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科学、安全科学
-
泉州湾环境质量与海洋生物多样性宋希坤泉州湾位于福建省东南沿海,具河口、滩涂、垦区、红树林、米草、海岛等生境和生态系统,海洋生物多样性较高。本研究于2008~2009年在泉州湾开展了四季度大面调查,在泉州湾鉴定海洋生物770种,在国内较早开展海洋环境中邻苯二甲酸酯等特征有机污染物分析,并溯源至泉州湾周边晋江、石狮等地的造鞋、制革等产业集群,形成了邻苯二甲酸酯类分析测定方法国家行业标准,已在长江口、珠江口等海域应用。本书同时涵盖本研究所有电子版原始数据,包括2万多组定点调查数据和20多万组浮标连续观测数据,将为泉州湾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管理提供基础资料和决策依据。
-
环境数据分析庄树林本书是面向新工科建设的新形态教材,介绍了数理统计分析及机器学习、深度学习的基础理论和软件操作,加强了统计分析和数据科学的融合。全书共12章,内容包括数据描述性分析及探索性分析、科学绘图、环境数据分布与假设检验、参数及非参数检验、方差分析、相关分析、回归分析、生存分析、降维分析、聚类分析、分类分析及机器学习、深度学习,特别设置了知识拓展、思考题、逸闻趣事等。本书重视实战操作训练,演示了Excel、SPSS、Python及GPT-4的分析过程,对软件操作及界面进行了详细介绍,完整展现了数据分析的思路和过程。所有习题、例题数据及解题方法均配套电子文件。
-
土壤和地下水修复(美)张春龙 著;张红振 等译本书介绍了土壤和地下水修复的基本原理和主要技术,阐述了大量在工作和实践中会遇到的实际问题和国际经验,包括土壤和地下水污染源及类型、污染物归趋和迁移、水文地质、法律经济和风险评估等基础内容,以及场地特征识别、修复技术应用等实践案例,同时围绕可持续性修复进行了前瞻性理论方法和经验介绍。
-
长期冻融作用下固化重金属污染土工程特性演化及机理杨忠平,李绪勇,邓仁峰,李登华 等在我国目前主要以再开发利用为目的大量开展污染场地修复工程,以及我国冻土区国土广阔等背景下,本书以水泥基固化剂固化/稳定化重金属污染土为对象,系统研究了固化/稳定化修复后的重金属污染土在长期冻融环境胁迫下的强度、变形和渗透性等工程特性,以及污染物再溶出、运移及重金属赋存形态等环境行为特性的演化特征及其细微观机制,以期为保障固化/稳定化修复重金属污染土在工程建设等再利用场景中的长期稳定性提供科学参考。
-
核能与环境中国工程院等本书基于中法三院(中国工程院、法国国家技术院、法国科学院)对核能与环境领域的联合研究成果,整理和分析了大量数据,着重研究了从铀矿开采到放射性废物处理的整个过程中核能对环境的影响,包括正常和事故工况,以及核废物的环境影响,并对这些影响进行了全面分析。中法三院就核能与环境领域相关问题提出了见解和建议,将有效促进核能的健康发展和进一步提升中法两国对世界核能技术发展的贡献。
-
场地污染土壤修复技术与原理唐景春,吕宏虹本书在借鉴国外场地污染土壤修复技术的基础上,结合我国近几年相关领域的研究进展,详细介绍了当前常用的场地污染土壤修复技术及其原理。具体包括热脱附及原位气相抽提技术与原理,化学修复技术与原理,生物修复技术与原理,场地污染土壤、地下水协同修复技术与原理,风险管控技术,以及场地污染土壤修复技术典型案例分析等内容。
-
汉江流域陕西段非点源污染特征及控制研究李家科,郝改瑞,李亚娇,李怀恩本书通过监测、试验和理论分析相结合的方式系统开展了汉江流域陕西段非点源污染研究,揭示不同空间尺度下非点源污染的通量特征及过程,自主构建基于时变增益和暴雨径流响应的流域分布式非点源污染模型;利用SWAT 模型和MIKE 模型对不同区域进行非点源污染模拟,量化识别流域非点源污染的关键源区;基于景观理论对流域非点源污染进行风险识别及评价,探讨土地利用变化和未来气候变化对非点源污染的影响,提出适宜的流域非点源污染优化控制措施。
-
土地利用碳蓄积和辐射强迫效应崔耀平,蒋琳,周磊,刘帅宾本书系统地评估了土地利用变化及其对应的碳蓄积和辐射强迫效应,主要内容涉及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的基本概念辨析、通用的几个土地利用分类体系、全球大尺度的土地利用和土地覆盖时空动态分析及其对应的地域特征;具体到中国,特别强调了与人类活动关系密切的城市扩展和耕地的时空变化;在此基础上,在区域尺度上进一步分析土地利用变化对应的碳储量、碳封存潜量、生态效应和辐射强迫。本书不仅可以提升人们对土地利用变化影响区域气候的机理性认识,还能为全球变化研究提供理论和实证支持,并且对科学调控人类土地利用行为也具有重要意义。
-
潟湖生态系统综合整治研究刘一霖等潟湖是海洋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因其在海陆边缘、海淡水交接处,易于利用,曾一度陷入开发过度、污染突出、生态退化的困境。本书以我国海南省八门湾潟湖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水质、沉积物、生物、排污源等的多次调查结果对比,探寻潟湖生态系统变化趋势、演变规律、存在问题、治理目标、整治工程方案,提出必须严格控制陆源污染、养殖区面积,保护潟湖中典型红树林生态系统,以及合理规划用海强度,以期为我国潟湖生态系统利用和保护提供参照。
-
互联网+环保公益项目价值共创张亚莉,丁振斌,李辽辽,张海鑫本书是作者在互联网+环保公益项目管理领域长期研究成果的总结,聚焦于参与主体众多、互动关系复杂的互联网+环保公益项目,利用定性和定量结合的研究方法,分析了影响不同主体参与网络公益的要素。基于价值共创理论,分析了我国情境下互联网+环保公益项目价值共创的过程,探讨了不同主体如何通过跨界合作实现价值共创,为促进互联网+环保公益项目发展提供新的分析角度和多个实现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