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技术
-
工业文化导论孙星工业文化是研究人类在工业生产活动和工业社会中,文化发生、发展及演变的规律。研究的目的在于探究工业文化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复杂关系与内在规律,有助于人们理解工业文化是人类在工业发展中创造的独特财富,并能理解与运用好这独特的“财富”,以持续地、创造性地提振工业经济,推进新型工业化,助力工业高质量发展。本书为工业文化的普及读本,共17章,包括工业创造现代文明,技术发展与文化演变,工业文化基本概念,工业文化的内涵与价值,工业文化的先进性,工业文化的传播与变迁,工业体系、工业文化资源、工业形象与产业名片,工业文化产业,工业领域文化,行业与企业文化,工业文化与区域发展,工业哲学,工业伦理,工业美学,工业精神,产品的文化定价权,全球工业文化实践。本书适合对工业文化感兴趣的读者阅读,尤其适合制造业相关专业的学生及制造业的从业者学习参考,以快速认识和了解工业文化及其发展演变的整体脉络。
-
成都社区微更新探索与实践中共成都市委城乡社区发展治理委员会 成都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著一座城市的美誉度,不仅体现在它的高度,更应体现在它的温度。社区,承载着城市的烟火气、生活味、归属感,是人们感受城市温度的最佳尺度。从市民生活的普遍规律看,大部分市民基本生活需求主要集中在以居住地为圆心、以一定距离为半径的生活圈内;从城市工作的一般规律看,城市发展的宏观战略,最终还是需要在微观单元中予以落实;从社会治理的基本规律来看,随着城市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化和城市管理重心的下移,社区在城市管理服务、凝聚居民群众、化解社会矛盾、建设和谐家园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不论从何种视角观察,社区对于城市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对于“天府之国”成都来说,追求安逸、享受巴适(四川方言,意为舒适)是生活在这座城市的人们与生俱来的文化基因,社区仿佛就是这座城市最令人心驰神往的核心吸引。2017年,成都市召开了城乡社区发展治理大会,明确提出加快转变超大城市发展治理方式,探索构建国家中心城市治理体系,努力建设高品质和谐宜居生活社区。同时,成都率先在市和区(市)县两级党委序列设立城乡社区发展治理委员会,将社区工作上升成为一项重要的城市工作,社区对于这座城市的意义可见一斑。在此之后,以《成都市城乡社区发展治理总体规划(2018—2035年)》为代表的规划先行,以《成都市社区发展治理促进条例》为代表的法治保障,以《关于实施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的意见》为代表的政策支撑,都表明成都市城乡社区发展治理工作已经起势成型。当这项工作步入“深水区”“无人区”后,叠加成都城市快速发展所带来的精细治理需求,如何促成更多“发展带动治理、治理促进发展”的良性循环,进而催生更多发生在居民身边可感可及的积极变化,成为若干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在成都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时代命题下,成都为推动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高效能治理充分结合,探索出城市更新与社区发展治理融合推进的实践路径。在这项独具特色的成都实践中,以城市更新为主要手段的空间治理和以社区发展治理为主要手段的社会治理耦合驱动、相融共促。以城市有机更新为出发点、在社区发展中“以事聚人”,以城市有机更新为载体,“聚人成事”提升社区治理效能,一个城市有机更新与社区发展治理的良性循环就此建立。落实到成都大大小小的社区,这项工作的名称就是这本书的主题——社区微更新。近年来,成都市为大力推动社区微更新活动的系统开展与落地,做了不少努力。大力推动社区规划师制度、增设社区规划设计专项经费、对优秀的社区品质提升项目给予奖励等举措,促使成都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社区微更新项目实践。2019年,社区微更新专项行动出台,更加激发了社会各界参与社区微更新的热情,一年一度的社区微更新创意项目竞赛活动吸引全市大量社区参与,形成了广泛的影响力和美誉度。全市3039个城乡社区在居民“家门口”打造实施了4140个社区微更新项目,其中市级示范项目1035个,新都新桂东社区微更新项目已被纳入2020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共同缔造示范点。社区微更新已成为社区居民备受欢迎和肯定的民生工程,第三方测评结果显示社区居民满意度达98%,中央、省、市等多家媒体,对成都经验进行了宣传和推广,基本实现了“城市有变化、市民有感受、社会有认同”的目标。目前,成都市社区微更新的实践犹如星星之火,其覆盖广度、项目实施质量、社会参与度等方面均取得了较好的成效。本书则是通过总结成都社区微更新的实践经验,凝练形成可推广可复制的经验做法,以期为后续全市乃至全国社区微更新工作的开展提供有益借鉴。
-
织补·增效冯姗姗,李玲本书共包括6章。第1章阐述了研究背景及城市更新背景下绿色基础设施建设的问题与困境。第2章厘清绿色基础设施韧性的内涵及韧性特征,从目标、策略及路径构建了城市更新背景下绿色基础设施韧性提升的逻辑框架及技术路线。第3章论证了存量空间增强城市绿色基础设施韧性的潜力及价值。第4章从城市尺度阐述了绿色基础设施韧性提升的需求,并整合城市需求与场地属性进行徐州市绿色基础设施增绿选址的实证研究。第5章阐述了社区尺度绿色基础设施建设存在的问题及诉求,以徐州市鼓楼区为例,进行了基于城市公园绿地公平性提升的绿色基础设施布局优化研究。第6章从建筑与绿化复合角度识别绿色基础设施存量空间类型,提出城市更新背景下建筑与绿化复合技术要点及规划设计策略。
-
大都市地区小城镇收缩机制及规划路径研究庞克龙,耿虹本书以武汉市为例,梳理武汉市小城镇收缩的特征及表现,探索收缩的机制、成因与影响。通过适应性评价对收缩小城镇应对环境变化的不同适应性状态进行识别与类型划分,判断收缩对小城镇在中心服务、区域关联及生产效率方面的适应性影响。针对不同类型收缩小城镇的不同适应性特征,引导小城镇合理收缩,避免收缩带来资源浪费及发展衰退。
-
探寻浙里的丝绸之旅茅惠伟,徐铮,方舒弘丝绸不仅是中国古代最为重要的发明创造之一,同时她又与华夏文化息息相关。科普本质上是一场社会教育活动。这本科普读本,将进行多视角的阐述,从浙江民间蚕丝起源的传说和浙江出土的考古实证开始,结合代表长江流域文化起源的河姆渡文化和良渚文化,讲述浙江的蚕丝故事。接着以近年来浙江考古史上最重要的南宋丝织品发现——黄岩赵伯澐墓为例,探索古人的穿着、面料和纹样。然后深入“丝绸之府”杭州,进行多视角的阐述,见证浙江丝绸之府的重要地位。并且附上浙丝游览地图和纹样涂色游戏,满足青少年的知识需求和动手操作,激发其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
-
介电常数近零媒质的集成光学掺杂理论及应用周子恒《介电常数近零媒质的集成光学掺杂理论及应用》针对介电常数近零(ENZ)媒质及其光学掺杂调控展开研究,介绍了集成化、低损耗的ENZ媒质及光学掺杂的理论与实现方案,并基于近零折射率特性与光学掺杂电磁调控给出一系列电路与天线领域的关键应用。《介电常数近零媒质的集成光学掺杂理论及应用》的内容可以总结为如下三个方面。①基础理论与平台方面:阐述了集成光学掺杂的理论,可解决近零折射率媒质与光学掺杂的损耗问题与平面集成困难。②工程应用方面:介绍了基于集成光学掺杂的电路与天线应用,将近零折射率媒质的独特性质与集成光学掺杂的高效电磁调控引入工程实践,在器件的几何结构灵活性、功能可操控性上相较于传统设计有质的提升。③理论与应用的进一步拓展:将光学掺杂理论从单一掺杂异质体情形拓展至多掺杂异质体情形,阐述了色散编码的理论与应用,介绍了与单元排布无关的超构媒质新范式。本书的读者对象是从事电磁理论及应用工作的学者、工程技术人员及研究生。
-
机织物样品分析与设计武燕本书内容主要包括各种类型面料识别、平素小花纹织物仿样设计、平素小花纹织物创新设计、大提花织物仿样设计、大提花织物创新设计五个项目。与其他同类书籍相比,本书将棉、麻、丝、毛织物的典型特征和品种集中介绍,并将它们的设计方法融合在一起,避免了学习者重复学习又不能系统掌握的尴尬。本书选材与企业生产实践紧密结合,书中配有大量高清图片和典型案例,还通过二维码的方式融入了案例讲解微课。每个案例都有详细的分析步骤、分析方法及上机计算的过程和计算结果,部分案例利用纺织CAD进行设计和模拟,以便学习者在学习典型案例的同时仿照典型案例完成新的设计案例,通过详细的分析过程非常直观地学习设计方法。每个任务最后还设置了相应的设计理论积累,使学习者在做的过程中不断提高。本书中各任务的设置基本遵循“情境引入”“任务分析”“做中学、做中教”“任务实施”“相关知识”“设计理论积累”六步法,方便教学实施。本书知识点简单易懂,认知规律由浅入深,主要作为纺织类院校的职业教育教材,亦可供纺织企业的有关从业人员参阅。
-
时尚女上装款式及裁剪宋莹,邹平女装式样千变万化,造型极其丰富,既有外观形式上的差别,又有内部结构的不同。只有通过良好的结构设计才能完美呈现服装款式造型。本书是学习服装结构设计的专业性技术用书。书中选取近年来流行的具有代表性的多种女装实例,包括衬衫、西服、大衣、风衣、外套、夹克及无袖女装等类别,由浅入深地剖析了其款式造型特点、结构设计原理与方法以及变化应用,帮助读者理清各类女装款式设计的核心理论与技术,以实现快捷而又合理地获得优美的女装造型与板型。书中的结构设计案例均采用实物图的方式,其款式时尚感强,具有很好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本书注重结构原理与制图方法,内容完整系统、涵盖面广,图文结合的形式使得读者可以轻松读懂。本书作者们长期以来工作在服装结构与设计教育第一线。本书是服装专业院校师生,服装设计制作专业技术人员以及服装爱好者的学习与参考书。
-
报中经纬刘盼红从中国近代第一份纺织工业报纸《纺织时报》观察当时我国纺织工业发展面貌。该报创办于1923年4月,八一三淞沪会战前夕被迫停刊,共发行1408期,见证了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纺织工业的辉煌、曲折与奋斗历程。本书首先考察该报创办者——中国近代极具影响力的行业组织华商纱厂联合会,全面梳理该报创办过程、新闻来源及受众等基本情况;其次以发生在日资纱厂的政治事件——五卅运动为例,比较该报与同时期商业报刊、党派机关报、不同行业报刊及同行业报刊的报道风格,探讨该报的报道特点与基本立场;最后聚焦两次纺织行业重要历史事件——1933年中美棉麦大借款和1935年申新七厂被拍卖,比较考察该报与目前纺织史研究所呈现的事件面貌,揭示纺织史的另一番图景。
-
港珠澳大桥工程管理创新与实践高星林港珠澳大桥是粤港澳三地在“一国两制”框架下首次合作共建共管的超级工程。通过实践创新,港珠澳大桥建设探索了三地合作共建共管共治的成功经验,克服了超级工程建设的种种不确定性和复杂性难题。全书从项目业主视角“复盘”了大桥主体工程的项目管理实践,回顾了大桥主体工程项目全生命周期的实施过程、关键线路和重要事件,从工程项目管理规划、三地工程法律研究与实践及项目决策等12个主题来分析其中的成功因素和典型做法,试图从项目实践中提炼出重大工程管理的核心成功要素和中国智慧,项目创新管理实践经验为重大工程建设提供重要借鉴,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提供重要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