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读物
-
科学 艺术(英) 希瑟·巴尼特 (Heather Barnett)从达·芬奇到伊夫·克莱因,从黄筌到丢勒,《科学 艺术》为我们展示了古往今来近40位艺术家、科学家和他们作品的故事,这些伟大的作品共同点亮了艺术与科学这两个领域,展现了艺术与科学之间的重要关系。 从植物学和自然史,到神经学和光学,几乎没有哪个领域没有经过艺术家的检验和描绘。科学和艺术是不可分的,两者都在寻求真理的普遍性。普遍性一定植根于自然,而对自然的探索则是人类创造性的最崇高的表现。 “科学与艺术事实上是一个硬币的两面,都源于人类活动最高尚的部分,都追求着深刻性、普遍性、永恒和富有意义。”
-
神经的逻辑[美]埃利泽·斯滕伯格无论是哈欠传染、虚假记忆、饱腹进食、感同身受、清醒梦等常见的行为和心理,还是幻觉、濒死体验、盲视、梦游杀人、多重人格等惊奇案例,其肇始都是人脑。本书为我们一一讲述相关故事,并以这些现象为契机,深入神经系统内部,揭示并解读脑内的有意识和无意识双系统如何在“神经的逻辑”之下造就了这些情形。弄清楚脑神经系统的运作逻辑,不仅可以改变我们对各种心理状况的看法,也能让我们更了解自身的隐秘之处,做出更好的决策。
-
博物学书架 认识北京常见植物刘莹 韩烁 著春花秋实,夏叶冬枝,不同季节的植物,有不同的展现方式。人们通过识别花叶、枝干的特点,分辨不同类型的植物,欣赏自然环境的优美。本书以生动活泼的方式,介绍了观察植物的基础知识和辨别植物的简单方法,详细描绘了北京地区常见的80种木本植物,并辅以精美图片,展现“绿色王国”的多彩生机,特别适合北京地区的植物爱好者作为参考指南。观察身边的植物,不仅是学习,更是认识自我、领悟自然和谐的过程。
-
海洋生态安全屏障构建理论与实践卢学强本书为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渤海湾生态安全屏障”构建研究的阶段性成果。国家高度重视渤海湾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在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新形势下,如何保障渤海湾的生态安全是亟须解决的重大问题。全书通过对生态安全屏障及其构建理论、海洋生态屏障及其建构理论、渤海湾生态环境状况及态势解析、渤海湾生态安全屏障系统评估、渤海湾生态安全屏障空间规划、渤海湾生态安全屏障构建模式及技术路线图、渤海湾生态安全屏障管理对策研究进行了介绍。本书对渤海湾生态环境的研究、治理有指导意义,有出版价值,可供生态环境研究人员及相关专业大专院校师生参考阅读。
-
群鸟嘤嘤[法]布封《群鸟嘤嘤:法国皇家植物园鸟类图鉴》是基于路易十五时期法国皇家植物园收藏鸟类标本的博物学巨制,由博物学家布封主持,鸟类学家、雕刻家弗朗索瓦-尼古拉·马蒂内绘制、雕刻。该项目得到了法国科学界许多学者的大力协助,如路易斯-让-玛丽·道本顿、菲利普·盖诺·德·蒙贝尔拉德等。原版书首版于1765年,由巴黎出版商庞库克作为布封《自然史》鸟类卷的插画汇编,分十册陆续出版。全套共有1008幅图,包含973幅鸟类画、35幅其他动物画(28幅昆虫、4幅珊瑚和3幅两栖和爬行类动物),其中有些鸟类(大海雀、旅鸽等)已灭绝,我们可以通过两位大师的眼睛去了解这些已经不存在于世的生命。这些鸟类画雕刻在42块手工调色木板上,每块木板上有24幅图。在当时,制作写实的彩色鸟类插图十分少见且制作困难,然而,这些鸟类画设计干练,色彩鲜艳,充满活力。马蒂内采用他为科学作品插图的传统风格,将一只鸟(或两三只鸟)定格在金色框架内的树枝、岩石、草地或者小丘上,蚀刻线条轻盈而开阔,仿佛是为了让印刷后上色的鸟羽发光。他捕捉到了鸟类的正确比例和自然习性,强调姿势的重要性,便于读者识别和分类。这些画作代表了鸟类插图史上的一个高峰,它们准确地描绘了近千种鸟,也成为公共欣赏的装饰艺术。后浪此次精心重制有三大亮点,首先,对十卷内容进行精选、精编、精修,将篇幅缩减为570余幅,在保持画面干净的同时,不破坏其原有的古典画风,其次,与最新的鸟类科学相接轨,以郑光美院士、IOC、IUCN等鸟类学权威为依据,为书中600余种鸟类尽数定种、重新排序,并提供鸟类部位辨识、中国可见与否、濒危程度等信息。最后,采用小32开方脊精装、铜版纸全彩印刷,呈现为“小字典”式口袋工具书,趁手、小巧,带来丰富、轻松的阅读体验。
-
博物学书架 北京观鸟地图关翔宇 刘莹 著北京这座城,既是文化古都,也是自然之都。作为中国三条候鸟迁徙路线的交汇点,北京地区生态多样,四季分明,是观察野生鸟类活动、迁徙的极佳胜地。本书梳理并总结了北京地区不同季节野生鸟类的迁徙地点和观鸟经验,详细介绍了北京地区最常见的100种鸟类,并配有常见鸟类名录。学习观鸟,可以引领人们走进自然的殿堂,放飞心灵,愉悦自我。抬头仰望,在钢筋水泥的丛林之间,发现翱翔天宇的精灵。
-
趣识实验动物卓振建 主编《趣识实验动物》为2023年广东省基层科普行动计划项目之一,是科学家专门为中小学生了解实验动物相关知识而编写的趣味科普图书。全书以稚趣横生的语言,大量生动活泼的画面,形象地介绍了动物实验及实验动物的相关科学知识,涵盖了实验动物及动物实验的起源、概念、发展史、意义等,同时结合著名案例对动物实验及实验动物进行了全面的剖析。书中不仅介绍了常见实验动物,还介绍了实验动物在医药、生物技术、生命健康等领域的广泛应用,以及学生不熟悉的动物福利问题等,并针对实验动物保护问题给出了未来的解决方法。《趣识实验动物》不但适于各中小学生阅读,而且还适合作为中小学校本教材,是一本值得推荐的科普读物。
-
万物奇葩说(美) 安布鲁斯·布尔斯作者用一种特有的词条解释的形式,对现代文明世界、对世间的万物以他自己的理解方式重新进行了一番解读,至今读来仍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书中,作者用他辛辣诙谐的文笔,毫不留情地揭示了人类文明的缺陷和人性的弱点,用他特有的思维方式拨开了人类文明遮掩在这个文明世界、遮掩在这世间万物上的迷雾,让我们理性而清晰地看到我们曾自以为熟知的万事万物那并不美好、却又无比真实的另一面。全书语言幽默、诙谐、辛辣、调侃,尖利的讽刺中却富含深刻的哲理,让人在开怀一笑之余,不禁掩卷深思。
-
AI艺术家〔英〕阿瑟·I.米勒米勒在这本书中想要解答的,是如今人工智能领域最令人兴奋的那些问题。作者用大量例证阐述了机器创造艺术作品的可能性,并带我们进入了一个相信计算机拥有创造力的世界。本书内容偏重人工智能在艺术创作方面创造的成果,包括绘画、音乐、文学、戏剧等,例证丰富具体,又涵盖作者对创造力的理解,以及对众多AI 艺术大师创作过程的分析。本书不仅有助于读者了解人工智能在创造性领域的发展现状和前景,还为人们提供了进行创造性工作的方法论。
-
寻找我们的鱼类祖先Samantha Weinberg空棘鱼又被称为“长了腿的活化石鱼”,一度被认为早在6500万年以前就和恐龙一起灭绝了。但直到1938年,一条空棘鱼在南非被无意捕捞上岸,世人才知道它们依然生活在地球上。这一物种的“起死回生”,被看作20世纪最重要的科学事件之一。科学界普遍认为,空棘鱼很可能是水生动物到陆生动物之间的重要过渡物种。本书以空棘鱼的发现、研究和保护为主线,介绍了这类“活化石生物”独到的适应性特征以及它们在生物演化过程中的里程碑意义。作者走访多国,深入调研空棘鱼发现始末以及后续影响,以小说般的文字描写,生动讲述了这场轰动一时的科学发现在全球范围内引发的波澜。当中有勤奋而勇敢、致力于寻找空棘鱼的科学工作者,有为了满足个人利益而不顾职业道德的媒体记者,有将空棘鱼看作国家私有财产的政界人士,有为了高额悬赏而蜂拥而上的海岛渔民,也有在舆论裹挟之下情绪高昂的普通公众。在对空棘鱼事件做出精彩回顾的同时,亦发出警示:当科研的目的被滥用,生物将要面临的会是灭顶之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