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科学、安全科学
-
城市黑臭水体治理的成效与展望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水环境与水生态分会《城市黑臭水体治理的成效与展望》聚焦自2015年起我国开展的城市黑臭水体治理工作,系统介绍其面临的经济社会背景、顶层设计与政策体系、治理进程和成效,全面梳理治理技术与应用,选取我国主要流域典型治理工程进行初步总结,同时通过国际上有代表性的先期实践展现共性问题与特色经验,并对下一阶段我国城市水体治理方向、目标、理念、路径等提出展望与建议。
-
2021年河南省生态环境质量报告河南省生态环境厅 编暂缺简介...
-
入海河口水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方法研究刘录三等本书在借鉴国际上关于河口先进研究实践与管理经验的基础上,以我国具有代表性的大辽河口、长江口以及九龙江口为代表,通过开展入海河口特征污染物迁移转化过程及生态效应研究,面向河口水环境管理需求,阐述了河海划界和河口水生态分区、河口水环境质量评价指标筛选、各类评价指标的标准值确定等技术方法。基于对国际上现有水质评价方法、生物评价方法、综合评价方法等进行分析比选,初步提出我国入海河口水环境质量评价方法,并在大辽河口、长江口和九龙江口进行适用性验证。最后,对入海河口生态环境研究和管理提出了若干建议,包括坚持从流域视角看河口(河海兼顾)、精细化河口划界和分区、河口环境管理实行“一口一策”、开展环境基准值与生态基准值研究、开展河口综合研究等。
-
黄渤海滨海水产养殖与水母暴发董志军水母暴发是我国及全球近岸海域面临的突出生态灾害问题,对沿海渔业、工业和旅游业等造成严重危害,因此,水母暴发机制、危害及防控措施是国内外研究者关注的前沿科学问题。水母暴发是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下海洋环境变化的综合结果,包括全球变暖、过度捕捞、富营养化、外来种入侵和海岸带工程建设均被认为是水母种群暴发的可能因素。海岸带作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点区域,是港口建设、滨海水产养殖等人类活动的密集区。滨海水产养殖业是我国海洋渔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也遭受近岸海域生态灾害事件的影响。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水母研究团队自2008年开始开展水母灾害研究工作,围绕海洋水母灾害发生机制和防控策略开展了探索性研究工作。基于大量野外调查工作,对黄渤海滨海养殖区的水母种类进行了调查研究,证实黄渤海滨海养殖池人工礁是海月水母灾害的重要源头之一。同时,滨海养殖区大规模出现的水母对滨海养殖区养殖生物的影响及其防控措施,也是水产养殖从业者急切关注的问题。因此,本书重点从黄渤海滨海水产养殖与水母暴发相互作用的辩证角度出发,介绍了黄渤海滨海养殖区水母的生物学特征,探讨了黄渤海滨海养殖对水母暴发的影响,分析了水母暴发对滨海水产养殖的危害,提出了滨海养殖区有害水母灾害的防控措施。希冀本书的出版能为我国近岸海域水母灾害暴发机制研究提供科学依据,并为保障黄渤海滨海水产养殖业健康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
一带一路生物多样性保护案例生态环境部对外合作与交流中心 著2017年5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首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以下简称高峰论坛)开幕式演讲中倡议,建立“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国际联盟(以下简称绿色联盟)。2019年4月,中外合作伙伴在第二届高峰论坛期间共同启动绿色联盟。绿色联盟定位为一个开放、包容、自愿的国际合作平台,旨在加强政策对话和沟通、环境知识和信息共享、绿色技术交流与转让,促进实现“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国际共识、合作和共同行动。
-
区域间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机制设计张雪峰 著本书旨在从经济学角度采用机制设计方法研究区域间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机制问题。运用演化博弈方法,分析区域间大气污染联防联控的动态演化过程;设计动态执行机制,探讨区域间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治理的理论模式;采用空间计量方法,对区域间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机制进行检验和模拟。在结合理论模型分析与实验数据检测的基础上,以京津冀地区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模式为例,设计不完全信息下以国务院为主导的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动态机制。研究过程中引入不完全信息结构,将市场自然演化与政府管理相融合,拓展了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机制研究的维度,研究结论对国务院及各省市政府制定大气污染治理的宏观经济政策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
污染源普查数据质量控制技术研究张震,李曼,王鑫,何立环 著党的十九大以来,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时代,党中央、国务院明确提出以高质量发展绘就新时代的美好蓝图。但我国经济总量和增量仍在持续上升,污染物产生量和排放量依然处于高位,带来的环境压力仍然十分巨大,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正处于补齐短板的关键期。定期开展全国污染源普查,是《全国污染源普查条例》的法定要求。为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党中央、国务院决定于2017年开展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大背景下实施的一项系统工程,是为全面摸清建设“美丽中国”生态环境底数采取的一项重大国情调查。全面做好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掌握各类污染源的数量、行业和地区分布情况,了解主要污染物产生、排放和处理情况,建立健全重点污染源档案、污染源信息数据库和环境统计平台,对于准确判断我国当前环境形势,制定实施有针对性的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政策、规划,不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补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生态环境短板具有重要意义。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工作已经于2020年圆满结束,普查成果已经得到了广泛应用,与首次全国污染源普查结束后开展的动态更新工作不同,生态环境统计工作通过数据衔接、制度衔接、方法衔接等方式实现了《排放源统计调查制度》对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工作程度的承接,制度得到良好运转,方法体系行稳致远。在生态环境统计工作领域,普查全流程的质量管理经验非常值得保留和推广,《污染源普查数据质量控制技术研究》的撰写团队全程深度参与了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工作,至今回想自2017年开始的普查工作经历,仍然怀念普查工作者们的工作激情、奋战斗志和不惧困苦的决心与勇气。通过出版《污染源普查数据质量控制技术研究》,希望能够将监测总站团队普查工作的经验和思考记录和保留下来,或许会对环境统计工作者甚至是后续污染源普查工作者提供借鉴。
-
环境地球化学综合实验郑晓波 主编,郑芊 副主编本书结合环境地球化学课程知识体系和国内外最新研究进展,针对实验基础知识与原理、大气地球化学、水地球化学、土壤地球化学、生物地球化学和环境健康分别设计了综合实验。实验内容注重解决实际环境问题和探索科学前沿问题,在环境介质方面涵盖了大气、水、沉积物、土壤样品的采集保存运输及制备;在环境污染物方面包括了重金属、挥发性有机物、水溶性有机物、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微塑料等;在研究方向上包括了环境污染物的监测、多圈层迁移循环、生物可利用性、生物富集与生物放大、环境污染物生态风险与健康风险、环境污染物人体暴露等内容。本书可作为普通高等学校环境科学、环境工程、地球化学等相关专业课程的实验教材或工具书,也可供从事环境化学、农业环境科学、生态学、自然地理学、环境医学等相关专业的人员参考。
-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与标准试题解析王晓云 编暂缺简介...
-
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固碳速率和潜力研究张万军本书围绕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区森林生态系统的固碳速率和潜力评估这一科学问题,系统介绍了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森林生态系统植被和土壤固碳速率研究方法,估算了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区森林生态系统植被和土壤碳储量,分析不同工程措施固碳效益,探讨了不同管理措施对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森林植被碳储量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