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详情
中国电影史
作者:倪骏著
出版社:中国电影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4-02-01
ISBN:9787106020965
定价:¥22.00
购买这本书可以去
内容简介
本教材从把握历史的真实入手,总体把握中国电影艺术的发展轨迹与艺术规律,并注重各个历史时期电影艺术创新的成就。通过本教材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中国电影史的基本知识,包括时代背景、电影艺术走向等,让学生对各个历史暑期有代表性的优秀电影艺术家及其作品有深入的了解。本教村研究内容包括我国内地电影、香港电影和台湾电影。通过研究可以得出结论,现实主义精神、爱国主义精神、艺术创新精神和对于电影民族形式的探求,是中国电影艺术家的共同追求。
作者简介
倪骏,1974年10月生干四川自贡,学习生涯一直很顺利,1992年考入南开大学中文系,1996年毕业后考入中央戏剧学院戏文系攻读影视理论专业硕士研究生。师从路海波教授,1999年毕业留校,现在电视艺术系任教,主要教授中国电影史、影片分析等课程。2002年考取本系影视理论专业攻读博士学位。累计在国家级刊物上发表理论和评论文章十余篇,并因《中国第一部肥皂剧——幸福街》一文获得2001年第二届中国金鹰电视艺术节电视艺术评论评选三等奖。
目录
序言:中国电影——一个东方故事
第一章 艰难的拓荒(1896-1931)
第一节 早期中国电影
一、开端(1896-1921)
二、初盛时期(1922-1926)
三、陷入困顿(1927-1931)
第二节 “旧派”与“新派”
一、旧派
二、新派
第三节 “影戏”——中国主流电影传统的形成
第二章 走向成熟(之一)——3年代电影(1931-1937)
第一节 概述
一、复兴国片运动
二、左翼电影运动(1932-1937)
第二节 默片和成熟与声片的出现
第三节 “新现实主义始于中国的3年代电影”
一、真实呈现时代生活——夏衍的左翼电影之旅
二、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精神的结合
第四节 3年代:给“影戏”加点
一、“影戏”——电影艺术传统的继承和发展
二、民族文化传统的深远影响
三、学习和了解外国电影经验
四、小结
第三章 走向成熟(之二)——抗战时期的电影(1937-1945)
第一节 概述
一、大后方(国统区)
二、租界区
三、沦陷区
四、革命根据地
第二节 抗战电影:铁蹄下的怒吼与抗争
第三节 “孤岛”电影
第四章 走向成熟(之三)——艰难中的辉煌(1945-1949)
第一节 概述
一、国民党统治区电影
二、解放区电影
第二节 “影戏”之颠:情节剧史诗
一、情节剧史诗电影的高峰
二、从《万家灯火》到《乌鸦与麻雀》——转折时期的现实主义高峰
第三节 “文华”和文人电影
一、文华公司的电影风格及其创作
二、《小城之春》,一次超越性的电影艺术实践
第五章 曲折中的发展:“十七年”的电影(1949-1966)
第一节 概述:“十七年电影”的三个阶段
一、1949-1955:新中国电影事业的初创
二、1956-196:在现实斗争中曲折前进
三、1961-1966:在现实斗争中更为曲折地前进
第二节 第二代导演继续创作和第三代导演的崛起
第三节 以男性规范为规范,妇女性话语的失落——1949年到1966年的女性电影创作
第四节 不完备的“类型”
第六章 停滞与倒退:“文革”电影(1966-1976)
第一节 秋风萧瑟——“文革”时期的电影(1966-1976)
第二节 “文革”样板戏电影
一、“三突出”——角色等级制度和“禁欲”原则
二、样板戏承续了“四人帮”所要否定的文化传统
第三节 风雨中的奋争
第七章 在探索中前进:“新时期”中国电影(1977-1989)
第一节 蓬勃发展的新时期
第二节 “我们都是8年代的新一辈”——“四世同堂”的导演们
一、第二代
二、第三代
三、第四代
四、第五代
第三节 谢晋研究
第四节 多元化的探索
第五节 三类“在观念上相距甚远”的女性导演作品——8年代以来学院派女导演的崛起
第六节 电影作为大众文化消费品(附:9年代电影发展趋势)
第八章 台湾电影
第一节 概述
一、日据时期
二、光复时期
三、1949-1989年间的台湾电影
四、9年代以后:市场疲软与其他
第二节 台湾“新电影”
第三节 “第二浪潮”
一、蔡明亮的创作
二、国际著名导演李安
第九章 香港电影
第一节 概述
一、5年代的香港电影
二、6年代的香港电影
三、7年代的香港电影
四、八九十年代的香港电影——“东方好莱坞”
第二节 刀光剑影蒙太奇
一、武侠电影巨匠张彻
二、东方传奇:李小龙
三、剑啸江湖:徐克与香港电影
四、吴宇森:电影文化环境和外国影响
五、成龙的电影世界
第三节 香港电影的个例分析
一、王家卫
二、银河映像:一酷到底
中国电影史影片目录
主要参考阅读书目
第一章 艰难的拓荒(1896-1931)
第一节 早期中国电影
一、开端(1896-1921)
二、初盛时期(1922-1926)
三、陷入困顿(1927-1931)
第二节 “旧派”与“新派”
一、旧派
二、新派
第三节 “影戏”——中国主流电影传统的形成
第二章 走向成熟(之一)——3年代电影(1931-1937)
第一节 概述
一、复兴国片运动
二、左翼电影运动(1932-1937)
第二节 默片和成熟与声片的出现
第三节 “新现实主义始于中国的3年代电影”
一、真实呈现时代生活——夏衍的左翼电影之旅
二、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精神的结合
第四节 3年代:给“影戏”加点
一、“影戏”——电影艺术传统的继承和发展
二、民族文化传统的深远影响
三、学习和了解外国电影经验
四、小结
第三章 走向成熟(之二)——抗战时期的电影(1937-1945)
第一节 概述
一、大后方(国统区)
二、租界区
三、沦陷区
四、革命根据地
第二节 抗战电影:铁蹄下的怒吼与抗争
第三节 “孤岛”电影
第四章 走向成熟(之三)——艰难中的辉煌(1945-1949)
第一节 概述
一、国民党统治区电影
二、解放区电影
第二节 “影戏”之颠:情节剧史诗
一、情节剧史诗电影的高峰
二、从《万家灯火》到《乌鸦与麻雀》——转折时期的现实主义高峰
第三节 “文华”和文人电影
一、文华公司的电影风格及其创作
二、《小城之春》,一次超越性的电影艺术实践
第五章 曲折中的发展:“十七年”的电影(1949-1966)
第一节 概述:“十七年电影”的三个阶段
一、1949-1955:新中国电影事业的初创
二、1956-196:在现实斗争中曲折前进
三、1961-1966:在现实斗争中更为曲折地前进
第二节 第二代导演继续创作和第三代导演的崛起
第三节 以男性规范为规范,妇女性话语的失落——1949年到1966年的女性电影创作
第四节 不完备的“类型”
第六章 停滞与倒退:“文革”电影(1966-1976)
第一节 秋风萧瑟——“文革”时期的电影(1966-1976)
第二节 “文革”样板戏电影
一、“三突出”——角色等级制度和“禁欲”原则
二、样板戏承续了“四人帮”所要否定的文化传统
第三节 风雨中的奋争
第七章 在探索中前进:“新时期”中国电影(1977-1989)
第一节 蓬勃发展的新时期
第二节 “我们都是8年代的新一辈”——“四世同堂”的导演们
一、第二代
二、第三代
三、第四代
四、第五代
第三节 谢晋研究
第四节 多元化的探索
第五节 三类“在观念上相距甚远”的女性导演作品——8年代以来学院派女导演的崛起
第六节 电影作为大众文化消费品(附:9年代电影发展趋势)
第八章 台湾电影
第一节 概述
一、日据时期
二、光复时期
三、1949-1989年间的台湾电影
四、9年代以后:市场疲软与其他
第二节 台湾“新电影”
第三节 “第二浪潮”
一、蔡明亮的创作
二、国际著名导演李安
第九章 香港电影
第一节 概述
一、5年代的香港电影
二、6年代的香港电影
三、7年代的香港电影
四、八九十年代的香港电影——“东方好莱坞”
第二节 刀光剑影蒙太奇
一、武侠电影巨匠张彻
二、东方传奇:李小龙
三、剑啸江湖:徐克与香港电影
四、吴宇森:电影文化环境和外国影响
五、成龙的电影世界
第三节 香港电影的个例分析
一、王家卫
二、银河映像:一酷到底
中国电影史影片目录
主要参考阅读书目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