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
-
云南风物志余嘉华主编《云南风物志》为《中国风物志》丛书的一种。它以清新之笔,叙滇云湖山之胜,写风土人情之美。对云南的风景名胜、文物古迹、历史文化、风俗民情、奇花异卉、古今交通的沧桑变幻、去迹来踪、古容新貌,都作了生动的描述。宛如一幅幅传神的素描,连缀成了壮丽多姿的云南画卷。它既是具有文献性和鲜明地方特色的新型地方志,又是中外旅游者了解云南的良朋益友。
-
中国古代藏缅语民族源流研究万永林著本书的主要观点如下:第一,中国古代的藏缅语诸族,是以青藏、云贵两大高原上的土著居民中出自氐羌族的民族群体为核心,不断地吸收诸如百越、百濮、匈奴、月支、鲜卑、汉族等民族群体中的不同部分,经过长期的分化与组合而形成的。第二,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藏缅语诸藏内部及其与其他语族各成员间,进行着频繁的、持续的对流式的吸收与整合。第三,从分布地域上看,藏缅语诸族总的发展趋势是从包括西北、东南的广大地区逐渐集中到西南地区的川、藏、滇、黔等省内。第四,从藏缅语诸族内部的关系,尤其是从宗教文化等的角度进行分析,自唐宋以来,随着吐蕃、南诏、大理国等政权的兴替,逐渐形成了大体上以藏族为代表。第五,藏缅语诸族间及各族内部经济、文化发展的不平衡,是该语族成员众多、语种复杂的重要原因。
-
旅游经济新论孙钢内容提要本书收入国家旅游局副局长孙钢在1995-1996年间撰写的旅游经济研究方面的论文、讲话和工作报告共35篇,是作者继《旅游经济的理论探索和实践》(中国旅游出版社1995年5月出版)后结集的第二本旅游经济研究方面的著作。作者紧密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从推进我国旅游业更快更好发展的全局和宏观的高度,认真研究和思考着我国旅游业发展中出现的一系列新情况和新问题,力求作出准确的回答。作者在许多会议上所作的工作报告和讲话,已经在旅游工作实践中产生了积极影响。本书分为(综合篇》、《专业篇》、《区域篇》三个板块,视野大,视角新,专业面宽,现实指导性强,会给旅游工作者和关心我国旅游业发展的人们带来多方面的启迪。
-
木槿花的传说许道明著本书是中年学者许道明赴韩讲学、访问一年后,写下的关于韩国的专题性系列散文集。全书以作者的见闻为出发点,用凝练而情理并茂的文字描述了韩国这一岛国境内独特、秀丽的湖光山色,追溯了它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并由古及今,从生存环境和历史脉络延续的双重视角挖掘、展示了当今韩国极富个性的人文景观:诸如尊师敬教、妇女地位的变化与日渐渗入的自主意识,民众对本土物产的挚爱和浓烈的民族感情等,对韩国正在经历的经济危机也有所涉及。其中,《韩国第一印象》从韩国人的避讳和生活中的繁文缛节出发,揭示了其内心潜藏的、敏感得近乎偏执的怕被轻视的心理,就形式主义在韩民族整体生命中的地位和意义作了新颖而富有识见的阐发;《不幸乎,狎鸥亭》通过对韩国声色场所流光溢彩、纸醉金迷的俯视,展现了古雅韩国的另一侧面;《“笔战”风云》写的是身为老师的“我”与韩国学生间的“笔战”,从中折射出两种不同的观念、立场和性格,它们相互撞击、摩擦,又相互宽容、沟通,读来趣味盎然。全书自始至终贯穿着作者对中韩民族文化差异的比较与思考,表达了一个正直知识分子的坦荡襟怀和对国家、民族前途的深切关注,具有鲜明的文化自省意味,给人以深刻的启示,是一部兼具思想性和可读性的散文著作。
-
宁波游览江梦飞 主编暂缺简介...
-
中国古代礼俗王炜民著中国历来以“礼仪之邦”著称于世界。所谓礼仪,就是人们在生活、生产、社会交际等各种活动中所遵循的社会规则和道德规范。这些规则规范需要一定的礼节和形式来表现。这种种礼节规范累月经年,日益扩散,渐渐沿袭成为人们普遍认可并依照实行的社会风俗,又称之为礼俗。几千年来,中华民族随着社会的发展,各种礼俗不断产生、发展、演化、变革,逐步形成了一整套深入到社会各阶层、各方面的文化模式。了解古代礼俗不仅有助于研究古代社会状况,而且对于移风易俗,建设中国当代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也具有现实意义。对文化层次较高的成年读者以至专家来说,个人的专业知识总归有限,本丛书对于成年人也不失为一种高位的,可信赖的文化知识读物。 本丛书的前身有110个专题,涉及历史文化的各个方面,商务印书馆、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天津教育出版社、山东教育出版社联合出版。现由编委会对类目重新加以调整,确定了考古、史地、思想、文化、教育、科技、军事、经济、文艺、体育十个门类,共100余个专题,由商务印书馆独家出版。每个专题也由原先的五万多字扩大为八万字左右,内容更为丰富,叙述较前详备。
-
旅游和旅行社会学(法)罗贝尔·朗卡尔(Robert Lanquar)著;陈立春译世界闻名的《我知道什么?》丛书,是法国大学出版社1941年开始编纂出版的一套普及性百科知识丛书。半个多世纪以来,随着科学知识的不断发展,该丛书选题不断扩大,内容不断更新,已涉及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各个领域及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由于丛书作者都有关方面的著名专家、学者、故每本书都写得深入浅出,融知识性和趣味性于一体。至今,这套丛书已印行3000余种,在世界上产生很大影响,被译成40多种文字出版。
-
郊游薛濛远 等写,唐云辉 绘画对孩子而言,效游是一种颇有情趣的、不同于幼儿园的生活经验。通过郊游这一活动形式,可以达一多种教育目标:让孩子体会野外集体生活的精社,如合群、合队、谦让、负责。懂得如何遵守公共场所的规则,如不随地大小便,不乱抛纸悄果皮,不擅自离开队伍等,懂得如何管理理自己的东西,如旅行袋里的东西要自己负责整理,不随便乱放;懂得大自然的各种现象,如发现春天与秋天景色的区别;懂得有始有终地在结束郊游后清理自己的衣物,并向父母抒发自己参加郊游的所见所闻所感。本书还有《下雨了》《马路上》等内容。
-
京都叫卖图萨莫尔·维克多·康斯坦(Samuel Victor Constant)著;陶立译;陶尚义绘图《京都叫卖图》文笔通俗流畅,幽默风趣,大量典故考证翔实;书中插图系参考原图和有关资料,用白描重新认真绘制,并附有部分珍贵的历史照片;每种叫卖均有具体声调,有的还用五线谱录下了当时这种特殊的曲调。总之,本书以图、文、声并茂,再现了清末民初北京街头的风土人情,当读者展开这部历史风俗画卷时,似乎能聆听到当时这种京味京韵、亲切动人的叫卖之声。
-
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形图王羽非,傅马利 编绘中国的地形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滚滚黄河、滔滔长江,自西部青藏高原发源,向东流经九、十个省、市、自治区后,分别注入渤海和东海。中国主要河流的流向大体上反映了中国西高东低的地形大势。中国的地形不仅西高东低,而且各种地形类型大致围绕被称做“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像阶梯一样作半圆状向着太平洋逐级降低。由两条山岭组成的地形界线,明显地把大陆地形分成为三级阶梯。青藏高原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面积达230万平方公里,是世界上最大的高原之一,也是中国地形上最高一级的阶梯。它雄踞西南,在高原上横卧着一列列雪峰连绵的巨大山脉,自北而南有昆仑山脉、阿尔金山脉、祁连山脉、唐古拉山脉、喀喇昆仑山脉、冈底斯山脉和喜马拉雅山脉。在高原的山岭间则镶嵌有许多牧草丰美、湖光潋滟的大小盆地。这里还蕴藏着各种丰富的资源,有待我们去开发利用。越过青藏高原北缘的昆仑山—祁连山和东缘的岷山—邛崃山—横断山一线,地势就迅速下降到海拔1000~2000米左右,局部地区可在500米以下,这便是第二级阶梯。它的东缘大致以大兴安岭至太行山,经巫山向南至武陵山、雪峰山一线为界。这里分布着一系列海拔在1500米以上的高山、高原和盆地,自北而南有阿尔泰山脉、天山山脉、秦岭山脉;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云贵高原;准噶尔盆地、塔里木盆地、柴达木盆地和四川盆地等。翻过大兴安岭至雪峰山一线,向东直到海岸,这里是一片海拔500米以下的丘陵和平原,它们可作为第三级阶梯。在这一阶梯里,自北而南分布有东北平原、华北平原和长江中下游平原;长江以南还有一片广阔的低山丘陵,一般统称为东南丘陵。前者海拔都在200米以下,后者海拔大多在200~500米之间,只有少数山岭可以达到或超过千米。从海岸线向东,则是一望无际的碧波万顷、岛屿星罗棋布、水深大都不足200米的浅海大陆架区。也有人把它当作中国地形的第四级阶梯。从陆地地形来说,两条界线,三级阶梯,自西向东逐级下降,大致可以勾绘出中国地形的总轮廓。而这种阶梯状的地形形势,从中国东经89°线的地形剖面和北纬30°线的地形剖面中都可以得到反映。中国这种西高东低、面向大洋逐级下降的地形特点,不仅有利于来自东南方向的暖湿海洋气流深入内地,对中国的气候产生深刻而良好的影响,使中国东部平原、丘陵地区能得到充分的降水,尤其是最多的降水期和高温期相一致,为中国农业生产的发展提供了优越的水、热条件;而且也使大陆上的主要河流都向东奔流入海,既易于沟通中国的海陆交通,也便于中国东西地区之间经济贸易的交流;同时,这种阶梯状的地形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河流,使之形成较大的多级落差,从而蕴藏着有利于多级开发的异常巨大的水力资源。2.形态多样,山区面积广大中国的地形类型,无论是从成因来看,还是从形态来看,都是多种多样、丰富多彩的。有被内力推移而高高抬升的高原和山地,也有被挠曲下降的低洼盆地和平原。在温暖湿润的东部和南部,有各种各样以流水作用为主的侵蚀和堆积地貌;在干旱的西北,有以风力作用为主的沙漠景观;在西部高山上,有别具风格的冰川作用的地貌;在西南部石灰岩分布地区,则有景色迷人的喀斯特地貌……。青藏、云贵、内蒙古和黄土高原,是中国著名的四大高原。塔里木、准噶尔、柴达木和四川盆地,是中国著名的四大盆地。长江、黄河、珠江和黑龙江等大河流,在辽阔的大地上奔流,造成了许多广大而肥沃的平原。在平原上点缀有葱郁秀丽的低山丘陵,而在西部更有无数高大崎岖的山地。多种多样的地形为中国农、林、牧、副、渔的多种经营和综合发展,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据统计,中国的山地丘陵约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43%,高原占26%,盆地占19%,平原占12%。如果把高山、中山、低山、丘陵和崎岖不平的高原都包括在内,那末中国山区的面积要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2/3以上。山区虽然不利于种植业的发展,也不利于交通运输以及经济文化的交流,但却埋藏着丰富的矿藏,生长着茂密的森林和珍贵的动、植物资源,它们都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不可缺少的宝贵财富。3.山脉纵横,具有定向排列中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不仅山区面积广大,而且大小山脉纵横全国,它们的分布规则有序,按一定方向排列,大致以东西走向和东北—西南走向的为最多,西北—东南走向和南北走向的较少。东西走向的山脉主要有三列:最北的一列是天山—阴山,中间的一列是昆仑山—秦岭,最南的一列就是南岭。东北—西南走向的山脉多分布在东部,山势较低,这种走向的山脉主要也有三列:最西的一列是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武陵山—雪峰山,即前面提到的第二和第三级阶梯的分界线;中间的一列包括长白山、辽东丘陵、山东丘陵和浙闽一带的东南丘陵山地;最东的一列则是崛起于海上的台湾山脉。西北—东南走向的山脉多分布于西部,由北而南依次为阿尔泰山、祁连山和喜马拉雅山。南北走向的山脉纵贯中国中部,主要包括贺兰山、六盘山和横断山脉。上述这些山脉构成了中国地形的骨架,它们把中国大地分隔成许多网格。分布在这些网格中的高原、盆地、平原以及内海、边海的轮廓,都在一定程度上受到这些山脉的制约。横亘全国的东西向山脉,又是一些大河的分水岭。秦岭山脉是黄河和长江的分水岭,南岭山脉是长江和珠江的分水岭。河流的流向明显地受着山脉的制约,如西南部的雅鲁藏布江、金沙江、澜沧江和怒江等,它们的流向都受到冈底斯山、唐古拉山、喜马拉雅山与横断山等山脉的控制。长江、黄河总的流向是自西向东,但许多河段也受山脉走向的制约,时宽时窄,时而向东南流,时而向东北流,最后东流入海。除上述三大基本特征外,从构造上来看,中国的地形特征还可以概括为4个方面,即:三道纬向山带,三条濒太平洋山岭,两个走向的大型洼地,一大弧形山脉。所谓三道纬向山带,即上述的三条东西走向的,由许多山脉组合而成的带状山系。而它们之间的间隔几乎都在8~10个纬度左右。如天山—阴山的主体,大致位于北纬40°30′~42°30′之间;昆仑山—秦岭的主体,大致位于北纬32°30′~34°30′之间;而南岭的主体,大致位于北纬24°00′~25°30′之间。这三道纬向山带实际上构成了中国三条重要的地理界线,它们对于中国的气候、水文以及农业生产等各方面都有较大的影响。三条濒太平洋山岭,就是指中国东部地区三条似雁行排列的东北—西南走向的山脉,它们几乎是三条互相平行的带状山岭,即最东面的台湾山脉,中间的长白山—浙闽丘陵,最西的大兴安岭—雪峰山。由于它们的位置恰好与中国盛行的东南季风呈直角相交,这就加强了中国东部湿润和西部干旱的气候特征。这种明显的作用尤以大兴安岭最为典型,大兴安岭以东河流的侵蚀作用占优势,大兴安岭以西干燥剥蚀作用则占重要地位。所谓两个走向的大型洼地,即中国东部由东北平原、华北平原和长江中下游平原所组成的一条东北—西南走向的沉降带,以及中部由位于大兴安岭以西的呼伦贝尔洼地、陕甘宁盆地和四川盆地组成的另一条东北—西南走向的沉降带。这两个沉降带的两侧则是相应的隆起带。在中国西北部则为另一组近似东西走向的三大盆地:准噶尔、塔里木、柴达木盆地,大致与东西走向的山系近似平行,它们也分别反映着沉降带和隆起带相间的特征。这种沉降带与隆起带相间伴生的现象,进一步说明了不同地形间的内在联系,表明下降与上升、沉陷与隆起是一组自然界的对立统一、相辅相成的矛盾现象,而这种现象的存在和发现具有很大的实践意义。因为在中国东部新华夏向的沉降带和隆起带中有许多因东西向构造体系的干扰和叠加而隔开的盆地,这些盆地都是理想的成油盆地。早在50年代初期,李四光根据地质力学理论就指出了这些沉降带肯定有石油,并且提出了松辽平原、华北平原、四川盆地、陕甘宁盆地等可以作为寻找石油的远景地区。李四光的这一科学论断,已为实践所证实。所谓一大弧形山脉,主要指西南部由喜马拉雅山脉、冈底斯山脉、唐古拉山脉、大雪山和横断山所组成的山带,它们巍峨地耸立在青藏高原之上,形成世界上最为雄伟高峻的山脉带。这一高大山带的形成,主要是由于印度次大陆的大陆地壳部分已经嵌入亚洲大陆,并且沿着大陆基底滑动。其结果使得青藏高原逐步抬高,并显然地具有两个大陆的厚度。这个概念已经得到了地震证据的支持。华夏构造和新华夏构造,是地质力学扭动构造体系中的构造名称。华夏构造系为一组接近北东45°的挤压带。新华夏构造系为一组呈北北东方向的挤压带,在中国东部广泛分布,自东向西组成三个隆起带和三个沉降带,实为一组规模巨大的多字型构造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