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科学、安全科学
-
水环境质量监控与处置系统中的水源水质在线监测技术陈亚男 译水源水是自然水资源(如含水层、湖泊、河流和小溪)中的饮用水来源。在线水源水质监测(OWQM-SW)在《水环境质量监控与处置系统中的水源水质在线监测技术》中被定义为使用在线水质仪器对水源水的水质进行实时测量。通过OWQM-SW获得的结果使水务公司能够更有效地处理水源水,及时发现水质重大变化,并采用适宜的处理措施保护饮用水水源。OWQM-SW可以作为一个独立的监测项目来实施,也可以纳入水质监管和响应系统(SRS)。SRS是美国国家环境保护局(EPA)为了支持监测和管理从水源地到用户家庭的水质而开发的系统。该系统由一个或多个组件构成,为公共饮用水机构的运作提供信息支撑,以提高其快速检测和应对水质变化的能力。SRS的概述可以在资料《SRS入门》中找到。《水环境质量监控与处置系统中的水源水质在线监测技术》将OWQM-SW视为SRS里在线水质监测(OWQM)组件的应用程序,允许使用SRS的许多组件来支持OWQM-SM,如信息管理系统、可视化工具、采样与分析和污染事件响应计划。此外,还有大量的SRS指南可以指导OWQM-SW的设计。在书中相应的位置可以找到这些引用的资源。
-
生活垃圾焚烧发电知识问答生态环境部华南环境科学研究所《生活垃圾焚烧发电知识问答》由生态环境部华南环境科学研究所(生态环境部生态环境应急研究所)编著
-
政策环境影响评价理论方法与实践生态环境部环境工程评估中心 编暂缺简介...
-
环境心理学导论高健,于亢亢 译暂缺简介...
-
辽阳重要芳烃及化纤原料基地产业发展与环境保护规划研究苗永刚 等本书从辽阳重要芳烃及化纤原料基地石油化工、精细化工和化工新材料发展现状入手,依托辽阳石化公司产品资源,规划从市场需求入手,延伸芳烃产业链,设计提升产业丰厚度,提高产品附加值;加大化工新材料产业培育力度,依托具有领先技术优势的企业、项目,变技术优势为市场优势,形成行业领先效应,带动上下游联动发展。同时,规划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遵循“与自然和谐共存”“坚持资源优化效益提升”“生态效率”“高科技、高效益”和“3R”的原则,根据循环经济理念和生态工业原理,结合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建设,规划产业、基地生态环保保护工作,以实现区域层次的资源高效利用,最大限度地减少污染物排放,力争改善区域环境质量,提高经济增长质量。
-
流域水污染源解析与精细化管理陈岩、王永桂、曾维华、赵琰鑫 等 著本书立足于为国家水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决胜提供支撑,基于水质目标精细化管理的需求,介绍了一套基于“陆-水”一体化耦合模型的流域污染源解析技术体系,能实现流域污染物产量、排放量的动态量化,并提供一套流域污染源动态排放和负荷清单的编制方法,详细总结了如何利用数值模型定量分析不同污染源对流域控制断面精细化贡献的方法。并在此基础上介绍了图书提出的技术体系在湟水河流域和沱江流域的典型应用实例,旨在为水环境质量目标精细化管理提供方便、快捷的陆源输入核算,陆-水环境响应评估,水环境污染贡献追溯和污染源调控分析等技术方案,以期为流域或区域尺度的水污染防治、水污染修复等有序推进提供理论依据、技术参考和案例借鉴。本书具有较强的技术应用性和针对性,可供从事流域污染源解析、水污染溯源以及水污染治理等工作的工程技术人员、科研人员和管理人员参考,也可供高等学校环境科学与工程、生态工程、市政工程及相关专业师生参阅。
-
低碳环境友好技术国际转移的困境与博弈肖汉杰本书为作者的博士学位论文。人类文明可持续发展受到全球气候变化的严峻挑战。气候变化是人类共同面临的威胁,低碳环境友好技术(LCEFT)转移是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途径。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多边治理框架下,资金机制、清洁发展机制等都被逐步推行,但推行的效果远没有达到预期,如何促进LCEFT转移扩散以应对气候变化仍是国内外学者关注的难点课题。本书在全球气候变化威胁背景下,从微观层次研究发展中国家企业LCEFT引进、协同创新和创新扩散的博弈问题,对于破除LCEFT转移的“囚徒困境”,减缓全球气候变化,实现全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
流域水环境综合整治规划理论方法与广东实践余香英 等 著水污染治理一直是我国面临的一项长期、重要的任务,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指导下,打好水污染防治攻坚战已成为推动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落实“还老百姓清水绿岸、鱼翔浅底”等要求的重要举措,拥有清洁的水源和安居乐业的人居环境,成为人民群众过上幸福美好生活的重要追求和期待。
-
中国自然遗产保护的国家公园管理模式研究罗金华《中国自然遗产保护的国家公园管理模式研究》以生态文明思想为引领,美丽中国建设为目标,自然保护地为载体,遵循生态文明、美丽中国、自然保护地和国家公园四者构成的逻辑关系,在回顾中国传统自然保护理念、梳理中外自然保护和国家公园发展脉络、国家公园试点的基础上,就构建中国自然遗产保护的国家公园管理模式进行探讨。本研究涵盖生态文明、人地关系、生态学、博弈论、可持续发展等理论,涉及自然资源与环境保护、生态管理、生态旅游开发等多方面内容,兼具哲学、政治、法律、管理、旅游等多学科的学术价值。针对中国国家公园“怎样建”、“谁来管”等关键问题,《中国自然遗产保护的国家公园管理模式研究》从利益相关者协调入手,探讨建立符合生态系统自然演替规律、提供高质量生态产品服务的国家公园体制和运行机制,力图寻找构建自然保护地体制机制、协调自然保护与利用矛盾、平衡自然遗产多元主体利益、科学技术支撑可持续发展等问题的解决方法,能够为自然保护地体系及其国家公园管理科学化和规范化提供积极的应用价值。
-
地震扰动区地质灾害防治理论与实践林孝先自“5·12”地震发生以来,龙门山地震扰动区的地震灾害及其相关地质灾害开始备受大众关注。这十余年来,震后地质灾害的防治思路历经“点一线一面一综合”的变革,从初的应急排危、就点治点,转变为对重要交通要道、河流的沿线防治,再到对流域或重点区域的面上防治,目前正在向更加关注入文(如人居环境)的区域综合防治转变。在这种背景与思路下,《地震扰动区地质灾害防治理论与实践》对地震扰动区的地质灾害理论知识进行了梳理与介绍,并结合作者的一线实践,就龙门山地震扰动区的地质灾害防治、教学实践等案例进行了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