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科学、安全科学
-
大气污染特征和成因研究罗彬本书较为全面地介绍了四川省近年来在大气污染特征及PM2.5来源解析方面开展的研究工作;研究了四川省2004~2020年污染物的时空演变规律和大气污染变化特征;分析了四川盆地的污染气象特征,对四川盆地三大区域的颗粒物进行了采样监测,并分析了其质量浓度、无机水溶性离子组分、碳质组分和无机元素等特征;采用正定矩阵因子(PMF)分解模型分析了PM2.5化学组成特征谱和来源贡献,并在四川省“十三五”大气污染防治政策、措施和污染减排成效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的大气污染防治对策建议。
-
基于整体性治理的农村水环境共治模式研究杨卫兵暂缺简介...
-
精准补偿吴健 等著暂缺简介...
-
城市街尘重金属污染及其环境效应研究林晓玲,王慧亮,张丽娟暂缺简介...
-
污染地块修复工程环境监理实务侯玭土壤与地下水生态环境保护关系“米袋子”“菜篮子”“水缸子”安全,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基础。近年来,随着城市用地功能调整,大量重污染企业搬迁,遗留场地土壤与地下水污染问题突出,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较大,涉及的污染地块修复工程项目呈现显著上升态势,土地开发安全利用存在一定隐患,污染地块亟须管控和修复。本书共三篇十章,主要包括污染地块修复工程环境监理的概念、污染地块修复工程环境监理控制、污染地块修复工程环境监理文件管理,具体包括土壤与地下水污染概述、污染地块修复工程概述、环境监理概述;质量控制、二次污染控制、进度控制、投资控制、职业健康与安全生产管理、环境监测;以及文件资料管理、各类表单等。本书出版以期进一步加强污染地块修复工程的全过程监督管理,提高修复工程质量,控制修复过程二次污染,降低安全隐患,保障人体健康,保护生态环境,推进和规范污染地块修复工程环境监理工作,加强行业自律,推动环境监理市场健康发展。
-
自然资源适宜性评价方法研究李明辉,杨忠芳,夏学齐 等本书根据四川省广安市地形地貌、气候条件、土壤特性、灌溉水排灌能力等实际情况,提出评价指标、权重阈值、等级划分等适宜性评价方法,以不同用地类型主要生态功能的适宜性分级为主要评价内容,以科学量化和有机融合各评价要素为主要手段,查明自然资源开发利用中的限制因子与优势因子,进行自然资源开发适宜性分级,对自然资源的利用现状进行调整和区域规划,提出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和谐发展的空间规划与脆弱受损生态系统的修复治理建议,服务于国土空间规划和生态修复。
-
东北地区湿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及可持续发展研究苏芳莉等生态系统服务和可持续发展是评价生态系统与人类社会发展关系的重要内容。湿地作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较高的生态系统之一,对生态环境、物种多样性和人类社会福祉都有重要意义。《东北地区湿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及可持续发展》介绍了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可持续发展以及湿地生态补偿的相关研究进展;分析了东北地区湿地生态系统多年的土地利用变化、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以及可持续发展情况;确定了影响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驱动因子;评估了东北地区典型河口湿地的健康状态、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可持续发展状态;介绍了湿地生态补偿的具体情况,并提出了建议。
-
环保设备设计基础姬宜朋 陈家庆 石熠 编著本书结合典型环保设备应用场景和设计目标,以环保设备设计研发过程中必然会涉及的材料科学与工程、机械工程等学科的相关基础知识为切入点,进行知识结构上的递进式阐述,并努力体现环保产业发展的内涵需求和新动态。本书主要包括设备设计中的运动学与动力学分析,设备零部件设计的选材、成形与基本准则,设备常用连接与传动设计,轴系及其相关零部件四篇内容。本书既可作为高等院校环境工程、环保设备工程、给水排水工程、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及相关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教材,也可供从事环保设备设计、运行、维护和管理等环保产业相关工作的技术人员自学和参考。
-
雅鲁藏布江中上游地表粉尘空间特征与演化夏敦胜本书是“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之雅鲁藏布江中上游地区地表粉尘科学考察研究的成果总结。本书在介绍雅鲁藏布江科考的实施背景、考察目标、内容及方案的基础上,通过科学考察、室内实验和遥感分析,厘定了雅鲁藏布江流域风成沉积的时空分布,分析了流域表土沉积物和典型剖面沉积物的理化性质及其环境意义,探讨了区域粉尘活动和环境演化过程及其与高原古人类活动的联系,明确了区域粉尘物质来源,并对粉尘释放潜力进行评估。本书的特色之处是获得了雅鲁藏布江中上游地区地表粉尘的第一手实测数据和监测资料,为科学认识青藏高原地区的粉尘活动及其气候环境效应,促进青藏高原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重要的基础数据和理论支撑。
-
读懂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刘国正,罗庆明著近日,生态环境部固管中心刘国正、罗庆明同志为主要作者的《读懂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一书由中国环境出版集团正式出版。该书紧扣2020年新修订的《固废法》,系统解读了《固废法》主要制度背景、意义和内容以及贯彻落实的具体要求,立足服务基层,联系实际工作,力求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说清楚专业知识,增加《固废法》与社会公众的亲近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