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科学、安全科学
-
县域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与实践方然 林震本书分理论篇和案例篇两部分。理论篇论述了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历程、生态文明体系与制度的建立,以及从传统行政到绿色治理的转变过程。在此基础上,重点阐述了县域生态文明治理现代化及县域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情况。案例篇则聚焦生态文明建设的典型案例,总结了我国生态文明试验区(福建)、大城市辖区、县级市和全国十县绿色治理和生态文明建设的生动实践和丰富经验,反映了近年来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引下,我国县域生态文明建设取得的一系列成就。
-
麋鹿重生程志斌,白加德著麇鹿为中国特有物种,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将其濒危等级定为野外灭绝(extinct in the wild,EW)。麇鹿是世界上非常具有传奇色彩的物种之一,在中国经历了种群繁盛、本土灭绝、流亡海外、重引入、种群复壮、迁地建群、放归野外、形成自然种群的传奇历程。麇鹿的命运与祖国的命运息息相关,“国家兴则麋鹿兴”。它曾一度流落海外,在中国本土灭绝,随着祖国的日益强大,1985年,中英两国签订《麇鹿重引进中国协议》,22只麋鹿从英国运抵中国。至此,麇鹿重新回到了它在中国最后消失的地方。麇鹿重引入是中国重大的物种重引入项目。从本土灭绝到重引入,从繁衍复壮到成功野放,中国麋鹿保护得到世界认可。《麋鹿重生:世界野生动物保护的中国样板》总结了中国重引入项目开展38年来的经验做法,对全球珍稀濒危物种重引入项目的实施具有重要的指导借鉴意义。麇鹿得以重生,是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完成的,离不开中国政府的支持,凝聚了国内外社会各界几代人的不懈努力,饱含着科研人员、环保人士、媒体人、志愿者和社会公众的努力和付出。麇鹿种群重建是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一个缩影,展示了中国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智慧,为国际社会提供了野生动物保护的有益示范。麋鹿重生展现了世界野生动物保护的中国样板。麋鹿保护的成就举世瞩目,与大熊猫、普氏野马、藏羚羊、川金丝猴、长江江豚、扬子鳄、丹顶鹤、朱鹩等濒危物种的保护构成了中国野生动物保护的成功范例。
-
热态钢渣与污泥耦合处理技术肖永力,苏福永 著本书首先介绍了不同类型钢渣的来源、成渣特点以及钢渣的物理化学性质、钢铁厂污泥的物理化学性质,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利用高温钢渣的余热资源烘干污泥,此过程实现钢渣和污泥耦合处理的工艺思想,进一步阐述了相关质热耦合技术的热动力学理论以及耦合处理过程的仿真分析,从理论层面总结了渣的物理化学特点,确定了热态钢渣与污泥耦合处理工艺的可行性。最后通过钢渣与污泥耦合处理过程的实验研究,给出了该技术的工艺、原理、工程实施方法及实施效果。 本书可供冶金、环境及资源综合利用相关领域的科研、设计、生产、教学人员阅读参考。
-
流域水周青 著水在社会经济系统中如何最优配置,实现水社会经济利益与效用的最大化,是亟需解决的科学议题与现实问题。本书围绕水—社会经济系统集成的理论方法与模型基础,重点探讨流域水—社会经济系统核算方法,如从实体水和虚拟水的角度对整个流域社会经济系统用水进行了测算,开展不同尺度水资源利用效率测度,对流域水资源生产力及水压力状况进行评估,以及从经济用水和生态用水竞争的角度核算了流域经济发展与生态可持续的权衡关系。同时构建了生态和经济系统耦合分析框架,以期为自然资源管理研究提供模型和理论基础。
-
基于生态系统的海岛生态保护空间分区研究池源本书以我国典型泥沙基岩混合岛群——洞头群岛作为研究区,针对基于生态系统的海岛空间分区这一科学问题,以海岛生态系统的空间异质性为核心,以野外调查和遥感影像为主要数据来源,主要开展了以下工作:(1)通过精准刻画海岛景观格局类型、规模、等级和变化过程,量化了人类活动对海岛生态系统的影响及其空间特征;(2)剖析了海岛植被土壤系统的空间格局及关键影响因子,通过耦合海岛景观植被土壤并充分挖掘遥感影像的生态意义,实现了植被和土壤点状数据“由点到面”的空间模拟;(3)通过全面考虑海岛生态系统关键要素、外界干扰及其空间异质性和内在关系,构建了海岛生态系统健康和韧性模型,并评估了不同尺度下海岛生态系统健康和韧性的空间特征;(4)提出了针对不同保护和利用目的的海岛空间分区多种方案,并根据不同海岛的发展方向识别了各岛分区方案。
-
黄山旅游环境容量研究刘玲本书稿是为了适应黄山外围交通条件的改善和客流量的不断增长,加强世界自然文化遗产的保护,探讨应对客流量高速增长的对策行旅游结构调整,实施好新一轮《黄山风景名胜体规划》,提。高旅游环境规划与管理的科学水平,黄山风景区旅游可持续发展,安徽省建设厅划拨遗产保护专项资金,立项开展“黄山风景名胜区环境容量研究与对策”课题研究。对黄山风景区旅游环境容量的现行调查,从游览环境容量、生活环境容量、旅游用地容量、自然环境纳污力、社会经济容量、交通运载能力及生态环境容量等方面,按景点、景区、风景名胜区三个层行研究,提出可行性研究报告与对策。
-
绿色足迹王之佳本书作者根据其多年从事全球环境治理和在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工作的经历,从应对环境问题的挑战出发,讨论联合国的作用和中国在全球环境治理中做出的突出贡献,并探讨联合国的相关运转机制、工作环境、多元文化、核心价值观、核心胜任力等方面的问题。本书将有助于读者拓宽专业视野,并为环境治理事业发展提供有益启示。
-
京津冀城市群生态安全保障技术与对策陈利顶等《京津冀城市群生态安全保障技术与对策》围绕“区域生态安全保障”这一核心主题,旨在为京津冀城市群地区生态安全保障与协同发展提供技术支撑。首先,从理论层面对城市群生态安全进行了梳理,分析了生态安全背景、发展趋势、科学内涵及其与国家安全的关系,并分析了城市群生态安全的内涵和特点。利用土地利用和社会经济等多源数据系统地分析了京津冀城市群地区景观格局演变特征及其与社会经济的胁迫关系,从宏观层面探讨了城市群生态监管和风险识别的技术路径,从不同视角分析了城市群生态风险识别方法,建立了城市群生态风险评估与预测技术体系,为开展城市群生态风险预测和预警提供了技术参考。其次,针对湿地和城市群受损生态空间的修复和功能提升开展了系统研究。后,从区域协调联动角度,研发了京津冀城市群区域生态安全协同会诊系统和生态安全格局优化系统,进一步研发了京津冀城市群区域协调联动与生态安全保障决策支持系统。
-
湖库富营养化水体移动式水质净化系统开发与应用林莉等当前,我国多数湖库存在不同程度的富营养化,氮磷等营养物质超标,甚至暴发水华,严重威胁到水生生态系统健康和供水安全,因此有必要研发高效经济的原位治理新技术及新装备,对湖库富营养化水体进行净化和修复。《湖库富营养化水体移动式水质净化系统开发与应用》针对湖库相对封闭、水体更新交换慢等特点,通过理论分析、模拟实验、技术优化、装备研发与示范应用等手段,构建可原位削减富营养化湖库水体氮磷和抑制藻类过快增殖的移动式水质净化系统,对系统搭载的微孔曝气、高性能吸附、微电流电解、碳纤维净化等水处理技术单元进行优化,探索关键技术单元间的协同净化作用,研发移动式水质净化系统成套装备,并在典型湖库水域开展技术应用示范,取得了较好的社会生态效益。
-
大气环保技术商业化模式探索与实践徐志杰《大气环保技术商业化模式探索与实践》介绍了大气环保技术商业化模式国内外相关理论研究,提出了大气环保技术商业化模式的概念、内涵、范畴、特征等,构建了技术商业化模式构成解释分析模型,并按照构成将技术商业化模式分为融资模式、营销模式、服务模式、盈利模式等。《大气环保技术商业化模式探索与实践》结合大气环保技术新特征,通过模式征选、地方和企业推送、实地调研、专家咨询等方式,共收集整理了15个适用于当前大气污染防治形势的技术商业化模式典型案例,其中融资模式3个、营销模式2个、服务模式7个、盈利模式3个。首先,基于大气环保技术商业化模式的理论与分类研究,通过对15个大气环保技术商业化模式典型案例的调查研究,总结了不同大气环保技术商业化模式的特征、拟解决的问题、实施路径与推进举措等。其次,结合大气环保技术商业化模式的影响因素,构建了大气环保技术商业化模式的评价方法和指标体系,开展了商业化模式的案例评价,验证了方法和指标的可行性与适用性。后,依托大气环保技术与物联网、互联网、金融服务等的融合发展,开展了推进大气环保技术商业化模式创新的试点研究,提出了我国推进大气环保技术商业化的对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