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科学、安全科学
-
天然有机质对川西地区有机污染物环境行为的影响王彬 等川西平原及若尔盖地区是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明确的“两屏三带”为主体的生态安全战略格局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天然有机质对川西地区有机污染物环境行为的影响:川西平原及若尔盖牧区实践》详细介绍了天然有机质对川西平原及若尔盖牧区有机污染物环境行为与归趋的影响,着重解析了川西平原还田秸秆DOM对磺胺甲*唑吸附行为的影响机制、川西平原土壤腐殖质介导磺胺嘧啶光解过程及其影响机制、川西平原还田秸秆DOM对典型农药吸附及迁移行为的影响机制、若尔盖牧区土壤有机质更替研究—基于典型分子标记物、土壤有机质/Cu2+对若尔盖牧区土壤吸附典型抗生素的影响和若尔盖牧区土壤腐殖质对典型抗生素光解过程的影响研究。作者结合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所面临的挑战,针对建设若尔盖国家湿地公园的需要,探索了多种有机质对川西平原及若尔盖牧区的土壤吸附、迁移和光解多种有机污染物的影响机制,为土壤污染修复提供科学依据。
-
两山学刊金佩华,王景新 著暂缺简介...
-
尾矿渣样品采集及成分检测实用手册他维媛,杨林,薛旭东,金盛华 著尾矿渣是指选矿厂对金属矿石选别后留下的残余脉石、矿砂,通常占矿石总量的50%~90%,主要成分为二氧化硅、氧化铁、氧化铝、氧化钙等,有的还含有色金属或稀有金属。尾矿渣一般堆存在尾矿库内,会携带重金属元素及其他有害组分,且在地表堆放条件下会发生氧化、水解和风化等,易造成扬尘污染。如果再与地表水或雨水相互作用,溶解某些有害组分并携带转移,会造成大范围污染。此外,选矿过程中使用的化学药剂会残存在尾矿渣中,并可能与其中某些组分发生反应,产生新的污染物。因此,对尾矿库中的尾矿渣进行采样分析,掌握其中的主要成分和各元素浓度水平,是摸清尾矿库内可能存在的特征污染物的必要前提,也可为开展尾矿库环境风险评估、探索尾矿库环境污染风险管控模型等工作提供重要支撑。秦岭区域矿产资源丰富,存在大量矿山采选企业,同时也形成了大量尾矿库。2020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到陕西考察时强调,“秦岭和合南北、泽被天下,是我国的中央水塔,是中华民族的祖脉和中华文化的重要象征”。为保护秦岭生态环境,陕西省生态环境厅从2020年起组织开展了“构建陕西省秦岭区域尾矿库环境污染防治管理体系”工作。其中,对尾矿渣进行采样分析,摸清每座尾矿库中的特征污染物,是此项工作的重要任务之一。共有近10家检测机构、百余名检测人员参与此项工作,对300多座尾矿库内的尾矿渣进行采样分析,检测因子多达20余项。此项工作在严格执行国家已有采样分析标准和相关技术规范的基础上,不断优化工作流程和操作环节,总结出一套相对成熟的尾矿渣样品采集和成分检测技术方案。《尾矿渣样品采集及成分检测实用手册》专门针对尾矿渣建立了一套样品采集、成分检测、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方案,旨在为同类工作的开展提供思路与指导。
-
城市水安全管理技术集成和输出模式研究尹雪,王磊,黄毅 著《城市水安全管理技术集成和输出模式研究》系统梳理了我国水安全领域的相关经验及技术,在总结我国一线城市防洪排涝、水资源、水生态环境发展经验的基础上,研判国内水安全领域具有的国际合作基础及优势。作者调研了蒙古国等8个“一带一路”沿线具有代表性的国家,分析总结了各国水安全发展现状、面临的主要问题以及相关管理方法与技术需求,并且详细分析了各项技术方法的原理特点、工艺流程和适用范围。基于层次分析法构建了水安全技术评估方法,应用于马来西亚城镇生活污水处理技术、巴基斯坦“海绵城市”技术以及伊朗海水淡化技术,为我国向各国技术输出提供参考。结合“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水安全问题和技术需求,建立水安全管理方法技术集成和输出模式,提出技术输出风险防范策略,推进我国水安全领域“走出去”的宏观战略目标,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共同打造开放、包容、均衡、普惠的区域经济合作架构。
-
三峡库区典型小流域水土保持工程空间效益评估程冬兵等《三峡库区典型小流域水土保持工程空间效益评估》紧密围绕水土保持工程空间效益评估主题,筛选出5条已实施水土保持治理的典型小流域,采用倾斜摄影测量、深度学习、核素示踪、模型模拟等先进技术手段,围绕“减少入库泥沙”和“改善库区水质”的目标,系统论述三峡库区典型小流域水土保持工程空间效益评估相关成果,旨在为三峡库区水土保持与生态建设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撑。
-
全球气候公约谈判王灿,孙若水,谢璨阳,高翔 著中国扎实推进国内低碳减排工作,积极履行气候承诺,并超额完成承诺的2020年目标。在2009年的哥本哈根气候大会前夕,中国向世界做出了负责任的承诺: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2018年,中国碳排放强度比2005年下降了45.8%,2020年比2005年降低了48.4%,提前、超额完成了向国际社会承诺的2020年目标,基本扭转了二氧化碳排放快速增长的局面。近年来,国内应对气候变化的制度体系不断完善,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工作进展显著,适应能力不断增强,支撑保障体系建设初见成效。同时,中国积极开展气候变化南南合作,帮助其他发展中国家提高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中国依托南南合作援助基金、“一带一路”倡议等平台开展务实的国际合作与援助,深化气候变化地区合作。具有雄心的国际承诺、积极的国内行动和国际合作成为中国在国际气候治理中发挥更大作用的动力和底气。然而,未来国际气候治理面临着新冠肺炎疫情后社会经济复苏、国际政治格局变动等复杂局面;全球范围内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民粹主义和逆全球化的抬头也为国际气候治理带来巨大挑战。同时,格拉斯哥大会之后,发达国家气候资金承诺的履行、资金机制的完善、适应机制的落实、损失和损害机制的安排、全球盘点等议题也将带来新的谈判任务,国际气候治理将呈现新局面。从中国自身发展来看,深入参与全球气候治理既是保障全球气候安全、促进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在需求,也是加快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更是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难得机遇和重要平台。风云际会,勇立潮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为中国进一步深度参与全球气候治理提出了新的挑战,也为培养一批更具专业胜任力和全球领导力的谈判人才团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全球气候公约谈判:基础知识与实践指南》作者团队中的王灿教授曾经作为政府谈判代表团成员多次参加气候谈判会议,担任技术开发与转让议题的发展中国家协调人、《公约》技术转让专家组成员、技术执行委员会委员、气候技术中心与网络咨询理事会成员,经历了从哥本哈根气候大会到《巴黎协定》达成的全过程,在该领域有深厚的知识积累和丰富的实践经验;高翔研究员自2009年起一直作为政府谈判代表团成员参加了历次气候谈判会议,连续多年担任《巴黎协定》透明度议题谈判的主持人,还直接参与中国国家履约报告撰写、其他国家履约报告审评等工作,并担任《京都议定书》遵约委员会委员,同样具有丰富的谈判和履约实践经验。《全球气候公约谈判:基础知识与实践指南》吸收、比对了大量的研究和实践材料,梳理了《公约》框架下多边谈判的关键历程、重要议题、主要集团和基本规则,并对重要议题进行了精彩的分析和评述。
-
太空安全战略李苏军太空是未来战略制高点、大国竞争新焦点、综合国力新支柱、国家安全高边疆。太空安全关乎国家安全,制约国家发展。随着太空相关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太空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世界各国太空安全意识普遍觉醒,纷纷制定太空战略政策,调整组建太空安全力量,维护国家太空安全。 本书以战略为中心,阐述了太空安全战略的概念内涵、构成要素、创新发展和世界太空安全战略形势,梳理了世界主要航天国家和地区的太空安全战略的战略历程、战略形势、战略目标、战略方针和战略手段,总结了太空安全战略管理的基本方法、主要策略。本书侧重于太空安全战略基础知识的概述,内容浅显易懂,是了解太空安全战略的入门教材。 本书为航天专业高校的基础教材,主要供本科高年级各类专业的学生使用,也可供研究生、在职人员使用,还可供从事相关专业的人员参考。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
青海省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总量及时空差异的量化于德永等本书以景观生态学格局-过程分析、生态学模型与模拟、野外调查等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建立青海省生态系统服务评估指标体系与方法,计算2000~2018年各类生态系统服务的物质量,量化生态系统服务物质量的货币价值;在像元、生态系统类型、生态功能区等多空间尺度上揭示青海省生态系统服务的时空演变特征及驱动力,阐明生态系统服务的得失权衡机制及关键生态系统服务的区域外溢出效应。
-
我国第一阶段细颗粒物源解析方法综述、结果分析与展望高健等著《我国第一阶段细颗粒物源解析方法综述、结果分析与展望》分8章对我国第一阶段细颗粒物源解析研究工作的开展、成果、结论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说明,第1章对我国开展源解析的背景和意义进行了概述;第2章对我国第一阶段开展源解析的基本情况进行了总结;第3章介绍了各城市开展源解析的技术方法;第4章对源谱工作的开展情况及特征进行了分析;第5章对细颗粒物受体组分化学特征进行了对比分析;第6章对细颗粒物源解析结果分年度、分季节、分区域等进行了讨论;第7章对重污染过程的分析方法和主要结果进行了总结;第8章是第一阶段细颗粒物源解析的主要结论、主要启示、存在问题和对未来工作的展望。《我国第一阶段细颗粒物源解析方法综述、结果分析与展望》可供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大气环境相关专业的研究人员,生态环境部门从事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的技术人员及管理人员阅读和参考。
-
典型生态退化区生态技术应用甄霖针对全球范围内日益严峻的生态退化形势及其对生态承载力带来的严重威胁,有关国家和组织研发和应用了一系列生态保护和治理技术,形成了众多治理案例。《典型生态退化区生态技术应用》围绕荒漠化、水土流失、石漠化、退化生态系统等典型生态退化问题,选取国内外203个生态退化区,基于大量实地调研和利益相关者问卷调查,建立了生态系统及其治理技术评价方法,分析了技术需求,推介了适用的生态技术,形成了方便用户参考和使用的“一区一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