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详情
古诗文诵读菁华
作者:赵凤飞,李道桐主编
出版社: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0-09-01
ISBN:9787313022271
定价:¥18.00
内容简介
诵读中华古典诗文,品尝人生百味,陶冶道德情操,应是中学素质教育的一门必修课。诵读必须选择合适的佳本,《古诗文诵读菁华》一书堪作津梁。<br>——夏咸淳(上海社科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br> 《古诗文诵读菁华》给了我一次重新学习古诗文的机会。<br>——陈醇(上海人民广播电台著名播音员)<br> 从我国古代优秀的诗文中,选择适合青少年阅读的名篇,并加上必要的注释和说明,就可以帮助读者读懂这些诗文,并引导读者走进我国优秀的文学艺术传统宝库,获得思想上的教益,艺术上的陶冶,精神上的愉悦,学养上的提高。一册《古诗文诵读菁华》在手,如再配上辅之音乐的朗诵和释说,那就更是一种美的享受了!<br>——方仁工(上海市北中学校长,语文特级教师)<br> 要提高自己的赏析水平和写作能力,有多种途径。而借鉴名篇佳构,实在是重要的一环。衷心祝愿读者能从《古诗文诵读菁华》一书获益。<br>——金志浩(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客座教授,语文特级教师)<br> 近年来,语文教学中的人文因素已被越来越多的人所重视,因 而在整体素质教育中,语文素质教育的地位也应提到应有的高度来认识了。<br> 脍炙人口的中国古代诗文,其情韵之美和语言之美,滋养着一代又一代的炎黄子孙,而在承受滋润的同时,又在不断地创造着美诗美文。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也赖以代代相传;中华民族的语言艺术大师,代不乏人。朱自清先生在半个世纪以前,就提出要在青少年中加强“经典”训练,他还特为青年撰写了《经典常谈》。江泽民主席近来号召青年要读一点古典诗文,其目的都是要提高我们的民族素质,包括提高我们的语言品位。这道理本来至为明显的,但多年来,根深蒂固的非古、薄古倾向,却将这不成问题的问题反弄糊涂了,清醒的不敢清醒,糊涂的更加糊涂。及至出了问题,才逼使我们不得不作反思。“五四”闯将“打倒孔家店”、“提倡白话文”自有其破除迷信、解放思想的伟大历史功绩,但狂飙之际,不可能为我们今天的思想现实、今天的语言现实预作一套周密理论,他们并没有认为自己的话句句是真理,永远是真理。胡适的“不准用典”,钱玄同的“废除汉字”,今天看来,甚觉偏颇。但我们有些人,就是不敢打破对当初破除迷信的勇士们的迷信。殊不知昔日的勇士,从他们的思想境界来看,并不指望后人对他们的迷信。江泽民同志以权为现实和实事求是的诚恳态度,为我们在对待古典文学的问题上,特别是对当代青年如何正确对待古典诗文的问题上起到了匡谬纠偏的作用。<br> 要认真学一点古典诗文,必须在记诵上痛下功夫。刘勰在《文心雕龙》中一再强调“积学”的重要。“才自内发,功以学成”,可见欲有所成,非学不可,仅靠一点点才气是不行的。他在《神思篇》中又说:“积学以储宝,酌理以富才,研阅以穷照,驯致以绎辞。”并强调,这是“驭文之首术”,而“积学以储宝”则又是“首术”之首。我们要探讨的,是如何将你平时所积之学,变为胸中所储之宝。名篇名句,不仅使你精神有所依傍,即在说话作文时,也不至于胸无点墨。<br> 当然这不是为了装点文章,你的言辞、文章,即反映了你的思想、情 采。这里,记诵之学,不能不引起我们每一个语文教育工作者和语文学习爱好者的高度重视。清代学者叶名沣“每读一书,遇所喜辄札录之”,并粘之壁间,“务使精熟,一字不遗”。郑板桥更是把“舟中、马上、被底”都当作记书默诵之时,他深有感慨地说:“书有弗记者乎?”不记诵,便不能记言、知人、识事,便不能提高我们的才和识。多年来。我们语文教学的收效不大,实在是对此重视不够。<br> 词语的贫乏,思路的板滞,情采的枯竭,都和不读书、不记诵有关。<br> 刘勰描摹写作高手临文前的思维状态:“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这是就内储充实之人而言的。对一个内储不足,或严重空虚之人来说,“千载”之前有何人何事,“万里”之外有何物何景,脑中一片模糊,能产生什么联想和想象?如何能进发出艺术灵感,使文章闪耀灵动之气?大凡能够“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舒卷风云之色”的写作高手,无一不是在记诵上痛下功夫的。<br> 或许有人说,你这里讲的是文言文,我们现在是写白话文,只要能说话,就能写作。持这种看法时人是将文言文和现代文截然割离开了,其实这是不可割离,也是割离不了的。且不说现代语汇中那些极富表现力的古代语汇,至今仍使我们的现代文熠熠生辉,更何况古代优秀诗文中可待挖掘的,仍然是一座座郁郁苍苍的巨大矿山!毛泽东同志论学习语言的三条途径,其中一条就是学习古人的富有生命力、表现力的语言。时下不少专家学者,对目前的一些白话文,感叹只剩下“白话”,没有“文”了。这不仅是指语言形式,就思想情采、思维深度而言,贫乏肤浅且不说,甚至还未摆脱“大革文化命”后带来的伦鄙恶俗之气——人们深恶痛绝的“帮”气!要提高白话文的合金量,从古人那里学习富于表现力的凝重简练的语言,是重要的一环。“言之无文,行而不远”是孔夫子说的,而“五四”以来的白话文写作大家,鲁迅、郭沫若、郁达夫、朱自清、梁实秋、周作人等,无一不是得力于深厚的古典文学的修养。<br> 曹雪芹的《红楼梦》、吴敬梓的《儒林外史》,都是用白话写的,而且是白话文的典范,炉火纯青,使人百读不厌,除思想感情因素和对生活的深刻体察以外,就在于这种白话乃渊源于他们古典文学的修养。<br> 为此,我们选编了《古诗文诵读菁华》,收录诗(包括词、曲、赋等)140首,文53篇。这些古诗文以情辞并茂,适于诵读为准。虽力求所选诗文是历经汰洗、掷地有声、脍炙人口的精品,但在内容和文字难度上难免存在浅深不一的问题。考虑到读者在接受能力和欣赏趣味上存在千差万别,有些悟性较高的读者,具有求深的需求,所以像几乎通篇用典的《滕王阁序》也选入了。当然,多数作品还是面向大众读者,力求做到雅俗共赏。重要作家的入选篇目,要能体现其主要风格特征。如杜甫,现行课本往往偏重人民性这一思想角度,至于他沉郁顿挫的风格,“涵茹到人所不能涵茹,吐弃到人所不能吐弃,曲折到人所不能曲折”的高、大、深的精湛诗艺,则不甚了了,这是个极大的遗憾!为此,我们选编了《阁夜》、《秋兴》等,以稍作弥补。<br> 诗以体裁分类,文体不易类分,但大体相近的,都归在一起。各篇作品注释精详,并有导读帮助读者赏析。文言文概未翻译成白话文,这里面大有文章。我们的古人读前人文章从来不靠翻译,汉唐读周秦,宋人读汉唐,乃至明清人读周秦汉唐,也不是靠翻译读书的。数千年都过来了,我们就不能借助注释和导读,读懂一些浅近的文言文吗?何况原文一经翻译还有什么味道可言!引导者不必一味迁就,而读者则应自加严格要求。<br> 与其他选本不同的是,其一,我们从刘熙载《艺概》中,精选了《文概》、《诗概》、《赋概》、《词曲概》等数十则论述,附于相关篇目之后,以期使读者了解中国古典文论、诗论对诗文的精辟见解,从而提高鉴赏力,引起更大的诵读兴趣。其二,我们另选了一些诗文,除标明作家外,不作注释和导读,附于相关篇目之后,以期培养读者独立研读和赏析能力。30年代夏丐尊、刘大杰先生为中学生编选诗文读本,也曾这么做过,觉得大有好处。<br> 脍炙人口的中国古代诗文,其情韵之美和语言之美,滋养着一代又一代的炎黄子孙,而在承受滋润的同时,又在不断地创造着美诗美文。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也赖以代代相传;中华民族的语言艺术大师,代不乏人。朱自清先生在半个世纪以前,就提出要在青少年中加强“经典”训练,他还特为青年撰写了《经典常谈》。江泽民主席近来号召青年要读一点古典诗文,其目的都是要提高我们的民族素质,包括提高我们的语言品位。这道理本来至为明显的,但多年来,根深蒂固的非古、薄古倾向,却将这不成问题的问题反弄糊涂了,清醒的不敢清醒,糊涂的更加糊涂。及至出了问题,才逼使我们不得不作反思。“五四”闯将“打倒孔家店”、“提倡白话文”自有其破除迷信、解放思想的伟大历史功绩,但狂飙之际,不可能为我们今天的思想现实、今天的语言现实预作一套周密理论,他们并没有认为自己的话句句是真理,永远是真理。胡适的“不准用典”,钱玄同的“废除汉字”,今天看来,甚觉偏颇。但我们有些人,就是不敢打破对当初破除迷信的勇士们的迷信。殊不知昔日的勇士,从他们的思想境界来看,并不指望后人对他们的迷信。江泽民同志以权为现实和实事求是的诚恳态度,为我们在对待古典文学的问题上,特别是对当代青年如何正确对待古典诗文的问题上起到了匡谬纠偏的作用。要认真学一点古典诗文,必须在记诵上痛下功夫。刘勰在《文心雕龙》中一再强调“积学”的重要。“才自内发,功以学成”,可见
作者简介
暂缺《古诗文诵读菁华》作者简介
目录
暂缺《古诗文诵读菁华》目录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