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网络
-
中国竹建筑徐华铛,费本华山有竹,则山 清;水傍竹,则山越秀。竹子以其“依依君子德,无处不相宜”的超凡风韵和高雅情趣,形成独特的景观,在园林布局中一直占有重要的位置。而竹制艺术家们直接把竹子当作建筑材料,运用到园林中, 限度地发挥竹子的材料美感,使其和自然景观和谐地融合在一起,引起了 外园林界、建筑界、旅游界人士的极大关注。竹子,超凡脱俗,是历代文人雅士的钟爱之物,他们不仅在自己的居住地,植以清新高雅的修竹,以明心迹,而且用竹子建亭台楼阁,并在室内用竹子进行装饰。竹的精神、竹的风韵、竹的艺术,显示了中国光辉灿烂的文化,也显示了中华民族的情操和风采。人们在竹子建筑、装饰的亭楼中,凝望云烟降落,聆听江水涛声,感受清幽静谧、辽阔绵远的意境。这本《中国竹建筑》讲述的便是与竹子建筑、装饰有关的历史、文化与艺术。全书分为历史篇、技艺篇、造型篇、装饰篇。
-
清代宫廷建筑大事史料长编 清入关前及顺治朝卷李燮平,周苏琴《清代宫廷建筑史料长编》“首重史部之正史”,经历尽十余年的档案与典籍的征引,相关文献全部重新扫描,有关基础资料的录入、编目等采集工作基本完成。目前清代部分顺治朝卷和康熙朝卷已经完稿。各卷内容包括:前言、凡例、史料目录、文档(影印)、关键词分类索引、征引档案及书籍目录、后记等。顺治朝卷(包括清前期天命、天聪、崇德三朝),条目1028条,关键词1803个,图片1540张。约110000字。 长编内容涉及广泛,除京城宫殿外,全国各省均有涉及。明代所建的北京宫殿被完整地保存下来,故宫三大殿的易名,反映了治国理念;推行汉文化,颁御书“万世师表”于国子监、孔庙、省州县学及各地书院,尊崇儒家思想为统治思想;康熙三十年“多伦会盟”后于多伦诺尔建汇宗寺,集百二十余旗各一僧于寺,达到对蒙古各旗的有效控制;从康熙元年始设法库边门驻防,到六十年成都盖造驻防满洲官兵营房,有效管理巩固地方政权;等等,反应的是清初治理国家的政治、宗教、文化和军事手段。长编的辑集,特别清代原始档案的征集, 是为中国古代建筑历史、艺术、技术等研究提供了丰富详实的史料。
-
一缕乡愁王樟松,郑萍萍本书从文化形态入手,抓住特色建筑中蕴含的乡土独特气质,挖掘、研究、阐释优质文化元素,解码“文化基因”。收录了全县170多幢古建筑和有特色、有故事的建筑,祠堂、寺庙、故居、老屋,每一幢古建筑都蕴含着桐庐人民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体现着桐庐人民的生命力和创造力,见证了历史的沧桑和巨变。
-
侗族传统民居建筑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陈玲玲,黄薇薇本书以自治区级历史文化名村三江林溪乡的马鞍屯, 传统村落三江县独峒乡高定村,林溪乡高友村、平岩村,程阳八寨为研究对象,探讨建构广西侗族传统民居建筑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框架。本书包括对侗族传统民居建筑形成和演化特征分析、保护理论的梳理、保护现状的调研、保护研究框架建构、可持续发展战略五个方面的研究,尝试回答用什么和怎么样去指导保护实践的问题。
-
西湖的历史建筑翁文杰西湖景区现存不少历史建筑,蕴涵着丰富的历史、人文、建筑学信息,受到杭州历史文化研究者、爱好者的重视。本书收录西湖景区历史建筑50余座,分为7个板块,框架合理;每座建筑以图文方式展示,文字介绍包含建筑位置、公布时间、建筑编号、建筑类别、建筑年代、建筑面积、结构布局、历史沿革、价值特色、价值要素、关联人物等要素,信息全面,文字简洁精准,是一部很有资料价值的书稿,可以在西湖景区历史建筑资料整理及应用方面起到正本清源的作用。
-
中国工业遗产史录曹永康,竺迪本书的撰写建立在对上海工业遗产十多年不问断大量实地考察和研究的基础上,从上海工业遗产的形成分布、发展历史、现状调查、保护利用情况、案例实录等方面进行系统性研究,希望通过对上海工业发展的回顾以及对上海工业遗产的调研, 为系统地梳理上海工业遗产的历史发展背景,分析工业遗产的保存现状,既为上海工业遗产提供较为全面的历史记录,也可为未来的保护利用提供依据。
-
北京北海公园小西天建筑群结构检测与保护研究北海公园管理处本书集结了近年来文物研究机构对北京北海公园小西天建筑群进行安全结构检测和预防性保护研究的成果,梳理和记录小西天建筑群单体建筑,如:极乐世界殿、角亭、牌楼等建筑的保护状况、材料分析和 的研究成果。因此,将这些研究集结成书。
-
保存文脉守护根魂中共福州市委党校福州市行政学院本书涵盖了冶山春秋园与屏山镇海楼、乌山、于山、三坊七巷、上下杭、烟台山、中国船政文化、中国寿山石馆、鼓岭等多个现场教学提纲,部分课程是在多轮现场教学实践的基础上总结编著而成的,而大部分属于新开发的课程,是在福州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中取得的 成就的基础上打造而成的,具有相当高的时效性。
-
中国古建筑赏析刘嘉祎本书为辽宁鲁班工坊项目教材(双语版),全面、系统地从结构与构造到表现形式介绍了中国古建筑。涵盖了中国古建筑中的宫廷建筑、民居建筑、园林建筑、 等。本书为项目式教材,共分为5个模块,21个项目式教学单元。每一个项目单元教学都融入了思政课程元素,使学生可以通过中国古建筑的符号内化 深层次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 部分为中国古建筑的结构与构造,从基础的结构与构造作为切入点,了解古建筑的人文价值和艺术价值,以及对现代建筑的影响与启发,充分理解鲁班精神与大国工匠精神之所在;第二部分为中国古建筑表现形式中的宫廷建筑,通过领略故宫(紫禁城)木质结构的恢弘大气,了解中国的皇家文化以及建筑内涵,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第三部分为中国古建筑表现形式中的民居建筑,详尽阐述了南方民居与北方民居的建筑制式与设计风格,从民间建筑进一步感知古人的智慧与创造力;第四部分为中国古建筑表现形式中的园林建筑,通过园林建筑元素、组成要素以及皇家园林与私家园林,感受古人造园的智慧,领略园林艺术的学。第五部分为 ,叙述了古建筑的前世今生,并见证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通过对中国古建筑的赏析,学生们可以意识到古建筑是人类遗产的实物表现、城市的凝固记忆,是城市意象的主体标志性符号。作为地域文化与灵魂的代表,可归属为文化遗产的古建筑,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和突出的建筑、艺术、科技以及美学上的价值。
-
颐和园画中游建筑群修缮工程大修实录北京市颐和园管理处颐和园“画中游”建筑群始建于乾隆年间,1860年被英法联军烧毁,光绪年间重建,因此建筑年代均为光绪时期。因自然侵蚀、年久失修、排水不畅和人为因素等原因,颐和园“画中游”建筑群多处亟须修缮。本书即颐和园“画中游”建筑群的建筑、彩画等的修缮记录。包括修缮概况,修缮方法、修缮材料、修缮效果,并配以彩色照片和线图。本书共约10万字,图片260余幅,图文并茂,对颐和园“画中游”建筑群的修缮过程进行了全面而翔实的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