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科学、安全科学
-
生态文明的伦理诉求张云飞 著生态伦理是生态文明的伦理表现和表征,是由生态道德和生态正义“双螺旋”结构构成的整体。生态伦理学是研究生态道德和生态正义的交叉科学。本书从生态文明的伦理构成出发,探讨了生态伦理学的学科建设问题,追溯了生态伦理学形成的儒家思想资源,考察了环境主义和生态主义等绿色思潮的生态伦理意义,表达了对生态环境健康的生态伦理关切,提出了实现生态正义的社会诉求。尽管难以称得上一部系统、深入的生态伦理学著作,但指认出了生态伦理学的热点问题,勾勒出了生态伦理学的框架结构。因此,可以为构建和完善生态伦理学,尤其是以马克思主义为导向的生态伦理学提供一种选择思路,可以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一种伦理辩护。
-
高级氧化与生物降解近场耦合水处理技术周丹丹等本书在介绍高级氧化与生物降解近场耦合水处理技术的原理与构型基础上,对处理技术的特有优势、构建途径、运行效能、耦合机制、增效手段与动力学解析等方面进行了详细论述,为难降解污染物的去除、难降解废水的无毒无害化排放提供崭新的思路。
-
环境地球物理探测技术在污染场地环境调查中的应用韩春媚,刘兴昌,袁泉 著《环境地球物理探测技术在污染场地环境调查中的应用》在对土壤与地下水污染现状与环境地球物理学发展现状进行总结研究的基础上,对目前调查方法的“瓶颈”进行分析,提出新兴的场地污染调查、评估技术及污染调查技术规划。针对常用的地球物理探测技术,对其适用范围、信息采集流程与数据解译做了详细阐述。在现有理论知识基础下,给出了不同场地、不同污染物的调查应用案例,旨在为读者提供“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方法。《环境地球物理探测技术在污染场地环境调查中的应用》全书共4章,分为国内现状、土壤及地下水污染场地特性与调查技术、环境地球物理探测技术适用范围和信息采集流程与数据解译、环境地球物理探测技术污染调查与应用案例。《环境地球物理探测技术在污染场地环境调查中的应用》资料翔实丰富、图文并茂,理论与实践兼顾,注重科学性、先进性与实践性的统一,对指导环境地球物理探测技术在污染场地环境调查中的应用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环境地球物理探测技术在污染场地环境调查中的应用》可供地球物理勘探工作者、水文地质工作者、环境地质工作者以及大专院校有关专业师生参考阅读。
-
三峡水库运行背景下水污染综合调控模式研究王丽婧 等著暂缺简介...
-
大气环保产业技术创新链理论与实践卢静《大气环保产业技术创新链理论与实践》基于对国内外技术创新链概念内涵、相关理论、形成机理、演变过程等的研究,提出了大气环保产业集聚区技术创新链的理论体系;依托不同类别的典型案例,研究了技术创新链的常见运行模式和主要动力机制,提出了推动技术创新链形成和发展的关键举措;结合新时期大气污染减排和温室气体排放控制任务与目标,设计了大气环保产业技术创新链结构模型;基于大数据分析,以大气环保产业的技术研发、转化、产业化为重点,分析了我国大气环保产业技术创新链中的创新主体、协作主体、技术研发、技术转化及技术产业化等核心环节的关键要素的时间与空间布局情况。由分析可知,我国在大气环保产业新技术研发及应用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部分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技术创新的主体要素不断丰富,涵盖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及产业集聚区,其中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参与度和贡献度日益提升,逐步占主导地位。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各领域技术成果数量虽然多,但仍以低价值专利技术为主;以企业为核心的技术创新体系尚不健全;技术转化机制不健全,导致技术成果转化水平较低;技术创新的政策、资金、平台等支撑保障机制有待完善:等等。同时,《大气环保产业技术创新链理论与实践》基于协同创新理论,系统构建了环保产业集聚发展的协同创新评价指标体系及其评价方法,通过开展典型环保产业集聚区技术创新链模式及其运行效益实证研究,准确把握产业集聚区创新发展中的问题与不足,并提出优化调整建议,以期促进我国大气环保产业技术创新及产业化发展,打通研发产业化路径,提高技术需求向产业供给转化的效率。
-
生态产品及其价值体现张惠远《生态产品及其价值实现》基于“理论-方法-实证-管理”的研究框架,试图对生态产品及其价值实现进行系统的探讨和论述,以期为完善生态产品基础理论、开展生态产品评估、指导生态产品管理提供支撑。全书共分十章。《生态产品及其价值实现》章、第二章、第三章为理论部分,系统论述了生态产品的概念及内涵、理论基础和相关研究进展;第四章、第五章、第六章为方法部分,梳理介绍了生态产品评估的框架、实物量和价值量评估方法;第七章和第八章为案例实证部分,分别选取了典型区域,开展森林、草原、湿地等不同生态系统和区域、流域生态产品及其价值评估研究;第九章和第十章为管理对策部分,梳理了国内外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案例,并提出了增强生态产品生产能力的主要措施和促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有关对策建议。生态产品概念的提出不仅为资源生态环境等学科带来了新的增长点,也架起了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之间的桥梁,更为协调入与自然关系提供了新的途径,必然带动相关生态产业的发展,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深入发展,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生态产品及其价值实现》着重从四个方面进行了探索研究。
-
中越边境生物多样性跨境保护技术与实践谢华 等2021年和2022年是由中国主办的《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第十五次会议的召开之年,切实做好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对响应《生物多样性公约》、展示中国积极履约的国际形象至关重要,同时也对加快实现中国乃至世界可持续发展有重要推动意义。近年来,广西进一步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管理能力建设,加大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生态修复力度,筑牢中国南方重要生态屏障,取得显著成效,但就目前形势而言,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依然任重道远。
-
植被与陆地碳循环(英)戴维·比尔林 等著;王永栋 等译在过去的四亿年里,植物占领了地球并繁衍生息,同时改变着地球表面。本书通过将现今植被发展过程中的关键机制、要素与不同地质时期的全球气候模型联系起来,论证了植被在地史时期陆地碳循环中发挥的作用。由此得出的气候和植被过程模拟的结果与可观测的地质记录数据(如煤与蒸发岩的分布)相一致,从而支持模拟方法的有效性。此外,本书还对未来几个世纪可能出现的情况进行了模拟,为全球变暖时期的地球植被和碳循环提供了宝贵的预测。
-
二氧化碳封存利用宋永臣,张毅,刘瑜本书聚焦CO2封存利用关键科学问题,系统总结了作者团队近年来在CO2高效安全封存利用领域取得的理论与技术研究成果。全书共10章,围绕封存储层特性、流体物性、多相多组分传质与渗流规律、封存利用技术四个方面,主要阐释了储层孔渗及润湿特性分析新方法,封存过程储层与原生流体、CO2之间的相互作用,地质封存利用流体物性与传质理论,CO2强化采油采气及盐水层封存等封存利用方式所涉及的关键理论和技术,并结合封存案例进行了模拟研究,旨在为我国CO2安全高效封存利用提供系统、实用、扎实的理论和技术基础。
-
淡水养殖池塘环境生物修复技术谢从新,李大鹏,陆诗敏,汤蓉我国内陆池塘养殖产量为2210.97万t,占全国渔业产量的34.2%。在保障国家食品安全、保证优质蛋白质和农产品供给、增加农民收入和农村就业率、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保障水产品质量安全和防止环境污染成为池塘养殖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本书总结了作者多年来对生物浮床(biologicalfloatingbed)和生态沟渠池塘水质复合修复技术的研究成果,主要内容包括养殖池塘生物浮床和生态沟渠的改造,池塘水质理化特性、饵料生物群落结构,浮床植物水蕹菜和沟渠植物苦草生长规律及对水体磷形态赋存的影响,底泥-水界面营养物质变化特征与底质改良技术,以及池塘氨氧化微生物组成、基因多样性与系统发育,人工基质富集氨氧化微生物净化水质效果等。基于上述研究成果,分析了系统的水质修复效果与经济效益,讨论了系统的水质修复原理、养殖池塘的能量与物质流动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