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科学
-
完全图解达尔文进化论杨静 编著《完全图解达尔文进化论》将文字、图画、表格等丰富的视觉元素,综合成一个有机整体,运用"左文右图"的图解手法,在讲述达尔文进化论的同时,还全方位地介绍了150年来关于生物进化的各种研究成果和进化论的最新发展,读者从中可以了解生物学、遗传学等前沿学科的最新发展动态。150年前,达尔文在他的著作《物种起源》中发表了一个震撼世界的伟大理论:进化论,他的观点彻底颠覆了传统基督教的“神创说”和“物种不变”理论,第一次科学地讲述了生命的起源。达尔文所提出的天择和性择,至今仍是生命科学中一致通用的理论,恩格斯称达尔文进化论是19世纪自然科学三大发现之一。充满阅读趣味的进化论版本生命从何而来,又是怎样演变的?生存的渴望和性的力量是如何改变生命的?面对新的理论挑战和新发现,进化论是怎样“进化”的?
-
经验与心态王铭铭 著历史、世界想象与社会,都是经验和心态的融合体,它们都难以摆脱经验的纠缠,也难以不作为心态而具有某种“创造力”。基于这一思想,作者直面20世纪以来个体主义思潮的支配地位,试图基于中国历史经验,揭示社会科学“中国化”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并以更综合的方式呈现中国式的社会观,特别强调礼仪对我们重新思考“国族”与“天下”之间历史矛盾的意义。作者将零散的讲课杂录与述评结为一集,使之带有“综合(或混杂)文本”的风格,并以这种文风和心态来克服人文学与社会科学、文明与知识之间的紧张关系。
-
生命与进化理喻 著《生命与进化》一书对地球生命的创始,人类的起源、生命进化的模式,以及死亡灭绝的循环,人类未来的发展方向等,有大量全新的见解: 地球生命的诞生,离不开宇宙孕育生命机制的大背景。宇宙、地球、生命之间,如同农夫、土地,种籽一样,是三位一体的。地球生命现象是宇宙无数生命现象的细节之一。地球是一枚不断释放新能量,并且从不重复旧演化的星体。地球迄今为止的生命历史,可以分出造化时代、造化与进化兼有的时代、进化时代。这三个历史阶段的生物特征各异,不能混淆。生活在进化时代的人类,必须摘下进化的眼镜,才能看清楚地球前两个历史时期生命形态的天差地别。没有造化,谈不上进化。造化是缔造物种,进化是改良物种。造化是豆子,进化是筛子。有了造化的豆子在先,在能有进化的筛选在后。人类是由特定的猿种进化而来的。人类种猿与其他古续虽然看上去都是一副毛茸茸的样子,本质却殊同二类。人类种猿最大的特点是它们拥有优秀的大脑。这与生俱来的前提条件,注定了它们的未来将要发生巨大的进化变革。当其他猿猴只在本物种的范围内进化时,人类种猿却从人类的原胚,一路追风般荣登智能生命的宝座。古人猿直立行走的原因只有一个,由于大脑的进化,大脑供血量的增加,使得一贯伏行的古人猿,对四肢着地产生了头昏眼花的不适感。唯有直立起腰身,抬高头颅,才能缓解这种不适。它们从偶尔的直直腰,到半爬半走,直至后来全然直行…… 没有哪一种生命愿意进化。进化的有无,由外部生存环境的优劣决定。进化的速度,由生命对环境的适应程度决定。进化的质量,由生命大脑的品质决定。大脑分有突体与能量两个部分。灵魂是对人的大脑能量的统称。灵魂的看不见与思维的无形无状有些相似。死亡分有可视性的绝对死亡,与非可视性的相对死亡两大部分。死亡使得地球生命具有了更新与修正的力量。未来人类应该接受理性与感性双重的教育。常规的理性教育从童年开始,系统的感性教育,则是对成年人思维能力渐衰的有力补偿。这双重的教育,意味着人类的成长将有两个进身之阶。感性教育相当于一次再教育,它将改变人生的机遇和人生的态度。我们把地球生命比作是一个小家庭,宇宙生命就是一个大社会。这其中,各种生命在各自的星体上发生着、发展着、进化着……
-
科学是魔法吗(英)布赖恩·里德雷(B.K.Ridley) 著;李斌、张卜天 译科学家孜孜以求的万物理论是什么?究竟有没有科学无法解释的东西?在这本小书中,物理学家布赖恩·里德雷探讨了相关问题,并提供了答案,呈现了科学的限度,值得关注。——英文版编辑推荐语……发人深省,文笔出色……本书是一部优秀的导论性著作,探讨了哲学与科学交界处的几个重要问题,科学变得有了哲学意味。——约翰·卡斯蒂(John Casti,美国著名数学家、科普作家)有科学,那是后来的事儿。从宗教到科学,无疑,是人类精神的一次巨大飞跃。但是,谁又能说科学不是另一种形式的宗教呢?当大众对“科学至上”越来越顶礼膜拜时,科学家们却越来越感到狂飙背后的困境与疑惑。上帝掷骰子了吗?上帝之手到底存在吗?在这样的问题面前,似乎走了很远的科学,却像是在原地踏步。那么,科学究竟是什么?或许只有在科学之外寻找答案。本书涉及了艺术、魔法、音乐、心灵等诸方面,它们像一面面镜子,我们由此观得科学的镜像,也看到了“无限”背后的“有限”。
-
定见(美)约翰·奈斯比特 著;魏平 译超级畅销书《大趋势》作者约翰·奈斯比特最新力作11条规定见助你预测未来商业世界,实现个人事业发展。历史是延续不断的长流,约翰·奈斯比特归纳出来的这些原则有助于人们立足现在,掌握未来。——林毅夫 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本书的理念不仅与时俱进,跟随时代潮流,更启发了新经济的管理理念:承传过去,连接未来,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大道理愿所有的读者都能受到“生存有道,发展无疆”之理的启迪。——叶莺 伊士曼柯达公司全球副总裁北亚区主席兼总裁奈斯比特的预测从不失误!即使我们认为难以预料的2025年,他依然有令人意想不到的定见。——《金融时报》奈斯比特的作品能够指引我们的方向,让我们有勇气向前迈步。——《华尔街日报》奈斯比特凭《大趋势》一书奠定声名,成功地预测了网络的兴起以及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出现,此书全球共销售900多万册,并高踞《纽约时报》排行榜达两年之久。我们身处信息爆炸的世界中,人人都渴望拥有一个简单的架构,借以观察趋势,但混乱、急促的世界,却让我们终日浑浑噩噩,无法跳脱过去惯性的思维。那么,未来的趋势是什么?我们如何从充满噪声的庞杂信息里,抽丝剥茧预见未来?这就是本书的目的:为渴望“洞烛机先”的读者,架构清晰的观念,抛弃不合时宜的心态,掌握全球未来新趋势。在本书中,奈斯比特将自己多年的趋势观察经验悉心整理,告诉读者11条定见,并如何将这11条定见运用在信息收集、分析判断与预测未来趋势上奈斯比特在书中列举爱因斯坦、中国篮球明星姚明、星巴克咖啡、诺基亚手机、太阳马戏团、芬兰、丹麦等创意致胜的个人、企业与国家,让读者看到他们是如何将赤子之心专注在自己的热情上,逐步将11条定见应用到预测未来的经济世界与个人生活中。奈斯比特认为,我们对事情所持的观念或是采取的认知思维,其作用就如同飞机双翼的切风角度,目的就是要以特定角度获得最大的飞行速度;所以,如果我们的观念、思维偏离了世界未来趋势的走向,不论多么劳心劳力,一切作为都将事倍功半,更不要说预测趋势了。奈斯比特的思想得到全球相当多的商务人士的追捧,他的11条定见将我们身处的复杂世界变得简单,帮助我们更轻松地投身其中。
-
哲学科学常识陈嘉映一本像惊险小说一样刺激、好看的哲学著作哲学一开始是要寻求真理,理解我们置身其中的世界。哲学理论的“道理“从常识(或常情)而来,并对它们加以组织,成为连贯的道理系统,哲学家们在用自然语言构筑理论体系,相信他们能以此解释所有的现象。反观哲学,几千年来所有寻求普适的努力都归于失败,这也许恰恰是因为哲学是如此仰赖常识(常情)的缘故,哲学体系是在常情与自然概念的基础上展开的。科学家就有所不同了,他们先是把日常经验归约为“实验”,并用精确严密的定义塑造一门新的逻辑——数学语言,这门语言超出了纷繁多样的生活世界,也正因如此,一个具有强大解释力的普适的理论体系才真正成为可能。科学也是要寻求真理,但它不满足于我们被动地经验到的世界的真相,它通过仪器和实验,拷问自然,迫使自然吐露出更深一层的秘密。要解释这些秘密,古代传下来的智慧和方式就逐渐显出其不足。常识式的理性不够用了,人们学会求助于数理式的理性。公元1642年也许是特别富有意味的一年,伽利略于该年去世,牛顿于同年诞生,罗素曾把这个事实推荐给相信灵魂转世的读者。伽利略和牛顿可说是一先一后“联手打造”了近代科学。伽利略是一个巨人,他在广泛的领域引入了近代科学的观念和方法,牛顿也是一个巨人,他赋予近代科学以完整的形态。陈嘉映在书中引述韦斯特福尔总结的说,整个西方世界从17世纪起,就开始了“将原来以基督教为中心的文化变革成为现在这样以科学为中心的文化”。 从牛顿开始,我们有了一幅科学的世界图景,它“把一个我们生活、相爱并且消亡在其中的质的可感世界,替换成了一个量的、几何实体化了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任何一样事物都有自己的位置,惟独人失去了位置”(柯瓦雷语)。人类的知识累积始于“常识”,而且也正是常识,为知识的理论化和系统化(即科学与哲学)提供了背景框架,然而,一方面,近现代科学的发展已经与常识经验日益疏远,科学理论的解释力也无须倚赖常识和直观的理解;另一方面,哲学作为组织和重构常识以达成普遍解释的努力又是徒劳无功的。因而我们面临的两个世界的分野:一边是疏松零散的常识世界,一边是体系严密的科学世界。问题在于,这两个世界何以彼此通达?《哲学科学常识》提出,这也许正是哲学今天的任务。
-
心与物游沈从文不折不从,亦慈亦让;星斗其文,赤子其人。照我思索,能理解我;照我思索,可认识人。沈从文(1902-1988), 京派小说代表人物,原名沈岳焕,荒僻神秘的湘西凤凰县,有苗汉土家族的血统。14岁高小毕业后入伍,看尽人世黑暗而产生厌恶心理。接触新文学后,他于1923年寻至北京,欲入大学而不成,窘困中开始用“休芸芸”这一笔名进行创作。至三十年代起他开始用小说构造他心中的“湘西世界”,完成一系列代表作,如《边城》、《长河》等。他以“乡下人”的主体视角审视当时城乡对峙的现状,批判现代文明在进入中国的过程中所显露出的丑陋,这种与新文学主将们相悖反的观念大大丰富了现代小说的表现范围。沈从文一生创作的结集约有80多部,是现代作家中成书最多的一个。早期的小说集有《蜜柑》、《雨后及其他》、《神巫之爱》等,基本主题已见端倪,但城乡两条线索尚不清晰,两性关系的描写较浅,文学的纯净度也差些。30年代后,他的创作显著成熟,主要成集的小说有《《龙朱》、《旅店及其他》、《石子船》、《虎雏》、《阿黑小史》、《月下小景》、《八骏图》、《如蕤集》、《从文小说习作选》、《新与旧》、《主妇集》《春灯集》《黑凤集》等,中长篇《阿丽思中国游记》、《边城》、《长河》、散文《从文自传》、《记丁玲》、《湘行散记》、《湘西》,文论《废邮存底》及续集、《烛虚》、《云南看云集》等。从作品到理论,沈从文后来完成了他的湘西系列,乡村生命形式的美丽,以及与它的对照物城市生命形式批判性结构的合成,提出了他的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本于自然,回归自然的哲学。“湘西”所能代表的健康、完善的人性,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正是他的全部创作要负载的内容。
-
蝎娄歆作品《蝎》是一部描述三代女性抵御社会性别歧视的复杂跌宕的悲剧式心灵史,有着浓厚的性别意识,被赞誉为“一部真正女性视角的小说”。作者落笔细腻,意象绵延稠密,形成空旷而逼仄的文本空间感,作者用一种温暖而冷静的小说语言,对日常生活和心理状态的想象,赋予了《蝎》独特的美感。 在两性关系中,男人与女人的付出与索取有何不同呢?这应该是一种绝对的偶然,在某个特定的时刻,某种特定的环境中,他与她并不注定相互吸引,但确切是相互需要。他们相互依存、相互利用。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以及环境的变迁,这种依存与利用逐渐失去价值的时侯,男人与女人建立的亲密关系还能够存续吗?我时常在想,男人与女人的确是因为相爱才建立恋爱关系吗?在两性关系中,男人与女人的付出与索取有何不同呢?这应该是一种绝对的偶然,在某个特定的时刻,某种特定的环境中,他与她并不注定相互吸引,但确切是相互需要。他们相互依存、相互利用。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以及环境的变迁,这种依存与利用逐渐失去价值的时侯,男人与女人建立的亲密关系还能够存续吗?一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如果存在与众体不同的经历,那么,他的整个人生注定将会与众体不同吗?这样的不同是否违背了他原本的意愿?他会不会再因为更加不同的经历而与众体融合?抑或,继续与众体不同。这是一些人与人之间平常的故事,我选择了一条纵向的线,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去发现、去挖掘。迥异的人生,相似的人的内心世界。
-
精神生活·意志(美)阿伦特 著;姜志辉 译如果人们考察由宗教和世俗的理论和传统所揭示的这个历史记录,那么结论是不可避免的:哲学家始终不能解释某种精神现象及其在世界中的位置,我们相信思想家能对身体作出公正的评价,但不相信思想家能对意志作出公正的评价。但是,哲学家对身体的敌意是众所周知的,至少自柏拉图以来是有记录的。其主要原因不是由于感官经验的不可靠——因为这些错误能被纠正,也不是由于激情难以驾驭——因为激情能被理性制服,而仅仅是由于我们的身体需要和欲望的不可救药的本质。正如柏拉图正确强调的,身体始终“想得到照料”,即使在最有利的环境中——健康和空闲,以及秩序井然的国家——身体也因其反复无常的要求而打断思维的我的活动。根据洞穴比喻,身体迫使哲学家从理念世界回到人间事务的洞穴。(人们通常把这种敌意归咎于基督教对肉体的敌意。这种敌意不仅仅是古老的;人们甚至认为,基督教信条之一,即不同于古代关于灵魂不死的思想的肉体复活,不仅仅与神秘主义的一般信念,而且也与古典哲学的一般概念形成鲜明的对比。)当然,思维的我对意志的敌意是一种截然不同的敌意。在这里,冲突发生在两种不能共存的心理活动之间。当我们形成一种意志力的时候,也就是当我们把注意力集中在某个将来计划的时候,我们并没有像我们关注一系列思想那样,离开现象世界。就思维和意志影响我们的心理状态而言,它们是不相容的;确实,思维和意志都把目前不在场的东西呈现给我们的精神,不过,思维使存在的东西或至少曾经存在的东西进入绵延的现在,而意志延伸到将来,在一个不存在这种确定性的领域里活动。我们的心理器官——不同于精神的灵魂——凭借预期,能处理从未知事物的领域进人其中的东西,而预期的主要方式是希望和恐惧。这两种感情形式有内在的联系,其中的每一个感情都倾向于转变为其表面上的对立面,由于范围的不确定性,这些转变几乎是自动的。任何一种希望本身都包含恐惧,任何一种恐惧都因转变成一种相应的希望而得到解除。由于它们的转变及其不稳定的和令人不安的性质,古典时代把它们列为潘多拉盒子里的有害礼物。
-
生活中的博弈论余治国、江雨燕在经济学史上,曾经发生过三次重大的“革命”。分别是“边际分析革命”、“凯恩斯革命”与“博弈论革命”。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引发了一场深刻的经济学革命,因为它代表着一种新概念、新方法论、新分析方法和一种全新的思想。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不仅仅能在学术领域中光彩夺目。在其它领域如军事、管理、体育、政治、公关、个人生活中同样能得到充分利用,甚至在生物学中都可以觅其踪迹。在普通的企业管理中。经营者要熟练地掌握管理之术,必须能够自动自发并自觉地运用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可以凭借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的思想方法来分析进而解决实际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