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科学、安全科学
-
土壤与健康知识问答闫成“万物土中生”,土壤是人类赖以生存与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土壤健康安全是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根本保障,农用地土壤污染不仅威胁食品安全,还会对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安全造成威胁,进一步加剧我国的人地矛盾,成为“美丽中国”建设的一块短板。2014年,环境保护部和国土资源部发布了《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公报》。调查结果显示,全国土壤环境状况总体不容乐观,部分地区土壤污染较重,耕地土壤环境质量堪忧,全国土壤总的点位超标率为16.1%。因此,必须要采取有效措施遏制当前土壤资源向不利态势转变的趋势,保护土壤健康,保障粮食供应和维护生态环境。目前,我国对土壤环境质量健康的研究正在逐步趋于完备。对于土壤健康的概念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常用的定义是由土壤质量变化而来的,两者之间虽然有很多相似之处,但是有研究者认为土壤质量通常用来代表静态的土壤状态,土壤健康则是一段时间内动态的土壤状态。德国M-SQR评价系统、美国康奈尔土壤健康评价指标体系、Lanson土壤健康评价指标体系、Wienhold土壤健康评价指标体系等都是常见的土壤健康评价指标体系,它们主要通过一些可以代表土壤性质和特征的指标来评估土壤健康状态。在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的背景下,规模化经营模式日益丰富,在带来快速发展的同时也造成了农药、化肥过量施用,重金属、抗生素、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等残留的问题,加重了面源污染问题,对土壤健康的影响不可小觑。因此,要注重绿色农业和生态农业的发展,改善农田土壤环境的健康状况。为了进一步提升公众对土壤健康的认识,《土壤与健康知识问答》在全面介绍土壤环境基础知识的前提下,以土壤健康和人体健康为焦点,以简单明了、图文并茂的方式介绍了相关内容,旨在普及和宣传保护土壤健康与人体健康方面的基础知识。
-
挥发性环境污染暴露与健康效应安太成,李桂英等当前我国大气环境健康问题突出,大气污染问题更是威胁着生态环境和公共健康。其中VOCs的污染是对大气环境非常重要和常见的贡献者之一。《挥发性环境污染暴露与健康效应》结合我国大气挥发性污染防治工作的需求,系统总结了我国大气挥发性污染物的环境暴露与健康效应领域的创新性研究成果。《挥发性环境污染暴露与健康效应》共分7章:第1章主要介绍我国挥发性有机物污染问题的演变、源解析技术的发展历程及暴露与人体健康效应等问题;第2章介绍挥发性有机物的环境地球化学行为与来源解析;第3章介绍挥发性有机物的大气化学过程与机制研究;第4章介绍挥发性有机物在矿物界面的迁移转化机理;第5章介绍挥发性有机物的暴露与机制;第6章介绍挥发性有机物的健康效应;第7章介绍挥发性有机物的扩散传输及其风险评估。
-
陆海统筹环境治理研究蓝文陆,邓琰本书共分为陆海统筹生态环境治理技术方案、南流江陆海统筹综合治理、西门江陆海统筹综合治理3个篇章,较为系统地介绍了以海定陆、从山顶到海洋的陆海统筹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和污染防治区域联防的技术策略、具体案例实践及长效政策保障机制。期望本书能为立足生态系统完整性、改革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制等研究及具体流域-海域水环境综合整治提供参考,为其他河口海湾的研究与实践提供借鉴。
-
天然有机质对川西地区有机污染物环境行为的影响王彬 等川西平原及若尔盖地区是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明确的“两屏三带”为主体的生态安全战略格局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天然有机质对川西地区有机污染物环境行为的影响:川西平原及若尔盖牧区实践》详细介绍了天然有机质对川西平原及若尔盖牧区有机污染物环境行为与归趋的影响,着重解析了川西平原还田秸秆DOM对磺胺甲*唑吸附行为的影响机制、川西平原土壤腐殖质介导磺胺嘧啶光解过程及其影响机制、川西平原还田秸秆DOM对典型农药吸附及迁移行为的影响机制、若尔盖牧区土壤有机质更替研究—基于典型分子标记物、土壤有机质/Cu2+对若尔盖牧区土壤吸附典型抗生素的影响和若尔盖牧区土壤腐殖质对典型抗生素光解过程的影响研究。作者结合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所面临的挑战,针对建设若尔盖国家湿地公园的需要,探索了多种有机质对川西平原及若尔盖牧区的土壤吸附、迁移和光解多种有机污染物的影响机制,为土壤污染修复提供科学依据。
-
基于生态系统的海岛生态保护空间分区研究池源本书以我国典型泥沙基岩混合岛群——洞头群岛作为研究区,针对基于生态系统的海岛空间分区这一科学问题,以海岛生态系统的空间异质性为核心,以野外调查和遥感影像为主要数据来源,主要开展了以下工作:(1)通过精准刻画海岛景观格局类型、规模、等级和变化过程,量化了人类活动对海岛生态系统的影响及其空间特征;(2)剖析了海岛植被土壤系统的空间格局及关键影响因子,通过耦合海岛景观植被土壤并充分挖掘遥感影像的生态意义,实现了植被和土壤点状数据“由点到面”的空间模拟;(3)通过全面考虑海岛生态系统关键要素、外界干扰及其空间异质性和内在关系,构建了海岛生态系统健康和韧性模型,并评估了不同尺度下海岛生态系统健康和韧性的空间特征;(4)提出了针对不同保护和利用目的的海岛空间分区多种方案,并根据不同海岛的发展方向识别了各岛分区方案。
-
风在心间行走李景平 著本书为作者的采风作品集,记录了作者参加各种环境文学或者生态文学作家采风的见闻和感想,全书包括三辑,包括风声已远、风乍吹过、风中短笛,收录了作品永恒的主题、看看这片橄榄色世界、曾经的梦不只是梦、追着汾河疾走、在生态文学的绿塬聆听天籁、在历史的深处听风、流淌进一条河的文学行走、一座雕像的寻找、银蓝色风光等。
-
新时代美丽玉环建设战略研究马国霞《新时代美丽玉环建设战略研究》对美丽城市建设的内涵和原则进行理论分析,并以滨海型工业城市玉环市为例做实证分析,探讨县域城市美丽建设的路径,并为其他地区提供思路和借鉴。浙江省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发源地与率先实践地,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萌发地,也将努力成为新时代全面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窗口。2020年,浙江省委、省政府印发实施《深化生态文明示范创建高水平建设新时代美丽浙江规划纲要(2020-2035年)》,全面启动美丽浙江建设。玉环市位于浙东南,兼具滨海型、工业型双重特点。在着重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也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工作,围绕“建设美丽宜居、充满活力的现代化海湾城市”这一奋斗目标,坚持改革创新,努力探索玉环模式的高质量发展道路。由产业强到生态美,在坚持集中精力抓经济建设的同时,纵深推进环境大整治、大提升行动;由直接排放到零排放,开展污水零直排区建设三年行动,不断提升水生态环境质量;由末端治理向产业转型升级转变,聚焦老旧工业点改造提升和小微企业园建设,大力推进产业优化升级;由生态环境部门一家单治向社会共治转变,实施五水共治、坚持海陆统筹、强化城乡统筹。玉环市先后创成了全国文化先进县、***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海洋公园、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等绿色品牌,连续三年获评浙江省委、省政府美丽浙江建设工作考核优秀县(市、区),为下一步全面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打下了坚实基础。
-
两山学刊金佩华,王景新 著暂缺简介...
-
尾矿渣样品采集及成分检测实用手册他维媛,杨林,薛旭东,金盛华 著尾矿渣是指选矿厂对金属矿石选别后留下的残余脉石、矿砂,通常占矿石总量的50%~90%,主要成分为二氧化硅、氧化铁、氧化铝、氧化钙等,有的还含有色金属或稀有金属。尾矿渣一般堆存在尾矿库内,会携带重金属元素及其他有害组分,且在地表堆放条件下会发生氧化、水解和风化等,易造成扬尘污染。如果再与地表水或雨水相互作用,溶解某些有害组分并携带转移,会造成大范围污染。此外,选矿过程中使用的化学药剂会残存在尾矿渣中,并可能与其中某些组分发生反应,产生新的污染物。因此,对尾矿库中的尾矿渣进行采样分析,掌握其中的主要成分和各元素浓度水平,是摸清尾矿库内可能存在的特征污染物的必要前提,也可为开展尾矿库环境风险评估、探索尾矿库环境污染风险管控模型等工作提供重要支撑。秦岭区域矿产资源丰富,存在大量矿山采选企业,同时也形成了大量尾矿库。2020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到陕西考察时强调,“秦岭和合南北、泽被天下,是我国的中央水塔,是中华民族的祖脉和中华文化的重要象征”。为保护秦岭生态环境,陕西省生态环境厅从2020年起组织开展了“构建陕西省秦岭区域尾矿库环境污染防治管理体系”工作。其中,对尾矿渣进行采样分析,摸清每座尾矿库中的特征污染物,是此项工作的重要任务之一。共有近10家检测机构、百余名检测人员参与此项工作,对300多座尾矿库内的尾矿渣进行采样分析,检测因子多达20余项。此项工作在严格执行国家已有采样分析标准和相关技术规范的基础上,不断优化工作流程和操作环节,总结出一套相对成熟的尾矿渣样品采集和成分检测技术方案。《尾矿渣样品采集及成分检测实用手册》专门针对尾矿渣建立了一套样品采集、成分检测、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方案,旨在为同类工作的开展提供思路与指导。
-
地球大数据支撑可持续发展目标报告郭华东《地球大数据支撑可持续发展目标报告(2021):中国篇》聚焦零饥饿(SDG 2)、清洁饮水和卫生设施(SDG 6)、可持续城市和社区(SDG 11)、气候行动(SDG 13)、水下生物(SDG 14)和陆地生物(SDG 15)六大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专注于新方法新指标的探索、可持续发展进程的跟踪评估,以及多指标交叉研究的理论与实践,针对27个具体目标汇集了52个典型案例,展示了在典型地区和中国两个尺度上针对SDGs指标的研究、监测和评估成果,包括36套数据产品、25种方法模型和41个决策支持。这些研究成果展示了中国利用科技创新推动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探索和实践,充分揭示了地球大数据技术对监测评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应用价值和广阔前景,开拓了在联合国技术促进机制框架下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方法支撑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落实的新途径和新方法,可为各国加强该议程的落实监测评估提供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