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科学、安全科学
-
地震扰动区地质灾害防治理论与实践林孝先自“5·12”地震发生以来,龙门山地震扰动区的地震灾害及其相关地质灾害开始备受大众关注。这十余年来,震后地质灾害的防治思路历经“点一线一面一综合”的变革,从初的应急排危、就点治点,转变为对重要交通要道、河流的沿线防治,再到对流域或重点区域的面上防治,目前正在向更加关注入文(如人居环境)的区域综合防治转变。在这种背景与思路下,《地震扰动区地质灾害防治理论与实践》对地震扰动区的地质灾害理论知识进行了梳理与介绍,并结合作者的一线实践,就龙门山地震扰动区的地质灾害防治、教学实践等案例进行了分享。
-
大气环保产业技术创新链理论与实践卢静《大气环保产业技术创新链理论与实践》基于对国内外技术创新链概念内涵、相关理论、形成机理、演变过程等的研究,提出了大气环保产业集聚区技术创新链的理论体系;依托不同类别的典型案例,研究了技术创新链的常见运行模式和主要动力机制,提出了推动技术创新链形成和发展的关键举措;结合新时期大气污染减排和温室气体排放控制任务与目标,设计了大气环保产业技术创新链结构模型;基于大数据分析,以大气环保产业的技术研发、转化、产业化为重点,分析了我国大气环保产业技术创新链中的创新主体、协作主体、技术研发、技术转化及技术产业化等核心环节的关键要素的时间与空间布局情况。由分析可知,我国在大气环保产业新技术研发及应用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部分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技术创新的主体要素不断丰富,涵盖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及产业集聚区,其中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参与度和贡献度日益提升,逐步占主导地位。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各领域技术成果数量虽然多,但仍以低价值专利技术为主;以企业为核心的技术创新体系尚不健全;技术转化机制不健全,导致技术成果转化水平较低;技术创新的政策、资金、平台等支撑保障机制有待完善:等等。同时,《大气环保产业技术创新链理论与实践》基于协同创新理论,系统构建了环保产业集聚发展的协同创新评价指标体系及其评价方法,通过开展典型环保产业集聚区技术创新链模式及其运行效益实证研究,准确把握产业集聚区创新发展中的问题与不足,并提出优化调整建议,以期促进我国大气环保产业技术创新及产业化发展,打通研发产业化路径,提高技术需求向产业供给转化的效率。
-
高寒草甸施工保护与生态修复技术李仁华高寒草甸是在寒冷的环境条件下发育在高原和高山的一种草地类型,在我国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其组成主要是冷中生的多年生草本植物,常伴生中生的多年生杂类草。由于发育地环境条件恶劣,高寒草甸一旦遭到破坏就很难恢复。在青藏高原高寒地区开发建设时,不可避免的会扰动原生草甸,如何保护草甸是开发建设必须解决的现实问题。本书介绍了青藏高原高寒地区植被多样性及分布概况、高寒草甸土壤可蚀性及生态环境保护现状与需求、青藏高原高寒地区草甸保护施工案例等,并着重论述了生产建设项目施工扰动的高寒草甸剥离、养护、回铺工艺,以及扰动破坏后高寒草甸区的生态恢复技术。可为后续高寒草甸区草甸研究与保护性施工提供借鉴与参考。
-
中越边境生物多样性跨境保护技术与实践谢华 等2021年和2022年是由中国主办的《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第十五次会议的召开之年,切实做好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对响应《生物多样性公约》、展示中国积极履约的国际形象至关重要,同时也对加快实现中国乃至世界可持续发展有重要推动意义。近年来,广西进一步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管理能力建设,加大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生态修复力度,筑牢中国南方重要生态屏障,取得显著成效,但就目前形势而言,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依然任重道远。
-
水环境质量监控与处置系统中的水源水质在线监测技术陈亚男 译水源水是自然水资源(如含水层、湖泊、河流和小溪)中的饮用水来源。在线水源水质监测(OWQM-SW)在《水环境质量监控与处置系统中的水源水质在线监测技术》中被定义为使用在线水质仪器对水源水的水质进行实时测量。通过OWQM-SW获得的结果使水务公司能够更有效地处理水源水,及时发现水质重大变化,并采用适宜的处理措施保护饮用水水源。OWQM-SW可以作为一个独立的监测项目来实施,也可以纳入水质监管和响应系统(SRS)。SRS是美国国家环境保护局(EPA)为了支持监测和管理从水源地到用户家庭的水质而开发的系统。该系统由一个或多个组件构成,为公共饮用水机构的运作提供信息支撑,以提高其快速检测和应对水质变化的能力。SRS的概述可以在资料《SRS入门》中找到。《水环境质量监控与处置系统中的水源水质在线监测技术》将OWQM-SW视为SRS里在线水质监测(OWQM)组件的应用程序,允许使用SRS的许多组件来支持OWQM-SM,如信息管理系统、可视化工具、采样与分析和污染事件响应计划。此外,还有大量的SRS指南可以指导OWQM-SW的设计。在书中相应的位置可以找到这些引用的资源。
-
企业环境安全管理实操生态环境部生态环境应急研究所 编《企业环境安全管理实操》是在企业环境安全管理工作不断探索、不断创新、不断发展、不断完善的历史背景下,通过详解企业环境安全管理的实操,力求覆盖企业的各类突发环境事件起因和各类环境风险源,并精选近年来发生的典型突发环境事件案例编著而成的。《企业环境安全管理实操》包含了大量与安全生产工作相关的内容,没有对相关业务或行业主管部门进行具体的区分,体现了安全生产和环境安全管理工作“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并且紧密的关系,并符合应急管理部门在公共安全领域统一指挥、专常兼备的应急管理体制。《企业环境安全管理实操》可为我国企业环境安全管理提供有益的指导,适用于企业决策层领导、管理层干部、操作层员工的环境安全培训和管理,适用于科研院校环境保护、生产安全、企业管理等相关专业师生教学和扩大知识面,同时也可为生态环境、应急管理等政府部门提供参考借鉴。
-
地方政府土地管理行为对碳排放的影响机制研究陈前利 著地方政府土地管理行为如何影响工业碳排放?《地方政府土地管理行为对碳排放的影响机制研究》主要从工业用地供应规模、供应方式和供应价格三方面构建了分析框架。基于2007-2016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采用系统GMM模型(高斯混合模型)、门槛回归模型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地方政府工业用地供应行为对碳排放的影响存在三个效应:规模效应、方式效应、价格效应,由此可知,地方政府工业用地供应行为会影响工业能源碳排放;工业用地供应规模、供应方式、供应价格方面对工业能源碳排放的影响存在差异,且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地方政府土地管理行为又如何作用于城镇碳排放?《地方政府土地管理行为对碳排放的影响机制研究》构建了分析框架,并基于1998-2014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采用系统GMM模型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地方政府土地管理行为总体上显著降低了城镇人口密度;而且样本时期的城镇人口密度与城镇人均能源碳排放的关系总体处于U型曲线的下降部分,因此,地方政府土地管理行为对城镇人均能源碳排放具有较为显著的助推作用。土地利用变化直接导致土壤和植被等陆地生态系统的变化,而且土地城镇化是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方面,那么地方政府土地管理行为如何通过作用土地城镇化而影响碳储量变化?《地方政府土地管理行为对碳排放的影响机制研究》以乌鲁木齐市为例,基于20世纪70年代到2015年部分时序数据,采用GIS分析法、逐步回归模型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自然因素是影响碳储量的重要原因,土地利用变化是碳储量变化的关键原因,其中经济因素是主要驱动。土地城镇化过程是陆地生态系统碳储量减少的主要驱动因素。而地方政府的建设用地审批、土地出让方式选择、土地收入依赖等可能是促使土地利用变化,尤其是土地城镇化的重要原因。同时,地方政府的土地行为与城镇碳排放总量变化相关。
-
黑碳减排的气候和空气质量协同效应[挪威] 维格迪斯·韦斯特伦 著暂缺简介...
-
工业企业涉VOCs多点散发源及监测分析等研究与实践黄敏超,蔡梅 等 著《工业企业涉VOCs多点散发源及监测分析等研究与实践》基于源项解析思路,参考美国VOCs污染源管理方法,结合我国工业企业实际情况,研究提出了一套工业企业VOCs污染源排查方法及推荐的估算方法,同时提供了涉及的污染源的图示及估算实例,配合了政策文件的落实,提高了VOCs治理的精准性和科学性。《工业企业涉VOCs多点散发源及监测分析等研究与实践》分为8个章节,第1章为概述,主要介绍国内外挥发性有机物的研究现状;第2章为挥发性有机物污染源排查的理论基础,主要介绍《工业企业涉VOCs多点散发源及监测分析等研究与实践》对工业企业VOCs污染源排查和估算方法的研究思路、理论基础、主要特征及整体构架;第3章至第7章为对5类污染源强的分类研究,包括污染源排查的工作流程、工作方法、源项分析、推荐估算方法、排查报告方法、管理要求及建议,并针对每一类污染源强的不同排放量估算方法提供参考案例;第8章为挥发性有机物采样与监测分析,主要介绍挥发性有机物的采样点位布设、采集、运输和保存等要求。
-
广州市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研究于雷,王成新,吴耀光,卢文洲,马占琪 著《广州市“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研究》以实现分阶段环境质量目标为核心,围绕空间布局优化、污染排放控制、环境风险管控、资源利用效率等方面,梳理和整合相关法规条例、规划计划、战略环评和规划环评的环境管控要求,建立覆盖全市的分区生态环境准入清单,形成空间管控方案精细化“落地”到区、镇街、行政村的精准管控体系。编制团队开展了大量的基础研究工作,对广州市生态环境基础、生态保护红线与生态空间保护、水环境质量底线、近岸海域环境质量底线、大气环境质量底线、土壤环境风险防控底线、资源利用上线、生态环境管控单元及准入清单等进行了专项研究。《广州市“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研究》凝聚了“三线一单”编制的主要成果,从广州市实际出发,尝试建立超大城市生态环境分区精细化管控体系,积极探索国土空间规划和“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的衔接机制,可供区域环评、规划环评、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城市环境规划、国土空间规划等领域的相关部门、研究人员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