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
-
城市太阳辐射传输曹诗颂,杜明义 著《城市太阳辐射传输:模型构建与遥感应用》聚焦于城市太阳辐射传输建模与遥感应用,运用场景建模与高分辨率遥感影像反演的方法,改进现有城市地表反射率遥感反演以及短波辐射收支方案,揭示城市下垫面三维形态特征对短波辐射收支的影响,以期初步阐明城市太阳短波辐射传输过程及其城市三维形态特征的影响机制。
-
冰冻圈生态学王根绪等 著冰冻圈生态学是研究冰冻圈与生物圈之间相互作用与互馈影响的新兴交叉科学,其重点研究冰冻圈变化中的基本生态学问题,着重从群落生态学和生态系统生态学视角,阐释冰冻圈要素与生态系统组成、结构与功能之间的相互关系,从而为生物圈可持续性和人类社会的协调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冰冻圈生态学》主要内容包括冰冻圈生物种群、生物群落以及陆地、海洋冰冻圈生态系统生态学的基本理论、研究方法,冰冻圈生态系统功能及其对冰冻圈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响应,冰冻圈生态系统服务与生态安全的基本理论等。
-
地图上的中国新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自然资源厅 著作为国家版图的实证记录,地图是镌刻于史册的领土主权象征。《地图上的中国新疆》是一本历史地图集,它忠实地集录了自公元前60年西汉中央政权设置西域都护府起至今的两千多年新疆状况。在这两千多年里,无论朝代更替、无论政权交叠、无论宗教演兴,新疆从未与中国的版图分离。《地图上的中国新疆》见证了两千多年来中国中央政权对这块土地的行政辖制;见证了两千多年来中华文化与文明在这块土地上的传承与辉煌;见证了两千多年来中华民族在这块土地上一体多元、荣辱与共、风雨共担的真实历程。中国是世界上好一个文明发展脉络没有中断的文明古国。自秦朝开始,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格局就已经形成;西汉神爵二年(公元前60年),以西域都护府的设立为标志,新疆地区正式归入中国版图,从此成为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由此可见,新疆地区并入中国领土的时间,几乎与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的历史一样长。两千多年来,国家大一统时,新疆接受中央政府的直接管辖;中国处于割据状态时,新疆各民族建立的政权属于中国历史上的地方政权,当地政权与居民均认为自己是中国的。这充分说明,自古以来,无论任何时期,新疆和祖国各地在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的交往从无间断,日渐加强,成为愈加坚韧、不可分割的整体。作为一本历史地图集,《地图上的中国新疆》更是一部教科书,它以无可辩驳的史证向世界再现了新疆在中国历朝历代历史疆域中的真实地位,形象而直接地告诉人们新疆在祖国多民族大家庭发展中的历史脉络。《地图上的中国新疆》钩沉历史籍典,以证古今曲直,是创举,也是壮举,它为前世今生后代立言树碑:新疆从来都是中国的。
-
开源地理信息系统QGIS空间分析教程蒋湧等 著《开源地理信息系统QGIS空间分析教程》面向大多数GIS专业及其相关专业读者群体,突出“开源”和“应用分析”特色,以具体案例形式,介绍QGIS软件的基本数据操作和空间分析功能,包括QGIS数据加载、浏览、专题地图制作、打印输出;QGIS空间配准、栅格矢量化、实体生成、GPS连接等数据采集和编辑操作;QGIS空间缓冲区和泰森多边形分析;QGIS热力图表达和核密度分析;“PostGIS+QGIS”关系数据库建库及空间SQL分析;PostGIS空间网络拓扑处理与可达性分析;PostGIS综合空间分析应用。
-
自然地理学前沿傅伯杰等 著《自然地理学前沿》立足学科前沿,结合国家战略需求,在论述地理学发展态势与前沿的基础上,系统阐述自然地理学的科学意义与战略价值、发展规律与研究特点、总体发展态势、关键科学问题与发展方向,论述地貌学、气候学、水文学、生物地理学、土壤地理学、综合自然地理学和地理系统模型模拟等自然地理学分支学科的研究任务、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关键科学问题和优先研究领域。《自然地理学前沿》紧扣国际前沿科学问题和社会发展的迫切需求,力图从学科发展战略层面展现当代自然地理学的前沿方向,以期服务自然地理学与相关学科的发展。
-
福建海丝文化旅游谢红彬等 著福建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起点和发祥地,又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具有“海丝”文化旅游发展的先天优势。《福建“海丝”文化旅游:资源、形象、认知》在梳理福建海上丝绸之路发展历史的基础上,分析评价“海丝”文化旅游资源的空间结构及发展潜力,探讨“海丝”文化旅游形象,分析民众对“海丝”文化遗产的认知及保护态度。以“资源禀赋-文化认同”为分析框架,探讨福建“海丝”文化旅游发展问题,以期推动“海丝”文化遗产资源的保护与开发,为福建“海丝”文化旅游区构建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参考。
-
冰冻圈化学康世昌等 著本书系统阐述冰冻圈化学的研究范畴、研究意义、研究内容及学科发展历程,并着重介绍冰冻圈化学组分特征、时空格局、迁移转化归趋过程及其对气候和环境的影响机理等内容。本书集成国内外**研究成果,讨论冰冻圈化学的基础和**前沿认知。
-
泉州海上丝绸之路历史文献汇编陈彬强,陈冬珑本书为“海丝文献整理与研究丛书”之一,也是中国2020年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项目“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的一项文献基础性工作。本书分为正史类、政书和诏令奏议类、编年史类、地志类、其他史类、笔记和诗文集类、民间文献类、外国文献类等八大类,以类别为经,以年代为纬,分别予以辑录汇编。所收录的文献史料年代下限一般截至民国,重点收录反映宋元史实的文献,以期为泉州申遗提供更为翔实、全面的佐证史料。
-
广东省城市地图广东省地图出版社 编湛江市位于广东省西南部,东濒南海,南隔琼州海峡与海南省相望,西邻北部湾,西北与广西壮族自治区合浦县、博白县、陆川县毗邻,东北与茂名市茂南区、电白区和化州市接壤。湛江市现辖赤坎区、霞山区、麻章区、坡头区、遂溪县、徐闻县,雷州市、廉江市、吴川市,拥有1个***经济技术开发区和3个功能区等。全市土地面积1.33万平方千米,2020年末常住人口733.2万人。湛江是省内方言复杂的城市之一,除流行普通话外,粤、闽、客三大方言均有分布。湛江市的陆地大部分由半岛和岛屿组成,地势大致是中轴高,东西两侧低,南北高而中间低,起伏和缓,多为平原和台地,以北部廉江市境内的双峰嶂(海拔384米)为高点。重要矿产资源有滨海稀有稀土砂、玻璃用砂、银矿、水晶、高岭土、泥炭土、硅藻土、玄武岩、地下热水、石油及天然气等。湛江市林地面积29.86万公顷,森林覆盖率29.6%,森林蓄积量1960万立方米。红树林面积0.93万公顷,占全省的78%,占全国的33%,是全国红树林面积大的地区;沿海沙岸木麻黄防护林1.67万公顷,长500多千米,被称为“海疆绿色长城”,是全国沿海防护林带保护完整、长距离的地区。湛江市是中国大陆的热带海湾城市,三面临海,大陆海岸线1243.7千米,占广东省海岸线的30.2%、全国的6%。大小岛屿134个,其中有居民海岛12个,较大的海岛有东海岛、南三岛、硇洲岛、特呈岛、南屏岛等。沿海生物种类2000多种,其中经济鱼类520种、贝类547种、虾类28种。海养珍珠产量占全国的2/3,对虾养殖产量占全国的1/4,海盐产量占全省的1/2。湛江市交通发达,黎湛铁路、河茂铁路、粤海铁路、洛湛铁路、深湛铁路在湛江交会,207国道、228国道、325国道贯穿湛江全境,广(州)湛(江)、渝(重庆)湛(江)、湛(江)徐(闻)、汕(头)湛(江)四条高速公路交会境内。湛江港拥有30万吨级航道,航道水深-21.9米,可满载通航30万吨级船舶,现正推进30万吨级航道改扩建工程,湛江港即将升级为华南地区通航40万吨级船舶的***深水港口和码头。湛江机场位于市区西北部,距离市区大约5千米,为国家4D级机场,2017年跨进全国旅客吞吐量200万人次机场行列。湛江市是中国大陆南端的海港城市,依山傍水、景色秀丽。有世界地质公园湖光岩、中国近海面积大的徐闻珊瑚礁国家自然保护区、雷州历史文化名城.天成台旅游度假村、东海岛龙海天省级旅游度假区、吴川吉兆湾省级旅游度假区、南三岛旅游度假区、特呈渔岛度假村、东海硇洲岛旅游区等旅游景点,吸引众多海内外旅客前往游玩。湛江市还获得“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市”“中国特色魅力城市”“广东省文明城市”“广东省卫生城市”等荣誉称号。
-
地理科学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研究李素霞,陈慧蓉,龙海丽 著本书为探讨高校师范类地理专业教改研究的专著。围绕如何建构地理科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提高实践教学效率,培养创新型人才等问题展开。本书介绍了高校地理科学实践教学的现状趋势,以及问题与教学对策研究,对本专业教改和实习改革提出了设想和思路,介绍了地理科学专业实践教学方面存在的问题、对策措施及基于导学互动、项目教学、思维导图的地理教学实践改革情况,并介绍了地理师范生微格教学实践、地理科学专业教育实习等存在的问题以及应对措施,内容完整丰富,对高校地理科学专业实践教学具有指导意义。可供相关专业研究参考。