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详情

未成年人监护制度研究

未成年人监护制度研究

作者:曹诗权著

出版社: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4-01-01

ISBN:9787562024705

定价:¥26.00

购买这本书可以去
内容简介
  以对未成年人照顾、扶助、教育、监督和保护为特定内涵的未成年人监护,既是有关儿童生存、保护和发展事业的国家和社会行动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辐射于国家法律体系,映现于民法各个方位,浓缩于民事主体或婚姻家庭范畴的基础性法律制度和法律关系,有着丰富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法律属性。在当今儿童的保护与发展国际化、人权化、法治化的社会背景下,立足于"儿童优先"这一全球性时代潮流,紧扣未成年人法律保护这一实践主题,切入中国民法法典化这一必然动态,针对现行认知态度和运作形体的不足,从法学和社会学角度系统深入研究未成年人监护制度,揭示其社会机理和制度逻辑,认识其现实形态和制度内涵,把握其架构模型和前瞻方向,探寻其普适规则和特殊律例,为在中国构造健全完善的未成年人监护法、提升未成年人监护的法治化水平提供理论思路和实践支撑,具有较高的理论价值和迫切的现实需求。本书以民法学思维为总揽,以社会学方法为铺垫,以历史学资料为印证,对未成年人监护及相关婚姻家庭问题和其他社会现象展开独特的法社会学探讨。全书共分九章:第一章导论。作为本文研究的背景驱动和导引,集中揭示了三个方面:①放眼世界,未成年人的生存、保护与发展已成为一个全球性主题,国........
作者简介
  曹诗权,男,1963年7月出生,1980-1984年在中南财经大学法律系读本科,1984年7月毕业留校任教,1986-1989年在西南政法大学读硕士,1989年7月毕业回中南政法学院继续任教,先后担任中南政法学院经济法系党总支副书记、副系主任、系主任,1994年晋升副教授,1998年晋升正教授。现为中南财政法大学法学院教授、湖北省律师协会常务副会长、湖北省司法厅副厅长。主要从事民商法学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在《法学研究》、《中国法学》、《法商研究》等学术刊物上发表论90余篇,主编、参编著作及教材20余部,获奖成果20余项。其中,《中国婚姻家庭法的基础性重构》获司法部优秀论文三等奖;《海峡两岸亲属法比较研究》分获司法部、国家教委优秀著作三等奖;《婚姻家庭法学》获司法部优秀教材二等奖。先后被评为司法部先进教师、湖北省优秀青年教师、教育部全面优秀教师。TOP目录 目录总序前言第一章导论:未成年人权利保护的时代背景第二章未成年人监护的社会学机理一、社会学理论的前置铺垫二、未成年人监护是个人生存的必需三、未成年人监护是人类群体性种族绵续的必然四、未成年人监护是社会发展的必要第三章未成年人监护的民法学语境解读一、法学语境的监护在中国的植入和诠释二、监护是一个制度体系三、监护是一种法律关系的复合体四、监护是一种职责第四章未成年人监护的制度关联和功能一、主体能力制度与未成年人监护的关联二、未成年人监护制度与婚姻家庭制度的关联三、未成年人监护制度的功能四、监护与亲权的分离与整合第五章大陆法之未成年人监护制度的演进一、从“政治家庭”到“自然家庭”——罗马法之未成年人监护的“公职性”闪现二、从“家庭主义”到“个人主义”——法国民法典之未成年人监护的逐步过渡三、从“个人主义”到“国家主义”——德国民法典之未成年人监护的全面推进第六章英美法之未成年人监护制度的流变一、英国早期未成年人监护的历史奠基二、美国未成年人监护的现代发展三、澳大利亚未成年人监护的共时合流四、对英、美未成年人监护的简评第七章未成年人监护制度历史发展规律的理论梳理一、我国法学界现有认知二、家庭主义、个人主义和国家主义是未成年人监护的三大历史样态三、未成年人监护的公法化和社会化展示…… TOP书摘书摘书 摘2.未成年人监护作为人口再生产中将自然型人口塑造为社会型人口的基本形式,通过养育、照顾、引导、监督、管教、矫治等监护职责的运行为社会“生产”有良好素质的人口,释放其对人口质量的基础性作用来影响和促进社会的发展。社会物质生产和社会发展不仅要求一定数量的人口作保证,而且更要求这一定数量的人口必须以一定的质量为内涵。人作为生产力的基本要素,其价值绝非显示在人口的数量上,而是更重要、更实质地归位到人口质量;只有一定数量的人口同时达到一定的质量,才能充分凸现其社会生产力的综合实力水平和社会发展创新的现实竞争力。因此,人口质量和素质对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影响作用更大更广更深;社会发展必然带来人口质量的提高;人口质量的提升,必然推动社会的发展。对社会发展来说,人口的生产和再生产不是简单的人口出生量的增加,而是人口质量和素质的不断增进、完善和优化。尤其是现代社会,开放、交流、合作和竞争中风云变幻的国际形势,作为社会发展第一生产力而突飞猛进的科学技术,扑朔迷离的全球化、网络化的文化交融和碰撞,已现实而迫切地提出一个国家和民族要立于世界强者之林,实现现代化目标,首先必须做到人口质量或素质的现代化。“许多致力于实现现代化的发展中国家,正是在经历了长久的现代化阵痛和难产后,才逐渐意识到:“国民的心理和精神还被牢固地锁在传统意识之中,构成了对经济与社会发展的严重障碍。”“一个国家可以从国外引进作为现代化最显著标志的科学技术,移植先进国家卓有成效的工业管理方法、政府机构形式、教育制度以至全部课程内容。在今天的发展中国家里,这是屡见不鲜的。进行这种移植现代化尝试的国家,本来怀着极大的希望和信心,以为把外来的先进技术播种在自己的国土上,丰硕的成果就足以使它跻身于先进的发达国家行列之中。结果,它们往往收获的是失败和沮丧。原先理想的完美蓝图不是被歪曲成奇形怪状的讽刺画,就是为本国的资源和财力掘下了坟墓。”“痛切的教训使一些人开始体会和领悟到,那些完善的现代制度以及伴随而来的指导大纲、管理守则,本身是一些空的躯壳。如果一个国家的人民缺乏一种能赋予这些制度以真实生命力的广泛的现代心理基础,如果执行和运用着这些现代制度的人,自身还没有从心理、思想、态度和行为方式上都经历一个向现代化的转变,失败和畸形发展的悲剧结局是不可避免的。再完美的现代制度和管理方式,再先进的技术工艺,也会在一群传统人的手中变成废纸一堆。”美国学者阿历克斯·英格尔斯的这一席话,不仅说明了人的现代化与国家现代化的内在关系,而且真确道出了现代社会人口的质量和素质对社会发展、国家现代化的深刻影响:一句话,没有人口素质的现代化,就不可能实现国家和社会的现代化。TOP 其它信息 装帧:平装页数:367版次:1开本:0开
目录
目 录
总序
前言
第一章 导论:未成年人权利保护的时代背景
第二章 未成年人监护的社会学机理
一、社会学理论的前置铺垫
二、未成年人监护是个人生存的必需
三、未成年人监护...  
猜您喜欢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