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科学
-
生物物理学(美)菲利普·纳尔逊 (Philip Nelson)本书介绍了生物物理学的物理知识基础,结合生物学中的实例,介绍了热力学、统计物理和流体力学的有关知识。本书的第一部分介绍了能量、信息与生命三者间关系的概貌。第二部分关注细胞中分子层面的扩散、耗散及驱动现象,并详细介绍了其中的物理原理。第三部分侧重于将第二部分中的物理原理应用于解释更为复杂的大分子、分子机器的工作机制之中。本书是一本较为系统地具体介绍生物学中物理原理的教材,体现了生物学和物理学的交叉学科研究的思想,适合于配套大学相关课程使用。《生物物理学:能量、信息、生命》的第一版已经成为颇受欢迎的生物物理学教材和参考书。2020年,纳尔逊教授再次对书中内容进行了修正和补充,形成了目前的版本。
-
南海矿产资源杨楚鹏,周娇,鞠东 等南海是我国四大海域中矿产资源最为丰富的海区。本书以南海海域1:100万海洋区域地质调査工作所获取的实际资料及调查成果为基础,系统收集历年在南海进行的油气资源、天然气水合物资源、砂矿资源、深海多金属结核和结壳等调查成果资料,通过对大量资料的梳理、整合和综合研究,全面总结了南海油气、天然气水合物和固体矿产的资源分布特征、赋存规律与成藏-成矿主控因素,并对各类资源远费进行了评价和预测,对未来方向进行了分析。希望本书能为我国矿产资源战略研究、海洋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等提供基础资料和理论支撑。
-
扩散生态学与演化(法)让·克洛伯特(Jean Clobert) 等,刘文亭 董全民 周沁苑 译生物圈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在各个组织层次发生变革。污染物、生境破碎化、全球变暖、物种入侵及土地管理的变化正在诱发集合生态系统(metaecosystem)功能的重大变化,而这些变化可通过物理/化学环境的变化(温度、湿度、侵蚀等)、生境可用性的变化(生境丧失、生境破碎化和生境退化),以及生物多样性动态的变化(入侵物种、物种组成变化等)来实现。数千年来,生物体已进化出应对非生物和生物环境中时间与空间波动的有效策略,如局部适应、选择和表型可塑性。但是,这些策略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特别是环境变化太快或变化太大,正如我们当前所处的世界。因此,在多数情况下,应对局部环境大规模改变的唯一机制便是离开,在更适宜的环境中定居,即扩散。 长期以来,扩散一直被认为是一个重要的生活史性状。扩散会随着生物和非生物环境中的任一变化做出响应,并深刻地改变了局部适应和种群遗传分化的潜力。扩散在集合种群(及集合群落和集合生态系统)动态、物种入侵、生境范围转移,以及保护生物学和种群管理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随着大多数生态系统正在经历的快速变化,人们对扩散的原因、后果、机制与过程重新燃起了兴趣。在过去的20年中,扩散和迁移的相关研究稳步增加,特别是在大约10年前,Dispersal、Dispersal Ecology这两本重要书籍的出版(Clobert et al., 2001; Bullock et al., 2002),其新颖的理论和实证进展证明了学者对这一课题的研究兴趣。尽管生物体这种特殊生活史性状的重要性已得到广泛认可,但就其在空间生态学中的总体重要性而言,目前还未得到充分的研究。这一事实产生主要有几个方面的原因:发生扩散所涉及的空间尺度往往难以覆盖;扩散是一种复杂的行为,它是遗传、形态、生理,有时还有行为因素与个体所在特定环境综合作用的结果(Benton et al., 2005; Clobert et al., 2009);扩散常与迁移相混淆(迁移通常是周期性运动),这种混淆被部分遗传学家进一步命名为扩散迁移。扩散大致是一个三阶段过程,包括离开当前生境、跨越(一定程度的非友好)基质,以及在新的生境定居。每个阶段的流程不同,并且每个阶段所需要的成本也不同(Bonte et al., 2011)。此外,离开的直接原因、跨越基质的路径和在新生境定居的标准具有强烈的相互作用,可能会创造出各式各样的潜在策略。由此可见,根据所考虑环境的变异类型,扩散对(种群和演化)动态的影响可能是复杂而多变的。本书主体内容共分为7篇,我们试图涵盖扩散研究中最热门的主题。第一篇论述了扩散过程中多种相互作用的原因。第二篇涉及性状的遗传结构。第三篇是扩散与其他生活史性状的关系,考虑了扩散与其他生活史性状的共变异,强调了扩散综合体的现实性。第四篇整合了近年来出现的基于运动的扩散核函数发展。第五篇指出了扩散对空间动态的重要性。由于生物圈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快速变化,最后两篇将重点放在这些变化的两个重要方面:全球变化(特别是气候变化)和生境破碎化。 每篇由5章组成:前2章回顾了近期的研究及相关的理论,介绍相关工作;后3章分别描述脊椎动物、无脊椎动物和植物的案例研究。在某些情况下,案例章是该篇的微综述,特别是经过充分研究的主题。唯一不符合这种结构的是“第二篇扩散遗传学”,这是因为目前还没有形成真正的理论,来解释、支撑扩散过程的遗传结构是如何进行演化的。
-
海洋地球物理吴时国等本书首次基于探测平台的不同将海洋地球物理划分船载地球物理、水中智能巡航和海底原位探测等三种类型,系统介绍海洋地球物理探测技术及其装备,包括多波束测深、地震探测技术、重磁电测量技术、放射性测量技术、海洋地热流探测技术以及地球物理测井技术;结合AUV、HOV 和ROV 等智能探测平台的发展,介绍搭乘智能平台的自主探测技术原理、现状和发展趋势;指出海底OBS、OBN、OBC 探测的问题和难点,以及进一步发展的方向。本书可为我国海洋地球物理学科发展、深水油气探测等提供指导。
-
俄罗斯太平洋地区(俄)П. Я. 巴克拉诺夫等著;李泽红译本书以由俄罗斯远东地区及其200海里专属经济区构成的俄罗斯太平洋地区的综合地理特征为研究对象,记述了该地区古地理环境的形成及其主要发展阶段等历史过程,详尽地描述了毗邻海、自然保护区、人口和经济发展现状,阐述了自然资源、经济地理和地缘政治状况、国际关系、旅游和自然资源利用等地区长期发展的地理要素。此外,书中还反映了俄罗斯官方制定的长期发展规划和学术界对该地区发展趋势与前景的若干评价。
-
鄂尔多斯西南缘流域地貌响应构造隆升研究韩玲,刘志恒本书首先介绍了利用遥感技术解译地质构造的基本理论背景、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以鄂尔多斯西南缘千河流域为研究区域,阐述了利用遥感技术开展构造地貌研究的必要性;提出了基于张量投票耦合霍夫变换的地质线性体提取算法,从长度、密度和方位等角度分析了该区域线性构造空间展布规律及成因,同时利用分形理论探讨了构造意义;利用遥感数据提取纵剖面裂点,揭示了千河流域瞬时河道地貌响应活动构造隆升过程;利用遥感数据提取横截面,揭示了其地貌演化的地质意义;最后从横纵剖面探讨了流域地貌对构造隆升的响应。
-
气候变化风险、适应与碳中和何霄嘉本书以气候变化风险、适应与碳中和为主题,聚焦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对适应气候变化研究提出的新需求,按照气候变化响应机制-气候风险评估模型-适应气候变化路径的研究脉络,将基于风险评估的适应气候变化理论与决策研究最新成果进行集成和创新,全面系统地呈现气候变化风险和适应气候变化研究的理论、观点、工具和案例,体现了从科学到决策的全链条创新的逻辑思路。其中,科学基础层面内容包括气候变化影响与作用机制研究和气候变化风险评估理论;决策支撑层面的内容包括适应气候变化决策路径,以及气候变化风险、适应与碳中和的对策建议。
-
南极罗斯海的新生代放射虫张兰兰,张强,陈木宏本书是南极罗斯海新生代放射虫化石群的综合性研究**成果。首次建立了南极罗斯海较为完整的新生代放射虫生物地层年代框架,为地层界线的厘定提供了化石种的初现面与末现面以及组合变化的证据;与南大洋已有的相关资料进行对比,分析了放射虫发育在南极海区与南大洋海区新生代地质历史中的阶段性差异特征。书中还较为全面地分析了新生代以来罗斯海放射虫的种类组成与系统分类,共发现放射虫37科138属502种,建立4个新属和126个新种,均作了详细的古生物学描述,列出同物异名表及讨论,并提供全部种类的标本照相图版共154幅及其说明,所有种类照片均按照分类系统的顺序在图版中进行编排,以方便读者参考使用。本书填补了南极海区放射虫分类系统及生物地层的研究空白,提供新认识与新证据,对深入了解该海区新生代放射虫的演变过程及其对全球气候变化和构造运动的响应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与应用价值。
-
珊瑚礁海岸水沙动力学姚宇,蒋昌波本书系统地介绍了珊瑚礁海岸水沙动力学理论知识、研究方法与工程应用等。水动力学方面包括珊瑚礁海岸波浪传播变形、波浪增水、波生流、低频长波和海啸波的运动;泥沙动力学方面包括珊瑚礁海岸沉积物运动及珊瑚砂岛演变;研究方法方面介绍了四种常用于珊瑚礁海岸水动力研究的数值模拟方法;另外介绍了珊瑚礁冠层尺度下的水沙动力学;工程应用方面介绍了工程活动影响下珊瑚礁海岸水动力学和人工礁与生态防浪设施。
-
综合蚕丝学时连根本书分14部分内容,第1章蚕丝学概论;第2章桑品种与桑苗繁育;第3章桑园规划、建立和管理;第4章桑园病虫害控制;第5章桑树资源的多元化利用;第6章养蚕技术;第7章蚕的多用途;第8章蚕病防治;第9章家蚕育种方法;第10章蚕种繁育技术;第11章上蔟与采茧;第12章蚕茧干燥与检验;第13章缫丝与生丝检验;第14章生丝的多元化开发。本书可为从事桑、蚕、丝科研与生产提供参考,目前国内还没有同类著作。国外日本曾在1984年由福田纪文等编写出版了《综合蚕丝学》(日文),至今已经过去了37年,蚕桑产业的科研、教学的内容、成果等发生了翻天覆地发展,编写出版适合当前世界蚕桑产业发展水平的著作具有创新性与必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