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科学、安全科学
-
场地土壤和地下水环境健康风险防控技术及应用李辉,王文兵,相明辉,黄渊 等日趋严格的场地修复标准,对修复材料和技术装备提出了更高要求,而其中涉及的工程技术和理论对我国在场地环境健康风险防控及应用方面的科学研究、人才培养以及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科学指导和实际应用价值。本书重点介绍场地健康风险防控现状与发展、场地健康风险调查技术、场地健康风险防控原位修复技术、场地健康风险防控异位修复技术、场地健康风险防控地球化学转化修复技术以及场地健康风险防控技术应用实例等。
-
乌梁素海流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试点工程项目管理办法李根东,王大伟 著.
-
风险灾害危机研究童星 张海波在今天的全球风险社会中,风险、灾害、危机管理的重要性已无须多言。如果说风险社会意味着一个时代性的转变,那么人类如何与风险、灾害、危机共生,就是我们这个时代为重要、紧迫的研究主题。
-
浙江省应对气候变化和低碳发展蓝皮书汉英版黄炜,蒋明,王诚,魏丹青,肖相泽 著《浙江省应对气候变化和低碳发展蓝皮书(2022)汉英版》集合了浙江应对气候变化和低碳发展的生动实践,也是在省级层面上率先发布的兼顾实践与理论的应对气候变化综合性成果。全书具有国际视野,创新体例框架,精选丰富内容,注重历史与未来、整体与重点、政策与研究的有机统一,既有对浙江应对气候变化的长期观察、系统提炼,也有对重点领域、重点区域、重点问题的现实观照、学理探究、案例剖析,纵向和横向结合,实践与学术并重,是对浙江应对气候变化和低碳发展的全面客观记录、创新探索思考,可为全国其他地区提供有益参考。
-
大气复合污染的形成机制与健康效应陆克定 等《大气复合污染的形成机制与健康效应》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大气污染成因与控制技术研究”重点专项中“雾霾和光化学烟雾的形成机制”与“大气污染对人群健康影响”两个指南方向的总体研究进展和标志性研究成果进行了总结提炼和集成分析。通过文献综述、专题学术研讨和数据交流共享等方式对标志性研究成果进行了汇总提炼,构建了用于大气化学反应机理检验和开发的闭合观测数据集、基础理化参数数据集与适用于我国人群特点的污染物健康效应的暴露-反应关系数据集,对硫酸盐和硝酸盐的生成机制和关键通道进行了集成分析。开展了大气复合污染形成机制与效应的综合评估,构建了shou个适用于描述我国大气复合污染过程的新型大气化学反应机理,归纳整理了我国典型城市群大气重污染形成的气象机制;综合化学和气象机制的新认识,提炼了我国典型城市群区域大气复合污染成因的科学共识。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大气氧化性调控的二次污染防治思路。《大气复合污染的形成机制与健康效应》的撰写重点围绕大气污染形成机制与健康效应这一主题,在发表的学术论文和项目科技报告的基础上,以总共7章的篇幅对该主题进行了总结阐述。
-
与自然和谐共生生态环境部宣传教育中心 编《与自然和谐共生——基于大熊猫国家公园和东北虎豹国家公园中小学自然教育实践》汇集了基于大熊猫国家公园、东北虎豹国家公园的21个中小学生自然体验活动案例,以科学原理和科学事实为基础,在保障科学性的同时,也重视图文并茂增强可读性,重视流程细化增强可操作性、可复制性。
-
台州市土壤污染综合防治先行区建设实践王夏晖,刘瑞平,宋志晓,张红振,孟玲珑 等 著《台州市土壤污染综合防治先行区建设实践》系统总结了台州市土壤污染防治先行区建设成效。全书共分为三篇,第一篇先行区建设总体部署,包括第1章~第3章;第二篇先行区建设成效,包括第4章~第8章;第三篇先行区建设典型模式与经验,包括第9章和第10章。其中,第1章先行区建设背景及意义,提出国家、浙江省和台州市关于先行区建设的决策部署;第2章区域概况,分析台州市基本情况、自然资源、社会经济、生态环境及污染治理等状况;第3章先行区建设总体部署,提出建设思路和建设内容;第4章重点行业企业土壤污染防控;第5章农用地分类管理和安全利用;第6章建设用地风险管控和修复;第7章土壤污染防治政策创新;第8章土壤环境管理能力建设;第10章先行区建设经验及展望。
-
生态环境应急监测实用工具手册中国环境监测总站 编应急监测的主要目的是迅速查明污染物的种类、污染程度、污染范围以及污染发展的态势,及时、准确地为决策部门提供可靠的决策依据。当发生突发环境事件时,首先应当确定要监测的项目,即选择正确的特征污染物。其次是确定监测点位和监测频次,编写相应的监测方案,制订监测工作计划。然后选择相应的评价标准,依据监测数据,对事态进行评估。最后根据监测结果编制应急监测报告,提交给决策部门作为决策的可靠依据。特征污染物的选取数量不宜过多,选择超标倍数大的污染因子。评价标准一般遵循地方标准优先于行业标准,行业标准优先于国家标准的选用原则。
-
碳中和行动指南:金融碳中和行动冀志磊、刘彪、周锐 著本书立足于我国实现“双碳”目标的战略愿景,详细梳理了国际绿色金融的发展实践与经验启示,全面阐述了我国绿色金融领域的政策体系、模式路径与实践策略,涵盖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证券、绿色保险、转型金融、碳交易、碳金融、可持续金融、ESG投资等各细分领域的绿色金融实践路径与发展趋势,揭示了“双碳”愿景下我国绿色金融应如何赋能经济社会实现低碳转型,指导传统金融业应时而变、加快推进绿色低碳转型。本书适合金融行业的从业人员、IT行业的科技人员及各级管理者阅读,也适合高等院校经济、金融、管理等相关专业师生以及对金融科技感兴趣的大众读者阅读。
-
文旅融合视角下的住宿业与乡村文创研究宋军令,张昕 等 著我国自古以来就有着文旅融合的传统。早在2500年前孔子就阐述了“言之无文,行而不远”的道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就是中国传统文人文旅融合的风尚。2018年3月,中共中央印发的《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中提出,将文化部、国家旅游局的职责整合,组建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以下简称文化和旅游部),并将其核心职能定位为“统筹规划文化事业、文化产业、旅游业发展”。文化和旅游部组建后,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随即受到政府、产业界和学术界等各领域的高度关注。文旅融合的价值取向,主要在于传播弘扬中华文化。对此,时任文化和旅游部部长雒树刚曾在《光明日报》(2020年12月14日06版)的撰文《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中明确指出:“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是传播弘扬中华文化的有效路径。”当前国家之所以大力促进文旅融合,按照国内知名旅游学者宋瑞的说法,主要动因在于:“通过文化和旅游更广泛、更深入的融合,可全面提升国家的文化吸引力和旅游竞争力”“从民众层面来看,通过文化和旅游更普遍、更紧密的融合,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