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科学、安全科学
-
重大生态保护与建设工程的综合效益评估研究谢高地,张彪 等 著《重大生态保护与建设工程的综合效益评估研究》以生态资产和生态系统服务核算成果为基础,系统研究我国重大生态保护与建设工程综合效益评估的理论基础与框架体系,构建卫星遥感、地面调查与行业统计相结合,能全面反映重大生态保护与建设工程的生态、经济和社会三个效益的评估指标、技术方法与评估模型,并在天然林资源保护、退耕还林还草、京津风沙源治理和重点生态功能区等重大生态工程实施区域进行应用示范,从而为我国区域生态补偿政策制定与生态保护工程部署提供决策支持。
-
中国外来入侵物种防控案例赵彩云,潘绪斌,郭朝丹 等著《中国外来入侵物种防控案例》案例作者都是长期从事外来入侵物种研究的科研工作者,具有丰富的防控与管理经验。该书收录38个案例,分为外来入侵物种预先防范技术、外来入侵物种物理防控技术、外来入侵物种化学防控技术、外来入侵物种生物防控技术、外来入侵物种综合防控技术和外来入侵物种可持续防控技术6章,目前成功也广泛使用的防控技术为可持续防控技术。在外来入侵物种治理方面,将外来入侵物种防控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相结合,从外来入侵物种控制与生境修复两个方面综合管理达到可持续控制的效果,将为中国乃至全球的外来入侵物种管理提供经验。《中国外来入侵物种防控案例》面向外来入侵物种防控的管理者、决策者和从业人员,也可为在生产生活中涉及外来入侵物种防控的企业、个人和机构提供参考。
-
场地精准化环境调查方法学付融冰 著《场地精准化环境调查方法学》试图从调查方法学层面上突出调查理论和方法体系,并对行业普遍感到困惑的问题进行深入探讨,期望有助于从业人员提高对场地调查本质内涵的认识和相关的专业技能。在内容安排上,《场地精准化环境调查方法学》注重帮助读者理解场地调查的概念、理论、方法、技术和实践的内在逻辑关系,突出方法的科学性和实用性。全书共13章,第1章介绍了场地环境系统,从污染场地的概念与属性、场地环境系统的构成、相互作用及重要特征等方面帮助读者构建场地环境复杂系统的理念和认识。第2章介绍了国内外场地调查的方法,为后续理解调查方法提供背景性信息。第3章提出了场地精准化调查的数学表述,带领读者认识和理解场地调查的基本理论,主要包括调查的不确定性,精准化调查的本质、方法、要求及实现途径,是作者提出的精准化调查方法学的基本想法。第4章到第8章,选择了与场地污染状态关系密切的关键性因素及影响进行了分析,主要包括生产性因素、非生产性因素、污染物性质及场地环境行为、土壤理化性质、环境水文地质条件等及其影响,对这些因素的理解和把握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场地调查的水平和准确性;这些章节中还对困扰调查实践的一些典型问题进行了举例讲解,这些问题是作者在调查实践中遇到并经反复思索提炼而成的。第9章阐述了勘察与采样布点方法,从场地水文地质勘察、采样布点原则和方法、调查范围和采样点位数量确定、地下水监测井构建、对照点选择方法等方面阐述了场地勘察及采样的方法和要求,这是调查现场工作的核心内容,作者提出了一些新的观点和方法。第10章介绍了一些提高调查准确性的优化策略,有些方法还未被国内行业普遍认识,也有的只是作者提出的想法。第11章讲解了调查数据评价与解释,如何使用数据,强调透过数据解析场地污染的本相,这部分是当前调查工作中容易被忽视的薄弱环节。第12章讲解场地概念模型的构建与污染范围的确定,提出了一些新的理解和方法。第13章简单介绍了场地调查的技术与装备,旨在扩展场地精准化调查的多元化手段。
-
我国放射性废物管理刘新华 编《我国放射性废物管理》梳理了国内放射性废物管理现状,提出尽快制定《放射性废物管理法》等建议和对策,以期为提升我国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水平提供借鉴,以保障生态环境安全与人体健康,推进核能可持续发展,实现能源经济包容性增长。《我国放射性废物管理》正文部分共10章,主要内容为:首章概念及背景意义介绍,包括放射性废物管理所涉及各方面及其管理意义:第2章我国放射性废物的来源与分类;第3章我国放射性废物管理政策与管理体系,包括我国放射性废物管理、处置政策以及放射性废物管理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第4章核设施放射性废物管理,包括核电站的废物管理以及核燃料循环设施的废物管理,并介绍了核设施废物的处理实例;第5章铀矿开采和矿冶废物管理,包括铀矿开采废物管理、铀矿冶废物管理,并介绍了铀矿开采和矿冶废物管理实例;第6章核技术应用放射性废物管理,包括核技术应用放射性废物的来源、分类、特征及管理;第7章铀(钍)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放射性废物管理,包括铀(钍)废物的来源及管理;第8章放射性废物处置,包括极低放废物的处置,低、中放废物的处置,高放废物和α废物的处置以及铀矿冶废物的处置;第9章退役废物管理,包括退役废物来源、分类以及退役废物的整备、贮存,并介绍了极低放废物和免管废物的管理:第10章放射性废物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包括目前我国放射性废物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对问题的相关对策与建议。《我国放射性废物管理》可供放射性废物管理、环境影响评价、核法律等领域的研究、设计和审评人员参考,也可作为大专院校相关专业的参考教材。
-
国际湖泊生态环境治理经验借鉴研究周国梅,翟桂英,王语懿,魏亮 著中国是世界上湖泊多的国家之一,面积大于1k㎡的自然湖泊有3741个,总面积约9.37万k㎡,约占我国国土面积的1%,位列加拿大、俄罗斯、美国之后,排在第4位。作为地表主要淡水资源,湖泊水资源在我国城镇供水和工农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人类活动日益频繁,对水资源的无序利用和过度开发严重影响了地表水循环,破坏了湖泊原本的生态平衡,导致湖泊面积日渐萎缩、水环境质量不断下降及湖泊生态显著退化,我国湖泊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严重丧失,威胁流域区域生态安全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十四五”期间,我国的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更加注重水生态保护修复,突出水资源、水环境和水生态“三水统筹”,在“有河有水”“有鱼有草”“人水和谐”上实现突破。立足新发展阶段,“十四五”水生态环境治理将改变以往区域分割局面,坚持河湖统领原则,强化流域协同的系统设计,形成上下游配合、左右岸联手的整体治理格局。湖泊生态环境保护修复是一项长期系统工程,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治理案例来看,湖泊生态环境治理往往要经历数十年持之以恒的努力才会见效。涉及多个行政主体的湖泊,只有通过建立完善的协同工作机制,在流域各方共同参与及全面合作的前提下才能有效推进治理工作。《国际湖泊生态环境治理经验借鉴研究》结合“三水统筹”与河湖统领等国内流域生态环境治理的新要求,收集整理北美五大湖、博登湖、里海、成海、兴凯湖等典型跨界湖泊生态环境治理案例,调查典型湖泊自然地理、社会经济和水生态环境等状况,分析湖泊水生态环境治理合作历程和重点领域,总结湖泊生态环境治理的经验与教训,有针对性地提出完善我国湖泊生态环境治理工作的对策建议,以期为深入打好碧水保卫战提供决策参考。
-
湖泊痕量有机污染物调查实用手册赵兴茹,郭睿本书在参考国内外相关方法及实验室方法的基础上,建立了有毒有害痕量有机污染物如挥发性有机物、有机氯农药、多环芳烃、多氯联苯、氯代二?f英、多溴二苯醚、溴代二?f英、多氯萘、短链氯化石蜡、得克隆、全氟化合物和抗生素等的样品采集、数据质量控制及分析方法。本书将在实际过程中分析此类化合物遇到的问题,以及如何得到较为准确的结果应注意的事项,以工作札记的形式列在章节前。本书可为实验室快速建立有机物分析方法提供参考。
-
土壤样品分析测试方法实操手册孟建卫暂缺简介...
-
合流制溢流模拟分析技术研究于磊,王丽晶,周星《合流制溢流模拟分析技术研究(海绵城市建设研究与实践丛书)》是《海绵城市建设研究与实践丛书》之一,主要介绍合流制溢流污染模拟分析相关研究成果。主要研究内容包括概述、基于网厂河同步监测的合流制溢流特征分析、基于数值模拟的合流制溢流预测及调蓄规模确定方法研究、源头海绵设施对合流制溢流的减控效果模拟分析、基于河道纳污能力的合流制溢流污染控制方案研究和降雨径流污染综合控制方案研究。《合流制溢流模拟分析技术研究(海绵城市建设研究与实践丛书)》内容翔实,可为从事合流制溢流污染治理的有关政府管理人员、规划设计人员提供参考,也可为相关领域的科研人员提供借鉴。
-
饮用水水垢控制原理与技术卢金锁 等本书从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反思和水垢问题出发,总结分析了饮用水水垢对人体健康的威胁,并阐述了两者之间的关联;介绍了水垢产生原理、过程、影响因素和水垢相关指标检测方法及设备,提出了水垢的形态及其影响因素和控制方法;从水垢控制需求出发,总结分析了传统软化工艺原理与技术、化学结晶循环造粒流化床及生物诱导软化工艺原理与技术。基于水垢控制机制和原生钙镁保留需求,着重论述了酸碱平衡曝气水垢控制工艺原理与技术,针对我国地下及地表水源水介绍了以酸碱平衡曝气工艺为核心的水垢控制技术与设备,及其实际应用效果。
-
中国自然遗产保护的国家公园管理模式研究罗金华《中国自然遗产保护的国家公园管理模式研究》以生态文明思想为引领,美丽中国建设为目标,自然保护地为载体,遵循生态文明、美丽中国、自然保护地和国家公园四者构成的逻辑关系,在回顾中国传统自然保护理念、梳理中外自然保护和国家公园发展脉络、国家公园试点的基础上,就构建中国自然遗产保护的国家公园管理模式进行探讨。本研究涵盖生态文明、人地关系、生态学、博弈论、可持续发展等理论,涉及自然资源与环境保护、生态管理、生态旅游开发等多方面内容,兼具哲学、政治、法律、管理、旅游等多学科的学术价值。针对中国国家公园“怎样建”、“谁来管”等关键问题,《中国自然遗产保护的国家公园管理模式研究》从利益相关者协调入手,探讨建立符合生态系统自然演替规律、提供高质量生态产品服务的国家公园体制和运行机制,力图寻找构建自然保护地体制机制、协调自然保护与利用矛盾、平衡自然遗产多元主体利益、科学技术支撑可持续发展等问题的解决方法,能够为自然保护地体系及其国家公园管理科学化和规范化提供积极的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