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科学
-
常见地质灾害防治应知应会一本通张业明,付小林《常见地质灾害防治应知应会一本通》以图文并茂的方式生动形象地介绍地质灾害及防治的相关知识。《常见地质灾害防治应知应会一本通》共5篇,系统介绍崩塌、滑坡和泥石流三种常见地质灾害基本知识、专业监测技术、群测群防体系、临灾处置方式及科学防范方法,以期普及地质灾害应急避险知识,提升安全防范意识。
-
中小流域设计暴雨洪水计算赵玲玲,刘昌明,徐飞,冯德锃本书围绕全球环境变化下中小流域设计暴雨洪水计算面临的问题,基于室内和野外人工控制实验探讨了暴雨洪水产汇流过程机制及产汇流模拟中下垫面参数化方法,检验了典型中小流域设计暴雨洪水同频率假定;识别了暴雨洪水形成过程中影响同频率假定的关键环境要素,探讨了环境变化下中小流域暴雨洪水产汇流过程与同频率假定作用机制;阐述了中小流域暴雨洪水参数的外延和移用规律,以及暴雨洪水参数与雨强、流域地形、地貌及土地利用覆被等地理要素的关系。
-
多源遥感及地学数据融合计算沈焕锋,蒋梦辉,孟祥超,张良培卫星遥感、地基观测、模型模拟、社会感知等是获取地球表层科学数据的主要手段,不同来源的数据之间存在强烈的互补性。本书围绕多源数据的融合计算展开研究,以多源遥感数据的信息融合为主体内容,并扩展到与地基数据、模型模拟数据和社会感知数据的融合。内容体系上分为同质数据融合、异质数据融合、异类数据融合等几个层次:首先介绍同质光学遥感数据的空-谱融合、时-空融合及时-空-谱融合方法;其次介绍光学、雷达、短波红外、多参量产品等异质数据间的融合方法;然后介绍地基观测、遥感观测、模型模拟与社会感知等异类数据间的融合方法;最后提出广义地学数据时-空-谱一体化融合的理论框架与模型方法。
-
地理大数据与社会感知刘瑜多源地理大数据的涌现,为地理学及相关学科的研究提供了有力的社会感知手段。社会感知是指基于大数据挖掘人的时空间行为模式,进而揭示其背后的社会经济特征的研究方法,它提供了一条“由人及地”的研究路径。本书介绍了地理大数据和社会感知的基本概念,然后分别从人和地两个角度,梳理了社会感知的相关方法。其中对地感知,又分为场所语义感知、空间交互感知及地理过程感知。同时,本书也介绍了社会感知和遥感集成的相关研究,并选择五个领域介绍了社会感知的应用。
-
深海极端环境探测技术与应用孙治雷 等本书系统分析深海极端环境探测技术研究现状,研究现阶段国内外深海极端环境传感器技术、移动观测技术、原位探测与监测技术、海底观测网技术及深海极端环境探测典型案例,探索深海极端环境生化地质过程数值模拟技术及资源开发利用技术,形成一套适用于深海极端环境探测的技术体系。
-
地球物理力学基础简明教程申文斌《地球物理力学基础简明教程》阐述与地球物理学密切关联的力学分支,为后续专业学习奠定基础。内容包括运动学和参考系、理论力学、电动力学、热力学、张量分析和弹性力学、狭义相对论、国际单位制、物理学基本常数等。《地球物理力学基础简明教程》注重内在逻辑联系,力求简明扼要、循序渐进,从尽可能少的原理出发推演出常用的基本方程和公式,有利于读者系统地掌握相关力学知识,锻炼逻辑推演能力,培养创新能力。《地球物理力学基础简明教程》配有练习题和注释等内容,一方面丰富、拓展《地球物理力学基础简明教程》内容,另一方面便于读者进一步深入学习。
-
光纤激光器林金桐、施进丹本书的两位作者,一位参与过早期光纤激光器的发明研究,一位仍然在这个领域的前沿探索着。他们从原理、技术和应用三个层面向读者系统介绍了光纤激光器的基础理论和技术发展。
-
生物物理学(美)菲利普·纳尔逊 (Philip Nelson)本书介绍了生物物理学的物理知识基础,结合生物学中的实例,介绍了热力学、统计物理和流体力学的有关知识。本书的第一部分介绍了能量、信息与生命三者间关系的概貌。第二部分关注细胞中分子层面的扩散、耗散及驱动现象,并详细介绍了其中的物理原理。第三部分侧重于将第二部分中的物理原理应用于解释更为复杂的大分子、分子机器的工作机制之中。本书是一本较为系统地具体介绍生物学中物理原理的教材,体现了生物学和物理学的交叉学科研究的思想,适合于配套大学相关课程使用。《生物物理学:能量、信息、生命》的第一版已经成为颇受欢迎的生物物理学教材和参考书。2020年,纳尔逊教授再次对书中内容进行了修正和补充,形成了目前的版本。
-
海底工程环境原位探测与监测刘涛,郭磊,杨秀卿本书全面、系统地阐述目前海底工程环境的原位调查技术手段,核心内容包括“海底工程环境原位探测”和 “海底工程环境监测”两部分。“探测”包括“地球物理探测”、“原位测试”、“海底采样”及“探测平台”四部分内容;“监测”包括“监测平台”和“海底观测网”两部分内容。《BR》在各章节中分别从基础定义、研究对象、探测与监测原理、技术内容、代表性装备、应用实例、发展趋势等方面进行论述。在完整的理论体系构架内,简化专业性技术内容,以高层次科普教育为目标,提高读者对于海底工程环境原位探测与监测技术的理解。
-
武陵山区维管植物编目张代贵 谭敦炎1987—1988年间,中国科学院组织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等单位组成植物资源调查队伍,对武陵山区的42个县(区、市)范围内开展野生植物资源的调查,共记录蕨类植物44科,111属,586种;裸子植物(含引种栽培)9科,29属,49种;被子植物(含引种栽培)164科,899属,3172种;共计有维管植物217科,1039属,3807种。 近40年来,各相关高校和研究机构持续关注了武陵山区生物多样性研究,尤其是在植物物种资源的调查研究中取得了长足进步。1983年,位于武陵山区腹地的高校——吉首大学创办了生物系,并从那时起参与武陵山区植物物种调查。经过3年的努力,吉首大学植物学团队联合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西南大学、中央民族大学、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湖北民族学院、湖南省植物园和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林业局等单位共同对40年来积累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整理,形成了本编目。 本编目收录武陵山区的蕨类植物32科,94属,572种;裸子植物6科,29属,58种;被子植物184科,1220属;共计有维管植物222科,1343属,5030种。 本书是一本集体创作的作品,科、属和物种编列及标本核对的工作都由团队集体完成,并最后由牵头编写单位审核。 本书所有物种的编列采用了分类系统。蕨类植物按PPG系统,裸子植物按郑万均系统,被子植物按APG Ⅳ系统。采用上述系统,是为了更方便地与分子系统相衔接。 本书所界定的武陵山区,并非广义的武陵山片区,而是依据自然地理对山脉的定义,参考王文采院士主编的《武陵山地区维管植物检索表》所界定的区域,其范围包括以下44个县(区、市): 湖南省:石门、桃源、慈利、桑植、武陵源、永定、沅陵、辰溪、溆浦、麻阳、鹤城、芷江、新晃、吉首、泸溪、凤凰、保靖、古丈、永顺、龙山、花垣。 湖北省:恩施、宣恩、咸丰、来凤、鹤峰、五峰。 贵州省:碧江、万山、江口、松桃、印江、余庆、玉屏、石阡、思南、德江、沿河、镇远、施秉。 重庆市:秀山、酉阳、彭水、黔江。 本书中每个科所含的属、种数目及地理分布,以及每个属所含种的数目及地理分布均有简要说明。如为武陵山区特有种时,则先写出县(区、市)名,如在武陵山区外也有分布并为中国特有种时,则先列出武陵山区的县(区、市)名,再在句号后列出其他省(区、市)的名称;若在国外也有分布时,则在国内有关省(区、市)后列出有关国家的名称,也用句号隔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