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
-
拉萨精典寺院游杨辉麟 编著寺院,藏语称“贡巴”,意为“隐居之地幽静的活动场所”,包括拉康、经堂、僧舍和举行宗教活动的广场等。在西藏,寺院数量极多,建筑庄严,结构恢宏,装饰精湛,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西藏寺院是随着佛教在西藏的传播而逐渐建立起来的。在西藏的寺院中,有许多寺院仿照或吸收了印度和内地寺院建筑的形式和手法,但其基本结构仍然是在石砌或土筑碉楼的基础上发展变化而来的,使功能、结构和艺术达到了和谐统一。公元7世纪初,松赞干布建立了吐蕃地方政权。松赞干布时期是吐蕃社会进步、经济昌盛、疆土拓展、文化发展的兴盛时期,先后修建了拉萨的大昭寺和小昭寺,并将雕塑和绘画融入到寺院建筑中,丰富了建筑内容。9世纪中叶,末代赞普朗达玛掀起灭佛运动,卫藏地区的寺院被毁,僧人被逐。此后300余年,部落问战争不断。从ll世纪起,西藏各教派建立了不少寺院,著名的有噶举派于ll 8 7年建造的楚布寺等。这些寺院不仅在建筑结构上更加完备,而且在建筑艺术上多有创新。元明清时期,西藏的寺院建筑已获得空前发展,显得高峻雄伟,宏大庄严,不少寺院已成为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的中心。格鲁派兴起后,一改过去其他教派在寺院建筑中无大经堂的格式,着重修建了规摸宏大的大殿(大经堂),一般高在3层以上,主要有拉萨的甘丹寺、哲蚌寺、色拉寺等,体现了西藏寺院建筑的成就。哲蚌寺、甘丹寺、直贡替寺,佛殿庙宇一般顺山势而起,层层升高,上下衔接,高低相配,组成浑然一体的完美建筑群。大昭寺开创了西藏平川式寺院建筑的新格式,它的屋顶及四周装饰全系铜质镀金,斗拱式柱上雕有裸体和着衣人物及禽兽等,这些都巧妙地融合了多民族建筑艺术于一体的艺术形式。西藏寺院吸收了内地寺院的做法,具有封闭式的特点。具体可分为实体式、天井式、廊院式、都纲式四种,其中以“都纲式”为*建筑成就的代表。所谓都纲式建筑,即平面呈“回”字形,中部升高,周围是回廊的形制。在这种形制中,殿内立柱纵横排列,对于较大的殿堂就显得非常气派。如哲蚌寺措钦大殿就有立柱183根,其中支撑着中部屋顶的柱子挺直高昂,更加增添了神秘的气气
-
入藏八线才华烨 主编,中国国家地理·图书 出品本书是一部系统梳理和挖掘入藏的八条路线的旅游图书。青藏高原高奇险峻,进藏之路宛若登天。从古至今,人们走出了哪几条入藏道路?它们在哪儿,地理分布又有什么玄机?每条道路的特色景观和独到体验是什么?旅行者如何找到*适合自己的那条路……本书重新挖掘了三条入藏历史古道:鲜为人知的克里雅古道,清朝的官道——川藏驿道,文成公主入藏与唐朝外交官王玄策出藏的国际线路——唐竺古道,让古道重生,璀璨重现;同时对5条传统入藏线路——川藏南线、川藏北线、青藏线、滇藏线和新藏线进行了梳理,将各线路特点及沿途每一站的精彩,悉数奉献给读者。
-
死城之旅(俄)科兹洛夫 著;陈贵星 译远方令游牧民族魂牵梦系啊……定居的生活对于旅行家,犹如鸟笼之于酷嗜翱翔的鸟儿。回国初的喜悦劲头一过,文明生活连同它慵懒的状态便又让人感到沉重起来……一个神秘莫测的声音开始呼唤着,霸气十足地召唤它再次回到自己的身边。以往的画面又—一滑过眼前,连续不断,鲜活如昨……多少次,置身于亚洲蛮荒而宏伟的大自然之中,我是那么真切地感受到了幸福;多少次,我登上了边地那*高度和相对高度都很大的高山;多少次,我的灵魂和内心受到雄伟山脉那美丽景色的感召。无法数清那些幸福的时刻,也无法全部记住那些壮美的场景。在那里,我们生活在荒野的山岩和森林中,置身于山溪潺潺和瀑布的轰鸣声中,它们给森林带来一种玄妙的和声。我无力控制自己不去再次瞻仰大自然的神殿,这神殿中充满了鲜活的使人神魂颠倒的声响,这神殿中白天充满着蔚蓝色的光辉,夜晚则充盈着浩瀚星空无穷无尽的魁力。早在远古时代,大自然的宏伟壮丽就里吸引了人类的注意……
-
收藏乌鲁木齐王雪卿,李岳伍 著在孩子对大自然的痴迷中,我们边玩边教他自然、地理、历史、人文等知识。不知不觉间,孩子成了一个小“百科全书”。与同齡人要比,他的词汇量、知识量十分丰富。不仅如此,由于外出本来就是一个行为过程,孩子在其中接受了较为系统的思维训练,所以他的逻辑思维能力很强,分析研究问题思路清晰,条条是道。而且他还在实践活动中学会了摄影。户外活动是一项全身心的活动,所以孩子不仅在这项活动中学到了知识,更重要的是,增强了体质,磨练了意志。我们为自己的意外收获惊喜,同时想让更多的人分享我们的快乐,并且去尝试着自己寻找交流和放松的乐趣。因为,几乎没有一个人是不爱活动的,几乎没有一个心灵是不爱大自然的。只是我们生长在闹市之中,每天与钢肋水泥构筑的高楼大厦为伍,没有场地心情奔跑,没有机会亲近大自然罢了。事实上,只要我们稍微抬抬腿,我们就能够放松自己的身体,放飞自己的心灵。基于此,我们写下了这本小书,并把自己随意间拍到的一些图片附上,以此奉献给美丽的乌鲁木齐,奉献给可爱的乌鲁木齐人和所有关注和喜欢乌鲁木齐的外地朋友。由于我们所去之处多是那些尚未开发,基本处于自己状态而不为人知的景点,包括在经济建设过程中正在或即将消失的一些景观,故在书名中使用了“收藏”二字。
-
到坦桑,看绝色非洲非洲的青山 著本书是国内*本全方位记录坦桑尼亚全貌的深度游记。全书有400余张精美图片,约20万字,四色彩印,包括丰富的人文地理知识,对坦桑特有动物的跟踪观察记录,大量难得一见的精美摄影作品,以及的攻略知识。作者细致地描绘了坦桑尼亚引人入胜的人情风物,用镜头和文字详尽记录了非洲草原的生命律动
-
去帕米尔的路上尚崇龙 著本书收录了作者近年来在记者生涯中撰写新疆的八十余篇散文,许多是描写新疆的山水及风土人情的,也有一部分描写在这块土地上的拓荒者。文字优美,写法独到,文中处处表现出作者独立思考和自由言说的精神,特别是作者独特的景物描写,曾受到许多读者的赞赏,而字里行间处处闪烁的是作家的学养、见识、胸襟,同时也有作家对环保的关切。
-
西藏秘行(日)河口慧海 著;孙沈清 译本书是由日本作家河口慧海编著的,《西藏秘行》主要介绍了决心进入西藏的原因、出发前的功德、出发探险的路线、语言的研究、进入西藏的路线、奇遇、选择便道、喜马拉雅山中的旅行、山中的修行、北方雪山两季的光景、再次选择便道、商人的中伤、雪峰险峻的陡坡、进入西藏的国境线、雪中旅行、白岩窟的尊者、山中的艰难、月下坐禅、美人的真面目、一妻多夫和一夫多妻、渡过大河、缺水与风沙之难、溺水冰河等。
-
众山的拴马桩刘湘晨 著作者以自己深入、专注的观察讲述了世居帕米尔之上的各种人生经历和生活场景,为我们揭开了鲜见的世界一角,具有新鲜和真实冲击力。通过文字和图片讲述了天山、昆仑山、喀喇昆仑山、喜马拉雅山、兴都库什山,如*奔向四方,形成世界的基本地理构架,帕米尔就是系着缰绳的拴马桩。
-
穿越新藏线钱毓,朱翊 著本书的作者是两位记者,一个文字,一个摄影,一路搭车,历经波折,从新疆的叶城到西藏的拉萨。作者以记者与旅行家的双重视角,记录了沿途形形色色人的生存面貌。他们是高原上的筑路工人、守防官兵、汽车运输兵、无人区里的小老板、虔诚的宗教信徒,以及喜马拉雅山的原住居民,这些平凡的大小人物,构成了新藏线生动鲜活的风貌史,既是地理的,又是人文的;看起来寂静无声,实际上波澜壮阔,既悲壮,又温暖。
-
失踪雪域750天(瑞典)赫定 著,包菁萍 译在人们的头脑中,事物的真实性和传奇性已经形成了固有的概念。这些固有概念在形成过程中会或多或少地融入一些人为的、不完全合理的因素。而要打破人们头脑中的固有概念,使之形成新的认识,不能不说探险家的发现与经历具有无与伦比的意义。一部游记可能使你受益匪浅。游记记述的惊险、神秘的意义。一部游记可能使你受益匪浅。游记记述的惊险、神秘能使人兴奋和着迷,而随着游记的展开,那些富有浪漫色彩的见闻会更加引人入胜。你不难年出,在我们这部书收入的上篇中他介绍给读者的东西,往往多有隐讳,而在我们所收入的下篇中,他却又写得比较明朗。例如,在前一篇中他对当时遇到的一些人物与部分交谈并没有明白介绍,而在差不多晚出了将近二十年的《探险家的一生》一书中,他才指名道姓地直接写了出来,原因是什么?我们不得而知,但我们还是不难看出这样一个因素:作者到神秘的西藏进行了神秘的探险,而且在事后发表其游记时也还有点神秘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