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
-
多彩贵州洞穴贺卫,李坡,钱治 著《多彩贵州洞穴》作者通过对贵州1000多个洞穴的系统考察和探测,对多彩贵州的洞穴分布区域、洞穴的发育演化规律、洞内次生沉积的类型等进行的研究和探索,拍摄了大量有关洞穴形态、洞穴沉积物、洞穴生物和洞穴环境的照片。作者选取了其中300余张照片,配以科学的解释编著了这部《多彩贵州洞穴》一书。这是一部有关贵州省洞穴方面的较全面的科普性著作,它所提供的信息,是一次充满新奇和梦幻般色彩的多彩贵州洞穴旅程,是对贵州洞穴考察的真实纪录。书中,运用洞穴学原理,从地理环境、地质学背景、人文环境和景观发现对洞穴进行还原,通过图片和图件向读者们展示贵州丰富的洞穴资源和开发利用方式,带领大家进入的神秘的洞穴地下世界。
-
历史时期中国森林地理分布与变迁文焕然 著,文榕生 整理《历史时期中国森林地理分布与变迁/文焕然历史自然地理学研究》精选首位毕生从事历史自然地理学研究的已故学者文焕然研究员独自关于历史时期森林地理分布变迁的著作(既有内容浓缩的文摘,也有较详尽的专题论文,还有早发表的专著),包括曾内部出版的专著《历史时期中国森林的分布及其变迁(初稿)》以及各论历史时期内蒙古、青海、宁夏、新疆、两广南部及海南等地的森林分布与变迁。作者采用考古、现代动植物研究以及14C断代法、孢粉分析等多学科的研究成果与多种研究方法,尤其是从我国得天独厚的古籍文献中充分发掘、利用难得而翔实的相关资料,并结合实地考察、调查,还对影响其变迁的诸多因素进行了探讨,是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融合研究的有益尝试。
-
干湿循环下云南红土的土水作用特性黄英等 著《干湿循环下云南红土的土水作用特性》以云南红土为研究对象,以增湿、脱湿引起的干湿循环作为控制条件,室内制备干湿循环红土试样,通过宏微观的试验手段,结合理论分析和图像处理的研究方法,对比分析了增湿过程、脱湿过程以及干湿循环过程中云南红土的水分入渗、基质吸力、膨胀收缩、裂缝发展等土水作用特性。对于深入揭示库水位升降、降雨干旱引起的干湿循环作用对红土型结构的劣化影响具有重要价值。
-
传统建筑装饰艺术研究福建师范大学闽台区域研究中心,吴巍巍,王庆台 编《闽台区域研究丛刊(第十七—十八辑合刊):传统建筑装饰艺术研究》以“台湾传统建筑装饰艺术”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人类学、艺术学、建筑学、历史学、宗教学、民俗学等多学科方法,通过系统考察和梳理台湾地区古建筑装饰艺术的分布、类型、主题、保存现状、工艺内涵特色与匠师流派、技法、传承等问题,提出如何保护和修复台湾古建装饰艺术的应对之策,探讨古建装饰技艺对于中华传统文化在台湾传播与承传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并阐析其对于两岸文化深度融合交流与两岸关系和平稳定发展所蕴含的重要作用。《闽台区域研究丛刊(第十七—十八辑合刊):传统建筑装饰艺术研究》系福建师范大学闽台区域研究中心近年来积极关注与探索的又一学术新领域和取得的学术新成果。
-
近代中国分省人文地理影像采集与研究《近代中国分省人文地理影像采集与研究》编委会 编《近代中国分省人文地理影像采集与研究:西藏》为西藏卷,从西藏地域特色出发,大程度反映了该区域的地理、历史及社会生活状态。内文细分为“风光·名胜”“城市·乡村”“民俗·宗教”“生活·百业”四个大的章节板块。从时代、地域、专题三个维度进行历史影像的呈现,既各成体系,又便于对照异同。纵向可以体现同一地区不同时代的地理、人文风貌变迁;横向可以对比同一时代中国不同地区间的异同。
-
近代中国分省人文地理影像采集与研究《近代中国分省人文地理影像采集与研究》编委会 编《近代中国分省人文地理影像采集与研究:贵州》从时间、空间、专题三个维度进行编排,各卷之间既各成体系,又便于对照,纵向可以体现同一地区不同时代的地理、人文风貌变迁,横向可以对比同一时代中国不同地区间的异同。编者希望通过影像对近代中国各地人文地理、社会面貌进行直观的呈现,为广大读者提供一个认识近代中国的新窗口。《近代中国分省人文地理影像采集与研究:贵州》为贵州卷,精选能反映贵州文化特征及社会变迁的珍贵影像,逐一考订其拍摄时间、地点及相关背景信息,按“风光·名胜”“城市·乡村”“民俗·宗教”“生活·百业”分章节,各章节内部再按地区、类别、时间先后进行排序。
-
典型干旱区额济纳旗人地关系演变与政策选择徐飞 著水资源限制下的人地系统耦合演化是当今地理学研究重要的方向之一。土地资源和水资源作为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自然资源,在全球变化及其引起的自然结构和社会经济结构变化的背景下,二者利用之间的矛盾引起了国内外学术界的普遍关注,政府和相关社会部门也积极地通过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来协调二者之间的关系。干旱地区由于水资源短缺且生态环境极度脆弱,土地资源和水资源利用的矛盾更为突出,因此,如何更深刻地理解干旱地区一定时间内的水资源制约下的人地系统的动态耦合演化机制,以及社会认知与政策选择在人地系统耦合演化过程中的反馈,是实现干旱区域可持续发展与政策选择的综合匹配这一研究领域亟待解决的重要科学问题。《典型干旱区额济纳旗人地关系演变与政策选择》以典型干旱区内蒙古额济纳旗地区为例,选取1962-2012年50年作为研究的时间尺度,通过构建概念模型,模拟了典型干旱区的人地综合系统,重点探讨耕地面积、灌溉用水、水土政策和环境之间的关联和影响。通过应用“社会敏感度”这一概念,分析了社会意识对政策选择的反馈和驱动作用,为指导土地利用政策和水文政策的组合选择,实现水资源约束下的人地系统可持续发展提供一种定量的研究思路和理论支撑。
-
近代中国分省人文地理影像采集与研究《近代中国分省人文地理影像采集与研究》编委会 编《近代中国分省人文地理影像采集与研究》丛书以当今中国省级行政单位为基准共分为34卷;从近代中国人文地理角度出发,精选10000多张历史影像;由地理学、历史学及影像学、翻译学等方面专家协同,科学严谨地对这些影像资料进行研究考证。《近代中国分省人文地理影像采集与研究:海南》为海南卷,从海南地域特色出发,大程度反映了该区域的地理、历史及社会生活状态。内文细分为“风光·名胜”“城市·乡村”“民俗·宗教”“生活·百业”四个大的章节板块。从时代、地域、专题三个维度进行历史影像的呈现,既各成体系,又便于对照异同。纵向可以体现同一地区不同时代的地理、人文风貌变迁;横向可以对比同一时代中国不同地区间的异同。
-
恋地情结段义孚 著著名华裔地理学家段义孚写作于20世纪70年代的《恋地情结》这本书,以人与环境的情感纽带为主题,经由认识人类自身――人的感知、态度和价值观,而认识人与环境的关系。再经由认识环境作为生物的人、社会的人以及个体的人的文化和生活方式的空间(物质)载体,而重新认识人与环境的关系。环境的生成,是人类不断建构理想人地关系的过程。《恋地情结》开创性地将现象学和存在主义哲学与地理学的基本概念、核心问题融为一体,并以广博的东西方文化案例成功地诠释了书的主题,从而为人本主义地理学建立起基本的理论框架、概念和方法论。 本书不仅深刻地影响了地理学自身,也对同时期西方的人文社会科学带来了巨大影响,成为西方整个文化领域“空间转向”的重要推手。而他这部深具吸引力的著作在美国也以雄踞畅销书榜长达五周的好成绩,证明它受到了广大读者的一致喜爱。
-
近代中国分省人文地理影像采集与研究《近代中国分省人文地理影像采集与研究》编委会 编《近代中国分省人文地理影像采集与研究》一书从时间、空间、专题三个维度进行编排,各卷之间既各成体系,又便于对照,纵向可以体现同一地区不同时代的地理、人文风貌变迁,横向可以对比同一时代中国不同地区间的异同。编者希望通过影像对近代中国各地人文地理、社会面貌进行直观的呈现,为广大读者提供一个认识近代中国的新窗口。内文细分为“风光·名胜”“城市·乡村”“民俗·宗教”“生活·百业”四个大的章节板块。从时代、地域、专题三个维度进行历史影像的呈现,既各成体系,又便于对照异同。纵向可以体现同一地区不同时代的地理、人文风貌变迁;横向可以对比同一时代中国不同地区间的异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