提出了推动技术创新链形成和发展的关键举措;结合新时期大气污染减排和温室气体排放控制任务与目标,设计了大气环保产业技术创新链结构模型;基于大数据分析,以大气环保产业的技术研发、转化、产业化为重点,分析了我国大气环保产业技术创新链中的创新主体、协作主体、技术研发、技术转化及技术产业化等核心环节的关键要素的时间与空间布局情况。由分析可知,我国在大气环保产业新技术研发及应用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部分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技术创新的主体要素不断丰富,涵盖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及产业集聚区,其中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参与度和贡献度日益提升,逐步占主导地位。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各领域技术成果数量虽然多,但仍以低价值专利技术为主;以企业为核心的技术创新体系尚不健全;技术转化机制不健全,导致技术成果转化水平较低;技术创新的政策、资金、平台等支撑保障机制有待完善:等等。同时,《大气环保产业技术创新链理论与实践》基于协同创新理论,系统构建了环保产业集聚发展的协同创新评价指标体系及其评价方法,通过开展典型环保产业集聚区技术创新链模式及其运行效益实证研究,准确把握产业集聚区创新发展中的问题与不足,并提出优化调整建议,以期促进我国大气环保产业技术创新及产业化发展,打通研发产业化路径,提高技术需求向产业供给转化的效率。
-
中越边境生物多样性跨境保护技术与实践谢华 等2021年和2022年是由中国主办的《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第十五次会议的召开之年,切实做好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对响应《生物多样性公约》、展示中国积极履约的国际形象至关重要,同时也对加快实现中国乃至世界可持续发展有重要推动意义。近年来,广西进一步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管理能力建设,加大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生态修复力度,筑牢中国南方重要生态屏障,取得显著成效,但就目前形势而言,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依然任重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