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详情
语文教学情境论
作者:韦志成著
出版社:广西教育出版社
出版时间:1999-06-01
ISBN:9787543525214
定价:¥14.50
购买这本书可以去
内容简介
本书内容提要情境教学风靡世界,就在于它能提高教学效率。语文教学与情境教学结下了不解之缘,语文教学要想取得最优化的教学效果,实话情境教学是必由之路。本书从情境教学的理论依据、特征、原则、分类、教学过程、实施方法等方面在理论和实践上揭示了语文情境教学的规律。教例新颖,分析精辟。语言生动,操作性强。片断:明确了“语文”的含义,语文学科的性质也就昭然若揭了。语文是工具,工具性是语文学科的本质属性。首先,语言是交流交际的工具。就个人来说,语言分为外部语言和内部语言,对外——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语言是交际的工具,交流思想、表情达意的工具;对内——个人的思考,语言是想心思的工具,是思维的工具。就社会来说,一个民族使用约定俗成的标准语言,你也用我也用,大家都要用,语言就成为社会的“公器”,大家共同使用的交际交流的工具,须臾离开不得。社会借助语言储存和传递信息,语言又是信息的工具。可见,语文学科的工具性是由语言的本质作用决定的。其次,语文学科的工具性还体现在它是“百科之母”上。语文学科是中小学教育的基础学科,学生只有掌握了语文这门工具,才能去学习自然科学方面的天文、地理、生物、数学、物理、化学,社会科学方面的文学、历史、哲学、经济,语文学科的基础价值是十分明显的。学生凭借起码的语文能力,才能了解和学习其他各门学科,否则就不能学习其他各门学科。因此,语文学科是“百科之母”,是交给学生打开智慧宝库的“金钥匙”,是攀登科学高峰的“天梯”。对学生将来而言,他们一辈子要用语文这门工具,要继续学习深造,要生活工作,都必须运用语文这门工具。所以,语文学科的基础工具性是不可变更的铁性。再次,语文学科的工具性是我国传统语文教育经验的历史积淀。如前所述,自从盘古开天地,原始社会的先民的潜语文教育,把语文学习同生产劳动、日常生活结合在一起,言文合一,重在实用;古代语文教育重视语文训练,要求学生识字、写字、读书、作文,莫不是为了应用;近代语文教育从内容到形式进行改革,学习语文同样是为了运用;现代语文教育,语文独立设科,公开标明学习语文“以资官私实用’’,一言以蔽之,从古至今,学习语文的目的就是为了运用。当时,虽然没有提出“语文工具说”,但从运用中突出地表明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因为工具不是目的,工具是用来达到某个目的的。既然学习语文的目的是为了运用,那语文不就是工具吗?这个道理是显而易见的。语文是工具,这个认识得来不易。仅就语文学科独立设科以来,就花了几代人的探索,付出了昂贵的学费。语文教育有几千年的历史,发展变化无穷,不管怎么变,万变不离其宗,骨子里的根本问题仍然是语文学科的性质。对此我们要倍加珍视,并在教学实践中真正把语文课当成基础工具课来教。本书前言前言无论如何,教学总是在某种情境中的教学。拿语文教学来说,要指导学生学习祖国的语言文字,培养读写听说的语文能力,都离不开特定的情境。一篇课文的阅读是一个情境,一个字、词、句的正确理解也离不开上下文的“语境”,真是“一字一句总关情”。写作,运用书面语言表情达意,实际上是主体在某种特定情境下的表达,是谓“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刘勰《文心雕龙·神思》)。至于听和说,则是主体对口头语言的接收和表达,如果离开了具体的情境,听和说就失去了交际交流的意义。可见,语文教学与情境结下了不解之缘。情境教学,指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达到既定的教学目的,从教学需要出发,制造或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场景或氛围,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迅速而正确理解教材内容,促使他们的心理理机能全面和谐发展。情境教学古已有之。我国古代《列女传·母仪传》中就记载了孟母三迁教子、断织教子的故事,这是情境教学的典型范例。国外一些教育家如苏格拉底、卢梭、杜威、苏霍姆林斯基等都曾提倡和实践过情境教学。然而,把情境教学推向一个新阶段,当推保加利亚的洛扎诺夫。他在长达9年的“暗示教学法”的试验中,取得了惊人的、产生轰动效应的教学成果。“暗示教学法”的根由就是情境教学。因此,一时间情境教学风靡世界。在我国语文教坛上,情境教学虽然也引起一些老师的注意,特别是小学语文特级教师李吉林探讨和实践语文情境教学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但是,总体来看,情境教学的推广很不普遍,也缺乏理论方面的研究。而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实施情境教学,除了凤毛麟角的优秀教师之外,近乎空白。我曾问到一些中学语文教师,竟不知情境教学为何物。《语文教学情境论》分列7章,试图从理论和实践上回答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实施情境教学的问题。第一章为总论,从语文教育发展的历史回顾中,总结了我们应该具备的科学的语文教育观,阐述要提高语文教学效率,必须实现语文教学最优化。第二、三章论述了情境教学的理论依据、特征及原则。其中“情知对称原理’’,以崭新的视角来认识教学过程,它是一个“以心理活动为基础的情感过程和认知过程的统一”,情、知在教学过程中并行不悖,相互交融渗透,珠联璧合,改变了过去那种以认知为惟一目标的教学论,实现了教育学与心理学的巧妙联姻,把人类最美好的情感和智慧融为一体,突出反映了教育理论心理化、艺术化的必然,从而解开了教学过程本质探讨的一个斯芬克司之谜,使18世纪以来裴斯泰洛齐、赫尔巴特等主张“要使教育心理化”的美妙设想变为科学的现实。在特征与原则的论述中,以鲜活的科研信息,展示了情境教学的基本规律,给人以睿智的新开拓。第四、五、六章分别从语文课情境教学的实施过程、分类和操作方法等方面阐述情境教学的具体运用,援引优秀教师成功教例进行分析,使情境教学的操作看得见、摸得着、用得上。然而怎样进一步提高语文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呢?摆在他们面前的首要任务就是学习、进修,活到老、学到老。因此,第七章首次论及语文教师的继续教育,指出语文教师学者化的必由之路。语文教学中运用情境教学是语文教学深化改革的必然,是语文教学最优化的基本途径。为了提高语文教学效率,不可不用情境教学。
作者简介
韦志成湖北黄冈人,1940年8月生,语文教育家。武汉教育学院教授,语文教学法教研室主任,全国语文教学法研究会常务理事、语文教育学部主任。编著14本书,发表论文200余篇,计500多万字,其中专著《中学语文美育》获全国优秀教育著作三等奖,《语文教育原理》获全国优秀学术著作一等奖,主编《语文教育新论丛书》获全国优秀教育著作二等奖,应邀在北京、海口、西安、曲阜等地讲学130余场。中央电视台曾报道其先进事迹,1987年被武汉市政府授予“优秀科技工作者”称号。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994年获湖北省优秀教学一等奖。《人民日报·海外版》1996年1月16日曾专文介绍其治学及科研成果。
目录
总序
序
前言
第一章 总论
第一节 科学的语文教育观
一 语文教育发展回顾
二 “语文”是工具
三 语文能力是目标
四 语文训练是途径
第二节 语文教学最优化
一 教学设计科学化
二 教学过程心理变化
三 教学方法艺术化
四 教学氛围情境化
第二章 情境教学的理论依据
第一节 情境教学的沿革
一 情境教学的含义
二 我国古代的情境教学
三 国外的情境教学
四 情境教学的发展
第二节 情境教学的理论依据
一 直观教学原理
二 情知对称原理
三 寓教于乐原理
四 个性和谐发展原理
第三章 语文情境教学的特征及原则
第一节 语文情境教学的特征
一 直观形象性
二 情知对称性
三 智能暗示性
四 意象相似性
五 理论潜在性
第二节 语文情境教学的基本原则
一 认知与情感互相渗透的原则
二 语言与思维同时训练的原则
三 科学与艺术相结合的原则
四 个体参与和群体齐进的原则
第四章 语文情境教学的过程
第一节 语文单元教学
第二节 一篇课文情境的教学过程
第三节 语感训练
第四节 语文情境教学的手段
第五章 语文教学情境的分类
第六章 创设语文教学情境的方法
第七章 语文教师的继续教育
主要参考文献
序
前言
第一章 总论
第一节 科学的语文教育观
一 语文教育发展回顾
二 “语文”是工具
三 语文能力是目标
四 语文训练是途径
第二节 语文教学最优化
一 教学设计科学化
二 教学过程心理变化
三 教学方法艺术化
四 教学氛围情境化
第二章 情境教学的理论依据
第一节 情境教学的沿革
一 情境教学的含义
二 我国古代的情境教学
三 国外的情境教学
四 情境教学的发展
第二节 情境教学的理论依据
一 直观教学原理
二 情知对称原理
三 寓教于乐原理
四 个性和谐发展原理
第三章 语文情境教学的特征及原则
第一节 语文情境教学的特征
一 直观形象性
二 情知对称性
三 智能暗示性
四 意象相似性
五 理论潜在性
第二节 语文情境教学的基本原则
一 认知与情感互相渗透的原则
二 语言与思维同时训练的原则
三 科学与艺术相结合的原则
四 个体参与和群体齐进的原则
第四章 语文情境教学的过程
第一节 语文单元教学
第二节 一篇课文情境的教学过程
第三节 语感训练
第四节 语文情境教学的手段
第五章 语文教学情境的分类
第六章 创设语文教学情境的方法
第七章 语文教师的继续教育
主要参考文献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