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科学、安全科学
-
滨海核电温排水监测预测技术手册李涛,王庆,孙岳 等本书系统总结了当前国内外滨海核电温排水监测预测实践中的主要技术,在定点垂向剖面水温实时监测装备试制、遥感数据规范化反演、背景温度有效提取技术研发、数值模拟关键参数取值优化的基础上,对背景温度提取、现场监测、卫星遥感监测、航空遥感监测、物理模型试验、数值模拟及结果核验等方面进行了规范。
-
绿色发展与清洁生产陈振翔 著《绿色发展与清洁生产》主要内容包括绿色发展、产业绿色化和清洁生产的理论基础,绿色发展、产业绿色化和清洁生产的内在联系,江苏省产业绿色化发展现状分析,区域绿色发展实践研究,产业绿色化发展模式探索,清洁生产推动绿色发展在江苏的实践,江苏省实现绿色发展的政策建议。
-
工业固废基充填材料的制备、性能与应用刘泽,王栋民,孙星海本书涉及多种大宗工业固废协同制备充填材料,该类充填材料相对传统充填材料,是利用多种工业固废协同激发的原理,产生胶凝特性的可控低强度材料。主要内容包括充填材料的概念,矿井充填胶结材料技术的研究现状,矿井充填胶结材料用大宗工业固废的理化性能,矿井充填胶结材料配合比设计、早期性能和长期性能,矿井充填胶结材料的管道输送,以及一些典型工程案例。
-
碳市场来了!老C,中伍,小叶 著气候变暖、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等已成为气候变化的事实,它们将对自然生态系统产生不可逆转的影响。气候变化对社会经济发展、人类进步也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已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热点和重点问题。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发布的第六次评估报告第二工作组报告显示,人为造成的气候变化正在给自然界带来危险且广泛的破坏,未来世界将会面临不可避免的多重气候危害。同时,该报告还呼吁人们加快采取更多措施以适应气候变化。
-
精准补偿吴健 等著暂缺简介...
-
四川环境教育1+N实践与创新李友平 等本书内容摘自2016—2021年《四川环境教育1 N工作简报》的多篇报道,内容包含四川环境教育1 N概述、人才队伍、科普站点、特色活动、交流平台、传播渠道、联盟成员代表介绍7个部分,展示了四川环境教育1 N联盟主动、用心、持续开展环境教育与科普。全书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设计新颖、实用性强。
-
第一卷 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空间管控与产业布局和城市群建设战略研究王金南等本书从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角度出发,深入分析长江经济带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现状及空间分布特征,对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承载力、污染物排放空间集聚特征与环境风险水平进行系统评估,提出了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空间分区与管控措施。在此基础上,开展长江经济带城市群建设、产业发展趋势与生态环境承载力之间的耦合关系分析,提出长江经济带城市群发展以及产业布局优化的战略建议,为推进长江经济带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决策参考。
-
长江水生生态系统演变杜萍等水生生态系统演变指水域中无机环境和水生生物的变化特征。《长江水生生态系统演变》主要介绍长江干流、通江湖泊和河口生态系统的地形、水文、生源要素和浮游生物变化。《长江水生生态系统演变》共分6章:第一章综述国内外重要河流、湖泊和河口生态系统演变的研究进展;第二章介绍长江水生生态系统及主要人为干扰;第三章到第五章分别阐述长江中上游干流、通江湖泊和河口生态系统自有实测记录以来的演变规律;第六章阐述长江干流-通江湖泊-河口生态系统演变的协同性。
-
城市水安全管理技术集成和输出模式研究尹雪,王磊,黄毅 著《城市水安全管理技术集成和输出模式研究》系统梳理了我国水安全领域的相关经验及技术,在总结我国一线城市防洪排涝、水资源、水生态环境发展经验的基础上,研判国内水安全领域具有的国际合作基础及优势。作者调研了蒙古国等8个“一带一路”沿线具有代表性的国家,分析总结了各国水安全发展现状、面临的主要问题以及相关管理方法与技术需求,并且详细分析了各项技术方法的原理特点、工艺流程和适用范围。基于层次分析法构建了水安全技术评估方法,应用于马来西亚城镇生活污水处理技术、巴基斯坦“海绵城市”技术以及伊朗海水淡化技术,为我国向各国技术输出提供参考。结合“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水安全问题和技术需求,建立水安全管理方法技术集成和输出模式,提出技术输出风险防范策略,推进我国水安全领域“走出去”的宏观战略目标,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共同打造开放、包容、均衡、普惠的区域经济合作架构。
-
全球气候公约谈判王灿,孙若水,谢璨阳,高翔 著中国扎实推进国内低碳减排工作,积极履行气候承诺,并超额完成承诺的2020年目标。在2009年的哥本哈根气候大会前夕,中国向世界做出了负责任的承诺: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2018年,中国碳排放强度比2005年下降了45.8%,2020年比2005年降低了48.4%,提前、超额完成了向国际社会承诺的2020年目标,基本扭转了二氧化碳排放快速增长的局面。近年来,国内应对气候变化的制度体系不断完善,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工作进展显著,适应能力不断增强,支撑保障体系建设初见成效。同时,中国积极开展气候变化南南合作,帮助其他发展中国家提高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中国依托南南合作援助基金、“一带一路”倡议等平台开展务实的国际合作与援助,深化气候变化地区合作。具有雄心的国际承诺、积极的国内行动和国际合作成为中国在国际气候治理中发挥更大作用的动力和底气。然而,未来国际气候治理面临着新冠肺炎疫情后社会经济复苏、国际政治格局变动等复杂局面;全球范围内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民粹主义和逆全球化的抬头也为国际气候治理带来巨大挑战。同时,格拉斯哥大会之后,发达国家气候资金承诺的履行、资金机制的完善、适应机制的落实、损失和损害机制的安排、全球盘点等议题也将带来新的谈判任务,国际气候治理将呈现新局面。从中国自身发展来看,深入参与全球气候治理既是保障全球气候安全、促进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在需求,也是加快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更是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难得机遇和重要平台。风云际会,勇立潮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为中国进一步深度参与全球气候治理提出了新的挑战,也为培养一批更具专业胜任力和全球领导力的谈判人才团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全球气候公约谈判:基础知识与实践指南》作者团队中的王灿教授曾经作为政府谈判代表团成员多次参加气候谈判会议,担任技术开发与转让议题的发展中国家协调人、《公约》技术转让专家组成员、技术执行委员会委员、气候技术中心与网络咨询理事会成员,经历了从哥本哈根气候大会到《巴黎协定》达成的全过程,在该领域有深厚的知识积累和丰富的实践经验;高翔研究员自2009年起一直作为政府谈判代表团成员参加了历次气候谈判会议,连续多年担任《巴黎协定》透明度议题谈判的主持人,还直接参与中国国家履约报告撰写、其他国家履约报告审评等工作,并担任《京都议定书》遵约委员会委员,同样具有丰富的谈判和履约实践经验。《全球气候公约谈判:基础知识与实践指南》吸收、比对了大量的研究和实践材料,梳理了《公约》框架下多边谈判的关键历程、重要议题、主要集团和基本规则,并对重要议题进行了精彩的分析和评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