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
-
内科杂病综古郑守谦《内科杂病综古》上卷论六气各证,中卷述内科病证,下卷述神志、九窍、妇科、小儿科之病证。本书广征博引历代名医著述,举凡临床各科常见病证的理论、辨证、处方用药一目了然,对学习中医临床理论及杂病诊治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
临床经典方药讲义岳仁宋本书以仲景经方常见药物为纲,以《神农本草经》为药效基础,旁引历代诸家本草精华,详实归纳药物性味归经、主治病症、量效关系、煎煮方法等;然后由药入方,参考中医经典论著,探究经方与类经方中方剂配伍规律,并以八纲辨证、方证辨证进行分类;法由方出,由方剂推演治法;再由法入理,辨病与辨证结合,深入剖析经典医案。通过将中医经典与临床实践结合、辨病与辨证结合、方药与证候结合,以期帮助读者有效训练中医临证思维,快捷掌握治病技能,适合中医临床医师阅读参考。
-
倪师推荐(清) 陈士铎全书分6卷,依次分为礼、乐、射、御、书、数六集,各集之中以治法为目。其中,礼集中载14种治法,乐集载30种治法,射集中载39种治法,御集中载33种治法,书集中载12种治法和17论,数集中载有7大类疾病(7门)和16种杂病。全书论述总计128法、17论、7门、16杂病,·内容闸述了内、外、妇、儿、五官等100种左右疾病的证治,收古今成方及作者自定方500余首,其中大多处方为白裁,是中医古籍中理论联系实际、理法方药俱备的治法专著。
-
图解中医面诊手诊脉诊陈新宇,罗云涛 编本书教你通过看面色和五官状态来了解常见病症与眼、耳、鼻、口、舌、齿的关系;介绍了手诊的基础知识与按摩方法;揭开了脉诊的神秘面纱,详解了多种常见疾病的脉诊方法,是一本实用全面的居家自诊自疗宝典。
-
中医眼科六经法要心悟夏运民编著本书重点介绍了陈达夫教授的眼科六经辨证、八廓学说以及眼科疾病与六经的关系等内容,并作精炼的心悟阐述。针对眼科的疑难病症,如青光眼、视网膜脱落,视神经萎缩等疾病,有详细的理论阐述和医案发挥,具有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为了有利于传承老师的学术思想,在《中医眼科六经法要》的基础上对相关的中医基本概念、基础理论、思维方法作必要的增补和深入的阐发并增加了多年来治验的典型病案,以进一步佐证和强化原著的实用性及可操作性,在原著《中医眼科经法要》基础上,编写成《中医眼科六经法要心悟》一书,以期贡献社会。
-
王付经方新思维王付本书是经方大家王付教授使用经方合方、“十八反”用方经验的专著,介绍了近200首经方在临床上的使用经验,其中方歌、功用、主治、解读、案例等突出新理念、新视野、新境界、新领域、新典范;“方药解读”突出王付教授在经方使用中的新思维,“案例导读”和“案例示范”则是经方合方、“十八反”用方在临床上的具体应用,体现了王付教授娴熟的经方使用经验和高超的临床诊疗能力。本书是中医、中西医结合院校在校师生及临床医生学习、掌握、运用经方合方、“十八反”配伍用药辨治各科杂病的重要参考书。
-
桃李医话连建伟《桃李医话》的大部分内容都是全国名中医连建伟对学生讲的话,有栽桃育李之意,还有一部分是作者早年在浙江嘉兴地区行医时记载的。嘉兴,古代一名檇李。故名为《桃李医话》。最后一部分是作者给在浙的第四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人讲的国学课的内容。节选自明代杭州人范立本的《明心宝鉴》,选择其中与做人、行医有关的条文并结合个人心悟作了讲话。本书语言精练,言之有物,既言于古,又验于今,尤对年轻一代中医行医、做人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
刘伟聊针刘伟著本书是刘伟教授系列针法班线上课程的讲课实录。特点是:跳出传统思维,依托经络腧穴,从定位、功效到思维理念,从穴位特性到配穴组合,从刺法精要到运用发挥,经典理论与临床经验完美结合,全方位解读十二经重点腧穴,构建立体临证用穴思维导图。
-
慢病食疗手册赵敏, 吴松主编随着经济社会与文化的高速发展,人们对于身体、心理、社会健康发展的重视,“慢性病防治”、“亚健康调理”、“养生保健”、“健康管理”等观念,逐渐成为现代社会关注的焦点。而饮食养生保健也早已遍及千家万户,人们更加注重“吃得好”、“吃得健康”。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得到国家的鼎力支持,其中“治未病”思想,对于当今防病治病观念、健康管理事业所能发挥的作用和影响尤为重要。我国食材资源极其丰富,食疗、养生的文化根基深厚,药食同源、营养健康相关产业的发展,越来越得到国家的重视,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已明确要求了药食同源理念的发展与相关功能性食品的研究,国家卫健委也不断更新《既是食品又是中药材的物质名单目录》及相关药食研究文件。本书以中医食疗学、现代营养学为基础,结合中医“治未病”思想及相关理论、现代药理研究,向慢性病人群提供专业食疗指导。
-
大小水火法钩沉张正海大、小水火法是产生于我国西北天水地域的一种补阴求汗、扶正达邪的治疗方法。其多用于伤寒门中之误治坏病,或温病过汗劫阴,或亡血、失精,或妇人产后而致邪热久羁、阴精大耗,无以化气酿汗达邪,或阴损及阳、身热足冷等病证,每能起到扶正达邪于表,挽危重于俄顷之效。它凝聚了天水几代医家的智慧和心血,创立已逾百年,而今几成绝响,张正海先生呕心沥血钩沉整理欲广其传,兴废继绝之功自不可磨灭。本书对中医临床在工作者开扩思路有重要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