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
-
X线诊断学王溱主编;于荣溥等编写全国中等卫生学校教材 供放射医士专业用。
-
中医基础学袁银根主编全国中等中医药学校教材(供中医士、针灸医士、中医护士专业用)。
-
药物合成反应闻韧主编;上海医科大学等合编暂缺简介...
-
中医药物贴脐疗法谭支绍编著医学实践证明,贴脐疗法不仅易学易懂,医者可用,患者亦可自疗,而且使用方法简便,药价低廉,疗效可靠,具有简、便、廉、验等优点。故在民间流传甚广,深受人民群众的喜施乐用,值得进一步发掘、整理和普及推广。《中医药物贴脐疗法》共分四章:第一章介绍贴脐疗法的历史,治疗机理,使用方法,适应范围及注意事项。第二章叙述内、妇、儿、外、皮肤、肿瘤等科学常见病的临床应用,并附有病案及附方。第三章收录古代贴脐疗法验方50首,以飧读者,并供医务人员参考。第四章为传统中医脐疗膏方附录,介绍古典著名膏方50首,以供读者、医务工作者继承、研究之参考。另外,书中以衡量人体穴位所用的长度单位均为中医专用“同射”。
-
妇科学及护理夏桂成主编;许荷珍等编写全国中等中医药学校教材(供中医护士专业用)。
-
中医食疗学刘继林主编本书分上、中、下三篇,分别介绍了中医食疗学的理论与知识;食物的性能与应用;常见病证的食疗与食忌。
-
耳穴诊治法李志明主编本书由中国针联学会名誉会长鲁之俊教授作序。作者是临床医生,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较高的理论水平。由于国内外对耳针研究十分重视,本书吸收了耳穴诊治法的新成果,又有防病健身和美容的传统特色。编者着重从中医角度用中西医结合阐述耳针,不仅适应国内外广大群众防病治病的参考书。本书共分五章,分别介绍了耳针简况,耳廓形态,耳廓诊断法,耳穴治疗法和临床应用等内容。
-
《本草纲目》精要钱远铭主编;毛德华[等]编写本书从《本草纲目》中选辑常用药物409种,分为水火土金石、草、谷菜、果、木、虫鳞介禽兽人等六部分,具体药物下则分释名、采制、性味、主治、发明、附方、注、按等八项。
-
临床微生物学与检验倪语星 等主编本教材自1988年出版第1版、1997年出版第2版、2003年出版第3版以来,在我国医学检验教学和人才培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如今第3版教材使用已满4年,在此期间国际、国内医学检验和临床微生物学又有了飞速的发展。为适应国内、外新的形势和新的要求,在全国高等医药教材建设研究会和卫生部教材办公室的领导下,在医学检验专业教材评审委员会和全体编者的共同努力下,第4版教材的编写工作已经顺利完成,即将在新学期与广大师生见面。第4版教材将第3版的书名“临床微生物学与微生物检验”更改为“临床微生物学和检验”,遵循既要承上启下,又要避免重复的原则,增加了一些微生物学总论部分的内容,以适应不同学校、不同体制的教学要求。全书共分4篇、38个章节,前三篇为并列的“临床细菌学”“临床真菌学”和“临床病毒学”,每篇中分别增加了细菌学总论、真菌学总论和病毒学总论的内容,第四篇为“l临床微生物学检验”技术篇,增加或补充了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消毒灭菌和医院感染、细菌耐药性检性检测、微生物自动化检测、微生物学检验的质量保证和临床微生物学检验标本的采集等方面大量新的规范化操作要求和新的进展。考虑到微生物具有许多形态学特征,第四版教材全书采用彩色版,增加了许多精美的插图以方便教学。本版的内容和文字尽可能精炼,以减轻学生的负担,同时采用问题式教学的理念,在每一章的前面均有4~8个问题,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让学生带着问题来学习相应的章节。在每一章的后面还有小结和参考文献,便于学生复习、总结、归纳和进一步学习。本教材为医学检验系本科专业理论课教材,适用于全国各高等医药院校用作教学用书,也适用于有关的临床专业人员和进修、实习人员的专业学习和参考。
-
当代名医临证精华史宇广,单书健主编中医学术之精华,以文献形成存在于历代医籍者有之,以理论与临床经验掌握于老中医之手者有之,散在于民间者亦有之。名老中医或禀家学,或承师传,无论理论研究亦或临床实践,各有独到之处,尤可宝贵的是这些理论与经验已经过数十年乃至数百年之实践验证,不断补充发展,日臻完善,弥觉可珍。中医疗效是中医学术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提高临床疗效已成为中医学术发展的关键之一。总结名老中医学术经验,是提高临床疗效,促进中医学术发展最基础之工作。史宇广、单书健同志主编的《当代名医临证精华》丛书,别开生面,每书对一种常见病,广撷精华,汇全国医林名宿治疗某病之独特经验于一帙。或以演论形式论述名老中医自成规律之独到经验,或以医话形式叙述名老中医对某方、某法及某药之运用体会。娓娓而谈,详尽透彻。书中着眼于名老中医经验之细微处,故能取巧求精,而非面面俱到,或重复泛论。同时,由于本丛书以常见病分集论述,使丰富多彩的名家治验,纲明目细,便于查阅,故可使读者得其要领,易于师法。览一篇可尽得当代名医于某病之各独到诊疗经验,其实用价值,不言而喻。尤其需要指出的是,这套丛书还从不同角度反映了名老中医各具特色的理论见解和治疗规律,为中医理论体系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素材。因此是一部具有理论价值、实用价值和文献价值的中医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