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
-
沙丘的世界【美】拉尔夫·洛伦茨,【美】詹姆斯·齐姆贝尔曼 著,柳本立 译《沙丘的世界:风沙如何塑造行星景观》是关于人类已知世界中,一种较为普遍存在、动感十足、千姿百态又神秘无比的地貌形态——沙丘。《沙丘的世界:风沙如何塑造行星景观》有丰富的历史资料和*新的探测数据,有大量不同星球上风沙地貌的精美照片,对太阳系及几部科幻小说中有沙丘的星球环境进行了详细介绍,展示了地球、火星、金星、泰坦星等星球上的沙丘形态和分布,并结合作者亲身经历讲述了很多沙丘的特点和乐趣,将沙丘对气候、人类的影响进行了有趣的讨论,同时对地球和地外星球上风沙地貌的成因、风沙运动的机理和过程、风沙研究的方法和原理进行了细致的总结。
-
湖泊流域科学学科发展研究报告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 著湖泊流域科学是地球系统科学的一个分支,对应传统的湖沼学,其概念内涵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并且深深地刻上了“流域”与“生态系统”的印记。《湖泊流域科学学科发展研究报告》系统梳理地球系统科学框架下湖泊流域科学的研究特点、学科体系、发展现状及研究热点,并结合文献计量手段,对国内外湖泊流域科学的发展历程、总体情况、学科体系及学科发展态势进行定性与定量比较分析,试图给出我国湖泊流域科学的发展方向、趋势和不足之处。《湖泊流域科学学科发展研究报告》认为湖泊流域科学是一门古老而又年轻的综合性学科,发展态势良好,其学科体系目前正在不断地发展和完善;建立从“湖泊流域水体”到“湖泊流域系统”再到“自然-社会综合系统”的湖泊流域科学研究发展新思路,实现从湖泊流域专门研究层面向复杂系统层面延伸;我国的湖泊流域科学研究发展迅速但仍处于起步阶段,在理论和方法上亟待原始创新,以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系统的、综合的研究体系和完善而实用的服务功能。
-
地理课堂教学艺术经典案例评析李如密 著,于蓉 编本书从中学地理教学实践中精选了若干课堂教学的经典案例,围绕地理课堂教学艺术的主题,从教学设计艺术、情境创设的艺术等方面对这些案例进行解析。既有对教学艺术不同角度的理论阐述,也为广大教师提供了大量能充分体现教学艺术魅力的鲜活案例。
-
2021中国知识地图册中国地图出版社 著本图册为采用地图加文字的形式。内容较为丰富。 从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两方面结合的角度详细表示自然、旅游、民俗、历史文化等知识要点。并配有精美的图片,展现景区风采。 序图部分主要是表示中国政区、中国公路、中国旅游等,全国面貌一眼所览。 各地区全图以省级行政区域为单元,分别详细表示各个地区的行政、铁路、公路、旅游、水系等状况。各地区自然地理从总体到局部,分别介绍了本地的地形特点,主要河流、山脉等。全景部分主要有旅游景点的文字介绍和图片组成。并有一些小的特色点描述。 城市图部分由各个省的省会组成。尽量选择城区中心部,表示了各个城市的交通、旅游、车站、各个单位等信息。 地名索引包括了全国县以上地名的位置检索。在使用过程中,只要能数出笔画就能在对应位置找到所在页码位置。
-
2021世界知识地图册中国地图出版社 著本图册为采用一张地图多个国家的表现形式,展现了各个国家和地区的政区、城市、道路、旅游等各个方面。图面淡雅精致,内容较为丰富。 序图部分主要是表示世界政区、世界地形、世界经济等,整体面貌一眼所览。 分国和地区部分采用大比例尺地图和文字相结合。地图比例尺较大,分别详细表示各个地区的行政、铁路、公路、旅游、水系等状况。每个国家和地区都用知识窗、条目的形式介绍各个国家和地区的人口、面积、语言、货币等知识点。主要国家内容更详细、特点更生突出。并配有各个国家的国旗、国徽,方便识别。 配有主要地名索引,方便快速查找自己想了解的点位所在页码。
-
2021新版江西省地图中国地图出版社 著暂缺简介...
-
2021新版 甘肃 青海 宁夏回族自治区公路里程地图册中国地图出版社 著暂缺简介...
-
2021新版湖北省地图中国地图出版社 著暂缺简介...
-
2021新版重庆市地图中国地图出版社 著暂缺简介...
-
地方与无地方[加拿大] 爱德华·雷尔夫(Edward Relph) 著,刘苏 相欣奕 译《地方与无地方》是欧美人本主义地理学领域极具代表性的一部著作,影响十分广泛。它既是人文地理学的核心论著,也是城市规划、建筑设计、心理学、人类学等学科领域的重要参考文献。本著以现象学为基本方法论,从经验的视角着力刻画“地方”在现代化过程中的变化,并批判性地指出人类生存场所遭遇的“失根”危机与可能面临的命运。同时,该书提出的地方的“内部性”与“外部性”术语对学界的影响尤为深远。本译著译自2008 年的重印本。作者在其中增加了一篇新的前言,着重介绍“地方”这一概念的内涵在当时出现的变化,并指出新千年以后的全球旅行与商业形态虽已不同于上世纪七十年代,但“地方”依然是人本主义地理学认识并解释世界的关键出发点。与此同时,这篇前言也道出“无地方”这一术语的内涵演进,即“无地方”与“地方”已不再呈现为尖锐的对立状态,反而在后现代的处境下呈现出彼此交织的状态。“无地方”的内涵尽管存在上述变化,但原创于1976 年的这部著作依然是我们去理解雷尔夫思想的基本出发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