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详情

环境影响评价

环境影响评价

作者:周国强主编

出版社: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3-01-01

ISBN:9787562919674

定价:¥100.00

购买这本书可以去
内容简介
  在教育部高等学校环境工程专业教学分指导委员会指导下,针对高教改革过程中,高专及高职层次环境类专业的需要,根据环境科学技术发展的现状,我们编写了这本教材。本书较系统地介绍了环境影响评价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有关的法规、标准,以及环境影响评价的程序和方法,尤其对大气、水体、噪声、土壤、生态等环境要素的评价作了较为详细地论述。全书以环境影响评价的基本概念、方法和技术为主要逻辑关系,既有必要的相关学科的基本知识,又有相应的理论知识扩展;并注意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在全书的主要章节后都附有思考题与习题,以使学生了解我国 1 环境影响评价总论 (1) 1.1 环境影响评价的概念 (1) 1.1.1 环境影响 (1) 1.1.2 环境影响的分类 (2) 1.1.3 环境影响评价 (3) 1.2 环境影响评价的目的、分类和意义 (3) 1.2.1 环境影响评价的目的 (3) 1.2.2 环境影响评价的分类 (3) 1.2.3 环境影响评价的意义 (4) 1.3 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4) 1.3.1 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概念 (4) 1.3.2 中国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4) 1.3.3 中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特点 (5) 1.4 环境影响评价的工作程序 (5) 1.4.1 环境影响评价的工作程序 (5) 1.4.2 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的确定 (5) 1.4.3 环境影响评价大纲的编写 (6) 1.5 环境影响评价的标准体系 (7) 1.5.1 环境标准的概念 (7) 1.5.2 我国的环境标准体系 (7) 1.5.3 我国主要的环境标准 (8) 1.6 环境影响综合评价方法 (12) 1.6.1 环境质量指数评价模型 (12) 1.6.2 环境影响评价模型 (15) 思考题与习题 (19) 2 污染源调查与工程分析 (20) 2.1 区域环境现状调查 (21) 2.1.1 环境现状调查的一般原则 (21) 2.1.2 环境现状调查的方法 (21) 2.1.3 环境现状调查的内容 (22) 2.1.4 环境本底值、背景值与基线值 (23) 2.2 污染源与污染物的调查 (24) 2.2.1 污染源与污染物 (24) 2.2.2 污染源调查的内容 (25) 2.2.3 污染源调查程序与方法 (27) 2.2.4 污染源评价 (29) 2.3 工程分析应遵循的技术原则和方法 (31) 2.3.1 工程分析的作用 (32) 2.3.2 工程分析应遵循的技术原则 (33) 2.3.3 工程分析的方法 (34) 2.4 环境影响识别和工程分析的工作内容 (35) 2.4.1 环境影响识别的基本内容 (35) 2.4.2 工程分析的工作内容 (37) 思考题与习题 (42) 3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 (44) 3.1 环境气象学基础 (44) 3.1.1 大气的组成 (44) 3.1.2 大气的垂直分布 (46) 3.1.3 大气的热力 (48) 3.1.4 大气的运动 (50) 3.2 影响大气污染的主要气象因子 (54) 3.2.1 风 (54) 3.2.2 湍流 (55) 3.2.3 大气温度层结及绝热过程 (57) 3.2.4 大气稳定度 (58) 3.2.5 逆温 (60) 3.2.6 云 (62) 3.2.7 气压 (63) 3.2.8 气压系统 (64) 3.3 点源大气污染物浓度的估算 (66) 3.3.1 连续点源高斯模式的导出 (66) 3.3.2 连续点源大气污染物浓度估算公式 (69) 3.4 大气扩散参数的确定 (73) 341 对大气扩散参数蟮亩ㄐ匀鲜丁糐y。〗(73) 342 大气扩散参数蟮木槿范ā糐y。〗(73) 3.4.3 大气扩散参数外场实验确定方法简介 (75) 35 大气稳定度分级方法 (76) 351 大气稳定度等级的确定 (76) 352 太阳高度角的计算 (77) 353 大气稳定度的提级方法 (77) 36 排气筒有效高度计算 (79) 361 烟气的抬升过程 (79) 362 影响烟气抬升的主要因素 (80) 363 烟气抬升高度莫的经验计算 (81) 37 排气筒几何高度的设计 (82) 371 地面绝对最大浓度和危险风速 (82) 372 危险风速的计算 (83) 373 高架源地面绝对最大浓度值的计算 (83) 374 排气筒几何高度的计算 (83) 38 非点源污染物浓度的预测 (84) 381 多源模式 (84) 382 线源模式 (84) 383 面源模式 (86) 384 体源模式 (88) 39 特殊情况下大气污染物浓度的估算 (88) 391 封闭型扩散模式 (88) 392 熏烟型(漫烟型)扩散模式 (90) 393 小风和静风时的点源扩散模式 (92) 394 颗粒物的倾斜烟云模式 (94) 31 0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 (95) 3101 评价工作级别和范围的确定 (95) 3102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方法 (96) 思考题与习题 (99) 4 水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101) 4.1 水体概述 (102) 4.1.1 水体的概念 (102) 4.1.2 水体污染 (102) 4.1.3 水体自净 (103) 4.2 影响水体污染的主要水文因素和水力学参数 (104) 4.2.1 水文因素 (104) 4.2.2 水力学参数 (105) 4.3 地表水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109) 4.3.1 评价工作程序、评价等级和评价标准 (109) 4.3.2 地表水环境质量现状评价 (112) 4.3.3 地表水环境影响预测 (115) 4.3.4 地表水环境影响的评价 (126) 4.4 地下水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128) 4.4.1 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概述 (128) 4.4.2 地下水现状调查及现状评价 (130) 4.4.3 地下水环境影响预测 (132) 4.4.4 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 (135) 思考题与习题 (135) 5 环境噪声影响评价 (138) 5.1 噪声源与噪声的评价量 (138) 5.1.1 噪声与噪声源 (138) 5.1.2 声音的频率、波长和声速 (139) 5.1.3 噪声的基本评价量 (140) 5.2 噪声在传播过程中的衰减 (147) 521 噪声随传播距离的衰减 (147) 522 噪声被空气吸收的衰减 (149) 523 墙壁屏障效应 (149) 524 户外建筑物的声屏障效应 (150) 525 植物的吸收屏障效应 (150) 526 阻挡物的反射效应 (151) 53 机械设备的噪声估算 (152) 531 电机噪声 (152) 532 风机噪声 (152) 533 压缩机噪声 (153) 534 泵类噪声 (153) 535 发动机噪声 (154) 536 机床噪声 (154) 537 排气放空噪声 (154) 54 噪声环境影响评价的技术工作程序和要求 (155) 541 技术工作程序 (155) 542 评价等级的划分和工作要求 (156) 55 工程项目噪声环境影响评价 (158) 551 工矿企业环境噪声影响评价 (158) 552 铁路、公路噪声环境影响评价 (160) 553 飞机场环境噪声影响评价 (163) 思考题与习题 (165) 6 固体废弃物环境影响评价 (166) 6.1 概述 (166) 6.2 固体废弃物影响源分析 (167) 6.2.1 固体废弃物的来源及产生量 (167) 6.2.2 危险废物有毒有害特性鉴别 (169) 6.3 固体废弃物对环境的影响分析 (170) 6.3.1 固体废弃物中有毒有害物对环境的污染 (170) 6.3.2 固体废弃物的处理处置和防治措施 (171) 6.4 固体废弃物的管理措施 (174) 思考题与习题 (175) 7 生态环境影响评价 (176) 7.1 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概述 (176) 7.1.1 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概述 (176) 7.1.2 生态环境保护的基本原理 (178) 7.1.3 评价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184) 7.1.4 评价标准 (185) 7.1.5 生态环境影响识别 (186) 7.1.6 评价范围和等级 (187) 7.2 生态环境调查与现状评价 (188) 7.2.1 生态环境调查 (188) 7.2.2 生态环境现状评价 (188) 7.3 生态环境影响评价 (193) 7.3.1 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概述 (193) 7.3.2 生物多样性影响评价 (194) 7.3.3 土地利用与生态适宜度分析 (195) 7.3.4 生态环境影响综合分析与评价 (196) 7.4 土壤环境影响评价 (198) 7.4.1 土壤的主要特征 (198) 7.4.2 土壤环境现状评价 (198) 7.4.3 土壤污染影响评价 (200) 7.4.4 土壤退化影响预测 (201) 7.5 生态环境保护措施 (202) 7.5.1 生态环境保护措施的基本要求 (202) 7.5.2 生态环境保护措施遵循的基本原则 (203) 思考题与习题 (205) 8 社会经济环境影响评价 (206) 8.1 社会经济环境影响评价总论 (206) 8.1.1 社会经济环境影响评价的内涵 (206) 8.1.2 社会经济环境影响评价的目的和意义 (206) 8.1.3 社会经济环境影响评价的项目筛选 (207) 8.1.4 社会经济环境影响评价的范围及敏感区 (208) 8.1.5 社会经济环境影响评价因子识别 (209) 8.2 社会经济环境影响评价内容 (210) 8.2.1 社会经济环境影响及主要环境问题 (210) 8.2.2 社会经济效果 (211) 8.2.3 对拟建项目的需求分析 (212) 8.2.4 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影响分析 (212) 8.2.5 收入分配的合理性 (213) 8.2.6 承受能力分析 (213) 8.2.7 美学及历史学环境影响分析 (214) 8.3 社会经济环境影响评价程序 (214) 8.3.1 确定评价目的和范围 (214) 8.3.2 评价因子识别与筛选 (214) 8.3.3 社会经济环境现状评价 (215) 8.3.4 社会经济环境影响评价 (215) 8.3.5 社会经济环境保护措施 (215) 8.4 社会经济环境影响评价方法 (215) 8.4.1 专业判断法 (215) 8.4.2 调查评价法 (216) 8.4.3 费用-效益分析法 (218) 8.4.4 费用-效果分析法 (221) 8.4.5 环境经济学方法 (222) 思考题与习题 (224) 9 环境影响报告书的编制 (225) 9.1 环境影响报告书编制原则 (225) 9.2 编写环境影响报告书的基本要求 (226) 9.3 环境影响报告书的编制要点 (226) 9.3.1 按现状调查及影响评价分章的编排要点 (227) 9.3.2 按环境要素分章的编写要点 (234) 9.4 环境质量评价图的绘制 (235) 9.4.1 环境质量评价图的分类 (236) 9.4.2 环境质量评价地图 (236) 9.4.3 环境质量评价中的普通图 (237) 9.5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登记表与报告表 (238) 9.5.1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登记表 (238) 9.5.2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 (238)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暂缺《环境影响评价》作者简介
目录
暂缺《环境影响评价》目录
猜您喜欢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