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
-
敦煌往事【日】松冈让 著,潘郁灵 陈燕青 译◎内容简介 《敦煌往事》的日版书名为《敦煌物语》,是日本知名作家、夏目漱石弟子松冈让致敬敦煌的心血之作,为日本“敦煌热”三大标志性作品之一。全书围绕20世纪初敦煌藏经洞中被发现的的经卷文物展开,以史实为基础,讲述了英、法、日三国探险队在敦煌盗宝的经过,如实记录了 “文化侵略古战场”的敦煌往事。作者笔下既有对斯坦因、伯希和以及华尔纳等盗贼行径的批判,也洋溢着对敦煌的挚爱与痴情。对于出身佛门的松冈让来说,敦煌既是千年的传奇,更是熠熠生辉的佛教传承圣地,他一生都向往敦煌,却无缘踏足半步,因此生前说:“有生之年无法踏上敦煌的遗憾,我已尽数写于此书之中。”一份令人唏嘘的遗憾,一份令人动容的挚爱,凝聚成这本《敦煌往事》。
-
中轴线与北京古河道岳升阳《中轴线与北京古河道》一书以历史地理的角度,从“大地文献”入手,述说埋藏于北京老城中轴线地下的古河道、古湖泊,使人们对中轴线上的地理环境尤其是河湖水系有更加直观和深入的了解。本书从都城中轴线的形成历史谈起,重点介绍了北京城中轴线的地貌环境,及其与古河道、古湖泊的关系。作者岳升阳老师将多年来在北京大学开设“北京历史地理”课程的讲稿和对北京城中轴线上埋藏古河道的实地考察研究成果结合起来,配有百余幅珍贵现场考察照片、手绘示意图,力求内容通俗易懂。本书将会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中轴线,认识它的设计和发展过程。
-
中国历史地理十五讲韩茂莉大地是人类生存的根基,也是人类活动的舞台,人类依托大地、利用大地、改造大地的行为,成为地理学研究的各个领域。历史地理是研究往昔的地理,《中国历史地理十五讲》涉及历史地理研究的主要领域——疆域、环境、政区、农业、交通、军事、城市等,对这些领域的基本问题及其历史发展进行了梳理和介绍,是了解中国历史地理很好的入门书。
-
中国·南京白爽中国·南京(中文版)
-
唐代旅游地理研究刘勋 著本书对唐代旅游地理进行了研究,具体从唐代旅游发展、唐代旅游者地理、唐代旅游资源地理和唐代的旅游媒介等方面进行分析。主要结论有:从时间特征上说,唐代旅游发展呈现出波动上升而后下降的趋势,在空间分布上呈现出广泛又相对集中的不均衡态势。唐代入境旅游者以使者、僧人和商人为主,他们广泛分布于中国的周边国家和中亚、欧洲以及非洲的部分国家。唐代国内旅游者以宗教旅游者,文士旅游者、商人旅游者为主。唐代旅游资源类型丰富,现代旅游资源分类表的旅游资源类型基本都有;唐代旅游资源的点状分布主要受政治、经济、旅游资源等因素影响;唐代旅游资源的分布具有较强的交通指向性;整体上唐代旅游资源逐渐被开发出来。唐代旅游交通以《元和郡县志》所载基本交通线为基础,外加长江运输线构成;唐代旅游食宿相当发达,私营馆舍的分布多沿重要交通线。
-
云南政区地理潘玉君等著本书遵循地理环境整体性、分异性、人地性、尺度性、过程性等基本原理,系统研究和阐述了云南省各市州及所辖各县(区、市)等“行政区域”的“综合地理”。包括每一个市州、县(区、市)的自然地理(地貌、气候、土壤、水文、生物等)、人文地理(人口地理、历史地理、教育地理、民族地理、社会地理、经济地理等)方面的系统阐述。本书对于科学地、系统地认识云南地理具有重要意义和重要价值,也可以成为高等学校地理科学专业等本科专业、地理科学硕士研究生、地理科学博士研究生的教学参考书。
-
图说北京五园三山翁莹芳 白鸿叶 著“三山五园”是北京西北郊以清代皇家园林为代表的历史文化遗产的统称。“三山”具体指万寿山、玉泉山、香山,“五园”具体指畅春园、圆明园、清漪园(颐和园)、静宜园、静明园。“三山五园”是北京历史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叠加的复合型文化区域,也是世界认识中国文化的重要窗口之一。本书用“五园三山”来代替目前更常用的“三山五园”,“园” 在“山” 前,“是因为清帝园居理政的中心在园而非在山”,也因为本书重点在于介绍园林。本书收录了五园三山地区历史的珍贵地图、样式雷图档和照片,主要来源于国家图书馆的馆藏珍品,直观地展现了五园三山自明清至民国时期的兴衰史。
-
寂静的大地之书东·华尔丹,向锦程,东宇轩 著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智慧和文明的结晶。保护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对赓续历史文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丰富中华文化,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具有重要意义。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日石刻文化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是藏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书基于青海省泽库县和日村的田野调查,对和日石刻流程、技艺、内容以及石刻传承人、传承方式、石刻文化的传承发展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研究。讲好和日石刻故事,有助于推进乡村振兴,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
黄河画传全国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主编,侯全亮 撰写本书紧扣建设黄河国家文化公园的重大文化工程,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为指引,全景阐述黄河的历史与现状,配以大量精美图片,呈现一个纵贯千年、立体多维的黄河全貌,讲好黄河文化和黄河精神的故事。
-
1816,奇异之年易丹1815年,印尼坦博拉火山剧烈爆发,大量肉眼无法看见的灰烬颗粒,在一年内扩张蔓延,停留在距地球表面10至20公里的大气中,形成一张气溶胶膜,将太阳能量反射回了宇宙,导致了全球降温。1816年,成为了历史上著名的“无夏之年”。本书以1816年全球气候突变为背景,将龚自珍、雪莱、乔治、嘉庆的生存状态并置,把中国和英国的文化语境并列,重现这一时间断面上,四个人物的思想、情感和生活境遇,以及他们对天气变化的认知,并重现中英之间的外交接触。由此,凸显两个国家和两种文化在这个时代的巨大差异,并试图通过剖析两国在鸦片问题的上交锋、在贸易领域的对话,来揭示清朝政权由盛转衰的根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