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详情
朱自清的故事
作者:赵鹏飞著
出版社:时代文艺出版社
出版时间:1997-02-01
ISBN:9787538710755
定价:¥69.80
购买这本书可以去
内容简介
暂缺《朱自清的故事》简介
作者简介
朱自清小传朱自清,原名朱自华,字秋实。在北大读书时,方改名自清,字佩弦。是我国著名的作家与学者。清光绪二十四年冬十月初九(公元1898年11月22日),出生于江苏省北部的一个叫做东海的小镇(当时名海州,是座历史悠久的古镇),祖籍绍兴。1901年,随父赴任所——高邮的邵伯镇;1903年,再迁扬州,基本上定居了下来,渡过了他的童年与少年,故往往自称“我是扬州人。”幼年即随其父读古文,颇有根基。继而入私塾,受业于戴子秋先生与颇有名气的李佑青先生。1921年,十四岁时考入安徽旅扬公学的高等小学。1914年,十六岁时,考入江苏省两淮中学(设于扬州,辛亥革命后改名为江苏省立第八中学)。由于启蒙较早,功底扎实,已对文学产生了浓厚兴趣,而立志做一个文学家。也由于学业甚为突出,为人又老实浑厚,深受同学的拥戴与校方的重视,而毕业时又名列榜首,被校方授予品学兼优奖状。1916年,十八岁时,考入了北京大学的预科班。可谓适逢其会:恰在此时,思想开朗、学识渊博,著名的自由主义教育家蔡元培先生接任校长,教学得到了大刀阔斧的革新,陈独秀被聘为文科学长,主管文学、哲学、历史等系;胡适被聘为教授,讲授英文学、英文修辞学及中国古代哲学三门课;李大钊被聘为图书馆主任,并兼历史经济系教授。这对朱自清来说,实是难得的机遇,他一有时间就扎进图书馆里,眼界、心胸为之大开,学业、认识,为之猛进。当年寒假,朱自清奉父母之命,回到扬州家中与生于杭州、长于扬州的贤淑敦厚的武钟谦完了婚。耽于家境的日渐拮据,遂益发勤奋,提前一年结束了预科学业,进入了本科哲学系。而不久,由于祖母去世,父亲被解职,家境却越发艰难了。然而,也恰在此时,中国的政治风云起了巨大变化。1917年,丧权辱国的二十一条的签订,北洋军阀的残暴,都日益强烈地激起了广大民众特别是青年学生的愤慨,其中以北大为最。当时的北大,实际上已成为反帝反封建的战斗堡垒,北大师生就是打头阵的急先锋。在这种形势下,朱自清自不例外,他主动加入了由李大钊领导的“少年中国学会”(1919年7月1日,由王光祈在南京和成都设立了分会,国外巴黎也设了分会。许多历史名人如李劼人、恽代英、田汉、许德珩、张闻天、邓中夏、毛泽东都加入了这个学会)。继而,各种进步组织也纷纷成立。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群情更为激愤。不久,即1919年3月,朱自清又主动加入了由先驱革命家邓中夏组织创办的“北京大学平民教育讲演团”,参与演讲。紧接着参加了震动中外、光照史册的伟大的“五四”运动。由于时代的激励,也由于家境的贫寒,朱自清愈加奋发,终于在1920年5月,顺利地通过了毕业考试,又提前一年,大学毕业了。大学毕业后,由于家计所系,二十三岁的朱自清与大学同学俞平伯一道南归,由时任北大校长的蒋梦麟将这两位他心爱的高材生推荐给杭州第一师范学校。此后,就先后在他的母校江苏省立第八中学(任教务主任)、上海中国公学中学部、浙江第一师范学校、浙江第六师范学校、浙江第十中学、第四中学、白马湖春晖中学等中等学校任职或任教。此间,他结识了平生至友叶圣陶,也与一些名人,如郑振铎、沈雁冰(即茅盾)、周作人、丰子恺、朱光潜交往颇深,与至友俞平伯时有所聚,极力倡导新文学,并身体力行,写了不少新诗,对学生们组织的诗社或文学社大力支持、热忱指导,如《晨光社》、《湖畔诗社》等。这些文学诗社,出了不少很有才气的学生,冯雪峰,赵平福(即柔石)便在其中。1925年夏,经俞平伯推荐,到清华大学国文系任教授。1926年,亲身经历“三·一八”惨案,怀着满腔的义愤写下了《执政府大屠杀记》,以血的事实,批驳了墨写的谎言,寓理于事,于事揭理,暴露与控诉了军阀政府的罪行,无情地揭露了段政府的丑恶面目,并专为惨案中遇害的他心爱的学生韦杰三,写下了《哀韦杰三君》的散文。也使他自身由自我奋斗的“刹那”主义,陷入了彷徨。1927年的“四·一二”大屠杀,对朱自清的震动很大,认识也开始了升华,他拒绝加入国民党,写下了反暴求新的词章,脍炙人口的《荷塘月色》也写成于此后不久。1928年,散文集《背影》问世,一鸣惊人,在文坛上激起强烈的反响。谁知,也恰在这年的11月,他的贤妻武钟谦抛下六个儿女撒手人寰,死于肺病,日子愈发艰难,只好在俞平伯家搭伙。直到1931年才经蒲熙元、叶公超介绍与北京艺术学院的陈竹隐女士结为伉俪。同年八月,公费出国,旅游欧州。经由莫斯科,过波兰、越柏林,游历了巴黎,再到伦敦。用两个月时间,走了五国、十二个地方。当在《泰晤士报》上得知“九、一八”事变消息时,他十分焦灼,当即向国内发信表示殷忧并询问。回国后,恰逢闻一多来校任教,当即结成良友。1932年,支持并参与“左联”活动,1934年兼进步文学刊物《文学季刊》的编辑。1935年,参与“中国新文学大系”的编选(代替郭沫若)。不久,发生了声势浩大的“一二·九”运动,对朱自清震动很大,写下了爱国诗篇《维我中华》。1937年,“七七事变”后不久,北平陷落,清华师生纷纷南下,朱自清赶到长沙,被任为临时大学中国文学系主任。1938年,随校迁昆明,住拓东路迤西会馆,不久,校名改为西南联合大学。此间与闻一多,冯友兰等一道,编写了词调沉重、意气昂扬的校歌,充分体现了抗战必胜的信心。也写了数篇拥护抗战、热爱祖国、向往未来的文章。生活过得很艰苦,还得在中学兼课。往往步行很远去上课,又得了胃病,但他从不误课,讲得格外认真。抗战胜利后,朱自清又担心起了内战,并积极参加反内战活动。国民党特务制造联大“一二·一”惨案后,朱自清主持教授会决议,停课七天以示抗议。闻一多遇刺后,朱自清在极大震动后,奋笔疾书,痛斥反动当局“惨绝人寰”的罪恶行为。这也使朱自清更为清醒了,他也要象闻一多一样“勇敢地向前走!”并写下了讴歌闻一多的诗歌《你是一团火》。1946年10月,朱自清携眷随校乘飞机回到北平。回北平不久,即积极从事为纪念闻一多而命名的《新生副刊》和《语言与文学》的创刊筹备工作。决定以闻一多为榜样,向鲁迅学习,为迎接新生的中国,面对黑暗现实,高举起锐利的投枪。他热爱青年,同情平民,自身虽贫病交加,仍关心别人。积极支持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运动,支持“吃大户”的举动,指出了广大饥民“被逼得无路可走”,不能再“安贫乐道”“安分守已”,“群众就是力量的现实发出了谁怕谁!”的呐喊。他自己的日子越过越贫,胃病越来越重,可仍坚持着一课不误,一事不误,并应吴晗之约在《抗议美国扶日政策并拒绝领取美援面粉宣言》上签了字,直到饿死也绝不领取,垂危时还一再叮嘱家人不可领取。于1948年9月12日逝世于北大医院,享年仅50岁。朱自清一生写下大量的诗文,均收在其全集中,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目录
目录
朱自清小传
一门两姓的厚望
大运河的洗礼
铁牛湾的启迪
崭露头角,荣列首座
史公正气不畏凶
古城扬州的新“解元”
好书与贤妻
一石击起千重浪
为民而讲、而争
为新文学而奋笔
投身“五四”的行列中
向品学兼优又跨一步
孚厚望踏上讲坛
志同道合创第一个诗刊
景佳更寓诗境佳
心与景融,异曲同工
激于义愤笔作枪
不似名人 确是名人
一丝不苟,一字不苟
有幸重得遇知音
治学唯求一字“真”
跻身于“一二·九”的风暴中
愤怒无声胜有声
大义凛然 大节昭然
朱自清小传
一门两姓的厚望
大运河的洗礼
铁牛湾的启迪
崭露头角,荣列首座
史公正气不畏凶
古城扬州的新“解元”
好书与贤妻
一石击起千重浪
为民而讲、而争
为新文学而奋笔
投身“五四”的行列中
向品学兼优又跨一步
孚厚望踏上讲坛
志同道合创第一个诗刊
景佳更寓诗境佳
心与景融,异曲同工
激于义愤笔作枪
不似名人 确是名人
一丝不苟,一字不苟
有幸重得遇知音
治学唯求一字“真”
跻身于“一二·九”的风暴中
愤怒无声胜有声
大义凛然 大节昭然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